发生在唐朝龙朔三年(年)的“白江口之战”,是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战争,那时候弹丸小国还叫“倭国”。在那场战争中,唐*在劣势兵力下,一举将倭奴3.2万人、多艘战船干掉近一半。
本来这场战争是唐朝与百济之间的事,小倭寇自认为偷师大唐学到了真经,偏要跟师傅扳手腕。
朝鲜半岛当时是高句丽、新罗和百济的“三国演义”时代,高句丽天生反骨,只要中原王朝稍稍衰弱就陈兵辽东,百济仗着高句丽这道防护墙,也不听宗主国的话,企图吞并新罗。新罗无奈,只好向大唐求救。
显庆五年,苏定方率10万唐*,只用了三个月就灭了百济,并俘虏百济王父子三人。百济被灭国后,唐朝在此设立五都督府,苏定方班师,左骁卫郎将刘仁愿率一万人留守熊津都督府,等待左卫中郎将王文度接任熊津都督。
不巧,王文度半路上病逝了。
这个消息一传开,百济王的弟弟扶余福信和僧人道琛趁机作乱,他们拥立百济王子扶余丰,迅速占领了反扑唐*,将刘仁愿围困在城中。
由于苏定方此时被高句丽拖住,分不开身来救援刘仁愿。高宗李治情急之下想起一个人——刘仁轨,此时他正在前线督粮。于是一道圣旨飞来:刘仁轨以带方州刺史,代行王文度之职。
这个意外的任命,让刘仁轨大放异彩,也创造了大唐帝国的一场经典战役。
刘仁轨接到圣旨大喜:“老天送了一份富贵给我这个老头!”这一年刘仁轨59岁了,官宦生涯一直不温不火,可从来就没有上过战场的一介老翁,统兵对他来说真的就是“送富贵”吗?
你还别不信这个邪,历史上文官成战神的例子屡见不鲜,刘仁轨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刘仁轨的第一道命令是:给我准备一部大唐历和历朝皇帝的名讳。部下一脸诧异:要这玩意干嘛?刘仁轨一笑:我老刘要让百济从此行大唐正朔!
听明白没?他要让百济从此并入大唐国土。
第一战是开胃菜,刘仁轨征调新罗人,一战就击溃了百济人。可即便如此,接下来也不好办,唐*只有刘仁愿这一万人,对付百济难度太大。于是高宗下旨:班师回朝,放弃百济。
刘仁轨却将圣旨扔到一边:“不能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我们一退,百济就死灰复燃,之前的仗就白打了,还会影响高句丽之战。别看百济气势汹汹,其实他们内部并不团结,是我们安社稷的时候了。”
于是刘仁轨修书一封,向朝廷陈述厉害,并请增兵支援。同时,他立刻采取行动,指挥新罗人攻克真岘城,打通了唐*与新罗国之间的粮道。
扶余丰根本没料到唐*胆子这么大、速度这么快、战斗力这么强,原本“瓮中捉鳖”的游戏变成了对垒。到手的鸭子飞了,百济内部果然产生了分歧,福信杀了道琛,扶余丰又袭杀了福信。
大权在握的扶余丰立刻派人向高句丽和倭国求救,企图从陆路和海上两路配合百济夹击唐*。
可他们的内乱,给刘仁轨留出了足够的缓冲期,当3.2万倭寇从海上浩浩荡荡到达时,唐*右威卫将*孙仁师率一万人马条船,先其一步到位了,双方在周留城外的白江口拉开了硬碰硬的厮杀。
白江口之战双方的兵力多少,至今依然存在争议,有说唐*一万,倭*七万。我觉得夸张了,唐*刘仁愿一万,加孙仁师一万,再算上新罗*,应该是2.7万人。倭*3.2万人,加上百济*,有可能达到7万。只是在战船的数量上,唐*远远落后。
但是,唐*的战船质量,要远在倭*之上。所以唐*虽然进攻能力不足,问题不大。关键是倭寇对中国历史研究得不透,估计没读过“火烧赤壁”。
当倭*密密麻麻一千多艘破木船扎堆冲过来的时候,刘仁轨一声令下,火箭如飞蝗般射向敌人。
唐*四战四捷,倭*四百条战船被焚毁,“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扶余丰见势不妙弃城逃跑,顿时百济兵败如山倒,倭*也仓皇逃窜。
白江口之战结束后,刘仁轨又以非凡的气度,重用百济降将沙吒相如和黑齿常之,授以他们兵权,平定了全境叛乱。
黑齿常之后来加入唐*,为唐蕃之战立下汗马功劳。
百济被灭后,刘仁轨发挥他的治才特长,他一边安抚人心,救济百姓,恢复生产,并摒弃歧视*策,大量启用包括百济王室在内的士族子弟,使这块被征服地迅速走向大治。
这场战争,老刘从一名白丁连升六级。等等,白丁?刘仁轨不是刺史吗,怎么回事白丁?是的,其实刘仁轨接过王文度的权柄之前,是个*前戴罪立功的小老百姓。
刘仁轨的家族曾经辉煌过,他是汉章帝的后人,只是五百年后他们家早就成了破落户。隋唐时期还是个讲究出身的年代,刘仁轨虽然很有才华,但因为出身低贱,所以在官场上一直徘徊在底层,尽管李世民很赏识他。
著名的相术大师袁天罡曾经断言:刘仁轨一定会做到宰相,且能活到90岁。
刘仁轨熬到快六十岁,好容易做了给事中,却因为得罪了武则天的大红人李义府,又被贬出朝廷任青州刺史,离宰相越来越远了。
征伐百济前,高宗李治令刘仁轨为大*筹备粮草。就在粮草上船准备出海时,遇上了恶劣天气。刘仁轨本来准备延期发船,可李义府却逼刘仁轨必须按期出发,结果船在大海上翻了。
战时丢失*粮是大罪,李义府很兴奋,于是派御史袁异式前去审查刘仁轨:帮我除掉刘仁轨,我保你升官发财。
于是袁异式想方设法折辱刘仁轨,试图逼他自杀,可刘仁轨“脸皮厚”,不光不肯自杀,还警告袁异式:除非你杀了我,我绝不会自杀。
袁异式没办法,只好将刘仁轨重枷看守,又上书请皇帝定夺。李治惜才,下旨将刘仁轨夺职,“白衣随*”赎罪。
这就是刘仁轨当初兴奋得大喊“老天送了一份富贵给我这个老头”的原因。
果然如袁天罡所言,刘仁轨以大司宪(御史大夫)身份拜相。总章元年,67岁的刘仁轨又随李勣灭高句丽;咸亨五年,73岁的刘仁轨又领兵讨伐新罗;永隆二年,80岁的刘仁轨又率*出征抵御吐蕃,一副老而弥坚的神态。
李治驾崩后,82岁的刘仁轨再拜左仆射,他上书武则天请求回家养老,并给武则天留了个警告:你不要重蹈吕后的覆辙!
武则天对这位四朝元老表现得相当客气,她没有动怒,而是盛赞刘仁轨的忠心,并向他解释自己临朝只是权宜之计,还赐了他一个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两年后刘仁轨病逝,享年84岁,没达成袁天罡设定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