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和义路是条布满了宁波过去印记的路,那里有许多古迹:如和义门瓮城遗址,如宋代船场遗址,如渔浦门码头遗址,还如桃花古渡遗址……
桃花渡遗址位于新江桥的西侧,今战船街上宁波影都附近,这个渡口曾是古宁波罗城东渡门外通往江北的舟渡。现今江北岸还有一条桃渡路,一个桃渡公园,皆以此渡口为命名理据。
宁波三江口宁波古称“鄞”,也有“鄮”、“句章”等别称,唐以前一直把城市中心设在小溪鄞江镇。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强大,狭隘的鄞江难以容下宁波城日益庞大的身躯。公元年,明州刺史韩察在唐代皇帝的认可下,把都城搬到了宁波三江口。百姓们也随之围着新都城依江而居。
当三江的两岸都住满居民时,渡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唐以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和义路旁的姚江上一直没有桥,两岸百姓的来往都依靠这个桃花渡渡船进行。
因为汇江通海特殊的地形,这里逐渐成为古宁波的最重要的交通要塞之一,留下许多或悲壮,或激昂,或恬淡,或浪漫的故事传说。其中最为我们宁波百姓流传的当属*晟斩蛟龙的故事了。
相传在唐代末年,宁波三江口出现了一条蛟龙,经常掀风作浪,危害百姓。年年端午,宁波百姓要被迫用童男童女、家禽猪羊等投入江中以乞平安。一日刺史*晟自江北巡查回来,涉桃花渡时,见一白发苍苍的妇人在江边老泪纵横捶胸痛哭,就上前诘问。
老妇人哭述说自家又穷又贫,只生一女,今年却将被蛟龙所享,她将老无所依,所以在此恸哭。*晟心中不忍,决定为乡邻们除害。
*晟是我们宁波本地刺史,出生在鄞县鄞塘乡九房村(现为鄞州姜山镇上张村),晚唐战乱,他领兵占据明州,自称明州刺史,守了家乡二十年,深受家乡百姓爱戴。那天他劝走妇人后,勘察地形,制定了详细的诛蛟计划。
传说在4月24日那天,他手持长剑,奋身跃入三江口,与蛟龙搏斗3个昼夜,最后追杀蛟龙到桃花渡,在桃花渡挥剑力斩蛟首,为家乡百姓们除了大害。不过自己也血染江面,死时才48岁。
当时正值三江桃花汛,家乡百姓为纪念他,就把这个渡口取名桃花渡。之后每逢端午,都用菖蒲草染上雄*制成宝剑状挂在门口既驱邪避祸又纪念这位本土功臣,这一旧俗至今仍在沿用。
这是则悲壮的本土英雄故事,而另一位航海英雄郑和的故事就显得轻松些。
明代有一本书叫《客越志》,是当时文学家王穉登所写,这是一部与浙越文人交游的随笔散记,措辞非常美。尤其是反映当时宁波三江名胜古迹的文字,极为少见珍贵。
《客越志》《客越志》提到有一次王穉登来宁波朋友家,欣赏宁波朋友收藏的古铜玉器时,那位朋友指着楼下桃花渡说这里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之地。还说郑和船队当时还掉落了船矴在江中,后被人打捞上来,上面还刻着郑和的名号“三宝”。
今人根据《客越志》的这段记载推测,桃花渡可能是郑和下东洋,沟通日本高丽等地海上贸易的出发之所。因为桃花渡旁就是当时著名的明州船场,桃花渡一带极有可能成为郑和下东洋造船备料的基地。
有些专家还考证说,当时郑和航行船队里有很多舵手和修理工是我们宁波人,因为我们宁波先祖们精湛的造船技艺和海上航行技术在当时很有名气。这则传说真为桃花渡增添了不少英雄豪气。
郑和宝船桃花渡上除了英雄,还出现过许多文人和学者,晁说之就是一个。
晁说之是宋代一个有名学者。因反对王安石新*新学被北宋朝廷贬职到明州船场任船场监官,明州船场在桃花渡旁,晁先生的寓所也直抵桃花渡。“今朝旅恨到何处,轩窗直对桃花渡。桃花渡上风吹雨,道人芒屩谁来去。”这是他写描桃花渡的诗。
晁老先生学问渊博,品行也佳,为维护宁波人的利益不惜得罪权贵,牺牲自己的*治前途,很为宁波人敬仰。后来宁波人就在桃花渡旁为他修建了“景迂先生祠”,宁波百姓俗称“滨江庙”,据传“滨江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香火极旺,《四明谈助》等地方志里都有记载。
桃花渡上的名人还有屠隆。屠隆先生是于年6月25日出生的,传说他出生在江北桃渡路一商人之家。少年时受儒商父兄诗书熏陶,博览群书,尤喜诗词、戏曲,才情横溢。却大器晚成,35岁才中举人,后赐进士,逐渐名誉全国。可以说35岁以前的屠隆也曾有过一次次渡桃花渡赴考,却一次次落榜复读的失意生活。
可惜关于屠隆先生和桃花渡生活的文献极少,而且传说中江北桃渡路的屠隆故居也踪影难觅。也许这仅是传说罢了。不过海曙苍水街倒有一条南北向的屠园巷,《鄞县通志》载:“屠园巷,旧名屠家花园。”专家考证说这是做南京礼部主事时屠隆的宅第,因宅第中有花园,故名。
屠隆“滚滚江涛走白沙,麦阳南望是桃花。郎舟若渡桃花去,秋雨梧桐认妾家。”南宋著名词人刘过也为桃花渡写过这样一首诗,不过这是首赠诗,是这位风流才子写给一位宁波姑娘的,好像这位姑娘还是位青楼女子。诗中,他仿姑娘的语气,写了这位姑娘对自己的盛情邀请:如果来宁波,请一定渡过桃花渡来她家。看来这是则风花雪雨的故事。相信这类情感故事一定曾在桃花渡上上演过多次,只是这些故事都已随着滚滚姚江流进东海而已。
昔是桃花渡,今是金煌墙。虽然桃花古渡已经不存在了,但它的传说却依旧神奇而美丽。
(文/徐雪英)
(图一/石维达,图二、图五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