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本报讯(龙腾)近年来,江口县紧紧围绕“六共”机制,聚焦全市“一强两富三创”目标,稳步走好*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路径”,采取“*支部+合作社”等发展模式,提升发展合力、激活发展动力、凝聚发展内力,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坚持*建引领提升发展合力
村社联建促发展。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村社联建方式,推动村“两委”成员和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强化*组织对合作社的领导、指导、协调、服务,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闲置资源整合起来,把发展力量聚集起来,促进村社共同发展,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目前,全县实现村社联建村个,全部实现交叉任职。
*员带头强示范。由村*组织委派或授权村“两委”班子成员、村监委成员、*员干部依法依规牵头领办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组织全体村民以土地、资源、资金入股合作经济组织。原则上村“两委”及监委成员、*员要带头出资入股,积极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截至目前,培树县级示范坝区*支部9个,建立*员志愿者服务队24个,设立*员示范岗、先锋岗余个,解决土地流转、矛盾纠纷、产销对接等问题余个。
联合创办增动力。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抹茶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冷水鱼和小龙虾养殖基地、全市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和梵净山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供基地等,有效解决了集体经济技术不足、人员缺乏等问题,为江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持因地制宜激活发展动力
盘活土地资源。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村*支部统一将闲置的宅基地、校舍和无人居住的空屋等资源,流转到村集体,紧紧围绕生态茶、冷水养殖、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基地、生产、加工、贮藏、运销等各环节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标准认证,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19个、无公害产品认证7个、绿色认证7个、有机认证4个。
用活文旅资源。深挖红色文化、特色村寨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在吃、住、行、游、娱、购等配套服务上下功夫,深入探索发展农旅融合创收型集体经济,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11个。依托梵净山5A级景区建设,精准定位乡村旅游发展集体经济路子,整合集体和村民资源,建成风景如画的观光步道、寨沙侗寨踩歌堂等服务设施,形成集休闲观光、特色餐饮、农文旅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太平镇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年全县游客数突破75万人次。
用好生态资源。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路,将茶叶作为践行绿色发展、培育生态产业的重要资源基础,引资贵茶集团公司新建国际领先的抹茶生产线,唤醒无数沉睡的山头,改造符合抹茶生产标准的茶园10万亩,布局建设碾茶生产线条,带动江口县发展茶叶基地15.84万亩,带动农户8.62万人,带动61个村、户、1.52万人直接就业。年江口县荣获“中国抹茶之都”荣誉称号。
坚持人才振兴凝聚发展智力
严格标准“选”,构筑源头“蓄水池”。以换届契机,全面完成个*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一肩挑”人,真正把讲*治、能力强、善经营、会管理的人选进村“两委”班子。建立人才资源库收录“土专家”“田秀才”,重点在退役*人、外出经商返乡人员、返乡创业大学生等群体中摸排后备人选,并建立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员、把*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三培养”机制,先后培育后备人才余人、农村致富带头人0余名,“源头活水”愈加深邃。
围绕发展“育”,练就干事“铁肩膀”。依托县委*校主阵地和乡镇*校基地,采取“按需配餐、按需就餐、按需取餐”的培训方式,整合农村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技专家人才服务等资源,持续开展新任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利用现场教学、专家授课、交流学习等方式开展教育培训15期人次。制定集体经济人才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村级后备人才、行业领域技能人才,最大限度挖掘和开发现有人才创新创造潜能,不断汇聚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磅礴力量。
健全机制“用”,搭建干事“大舞台”。大力实施“民心*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实行订单农业,定等级、保质量、稳价格,把帮扶户纳入产业链,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农民缺资金、缺技术、销售难和抵御自然灾害”难题,降低农户种植风险,提高种植效益。吸纳龙头企业优秀管理管护经验,采取“以训代培、以练代管”的方式,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余次,组织群众和干部开展实地操作,在练中学、在学中干,全面提升管护能力,有效解决集体经济不会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