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德旺乡茶寨村贡米生产基地,机械化收割贡米。
年1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粮食产量数据,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其中,贵州粮食播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比年分别增长1.6%、0.6%。
贵州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以优质特色粮食为重点,推行绿色高质量发展方式,用最鲜明的色彩绘就了新时期山地特色高效粮食生产新画卷。
下一步,贵州将继续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治责任,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持续调整和优化粮食结构,确保面积产量保持基本稳定;多措并举,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持续加大投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持续抓好灾害防范,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持续构建风险兜底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
玉屏自治县新店镇洞坪村,农民在收获稻谷。
绿色稻+:筑牢半壁江山
年,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贵州以此为契机,挖掘水稻可与多种作物轮作及复合共生的特性,加大稻田综合应用,完善技术攻关集成,于年率先在全国提出“绿色稻+”理念。
“绿色”代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稻+”体现集成与融合,通过稻内部良种良法技术集成、与其它作物轮作、多种鱼禽共生协同,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并在生产上示范推广。
年,“绿色稻+”得到原农业部充分认可,在全国积极推广。
5年探索完善、5年实践创新,“绿色稻+”多种稳粮高效模式应运而生,全省涌现出了优质稻米增产高效典型:
义龙新区稻+大蒜+鲜食玉米基地,亩均产出达1.52万元,水稻秸秆原地覆盖还田,可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黎平县稻+鱼+蛙亩均产值1.5万元以上,市场供不应求;
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示范,香禾糯为主体,呆鲤、田鸭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亩综合产值元;
兴义市稻+菜+菜模式,实行大蒜—毛豆—水稻耕作制和绿色超高产精确栽培,三季亩产值1.9万元。
……
年,贵州以绿色稻+为引领,水稻生产总体稳中有升,筑牢了全省粮食生产的半壁江山。
望谟县桑郎布依族村寨村民用糯米制成的米花糕。
红高粱:酿造醉美贵州
红缨子糯高粱,仁怀地方高粱品种,其粒小、皮厚、饱满、坚实、玻璃质、耐蒸煮,是茅台酒的专用品种。
年12月,贵州出台《贵州省十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围绕优质烟酒产业发展目标,省农业农村厅快速成立了酒用高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贵州省酒用高粱原料种植规划(-年)》:以年万亩规划面积为起点,以每年新增万亩的速度,加快全省种植基地高质量推进,生产规模预计全国第一。
年,十大工业(优质烟酒)产业振兴首批专项资金万元到位。农业农村部门整合绿色增产增效、重大病虫害防控、机械化生产示范、防灾减灾等项目同步助推,撬动茅台集团配套投入2.81亿元,合力促进全省高粱原料基地产能不断提升。
据行业统计,年全省酒用高粱种植.6万亩、同比增长34.2%,预计总产量60.7万吨,订单占比近83%,带动种植农户收入超过35亿元,面上总体收入超过42亿元。
目前,第二批专项资金万元已经下达,为年万亩酒用高粱规划落地持续发力。
年11月,省农业农村厅组织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贵州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召开酒用高粱新品种选育交流研讨会,就新品种选育产学研联合攻关达成共识——将“红缨子”打造成贵州酱香型白酒酒用高粱的公共品牌,制定良种质量标准,同步启动全省酒用高粱产业联盟组建,助推全产业链高效发展。
白薏仁:培育高原明珠
贵州薏仁生产总量稳居全国第一,容纳全国90%以上薏仁企业,市场份额占全球的70%以上,是中国薏仁的核心主产区,全国最大的加工集聚区和产品集散地。
年,食药同源成了薏仁产业发展的新名片。以兴仁薏仁为核心的贵州薏仁,雄踞中国十大薏仁米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
年,全省薏仁面积超过80万亩,谷价稳中有升,直接带动薏农种植收入预计21亿元,综合产值近亿元。
按照省委、省*府“黔货进*营”部署,薏仁米进入*粮串换名录,保供方案、准入条件、宣传工作快速启动,成功走进公安部、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和全国多个省公安系统的食堂。
健康引领消费,品牌创造价值。薏仁在助力脱贫攻坚、拉动地方经济的同时,产业多级市场不断形成,消费人群持续扩大,省市县共同发力,“中国好粮油”强势助推,贵州薏仁区域新产品公共技术研发、公共品牌打造、综合标准体系建设、中国薏仁米蓝皮书编制、中国薏仁米博览会、薏仁米品质大数据运用、溯源系统示范研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等一系列举措全面铺开……
黑苦荞:提炼乌蒙味道
贵州荞麦种质资源丰富,苦荞新品种选育数目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苦荞优势主产区,以毕节为中心辐射带动六盘水等地,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左右。
年,省委、省*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南方重要的荞麦种植加工基地。
年,《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印发,重点主推十大类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绿色农产品“泉涌”发展,苦荞迎来发展良机。
贵州荞麦开始潜心提炼:贵州师范大学荞麦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收集了0多份荞麦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得到保护;“马铃薯苦荞混间作栽培技术”得到应用,既解决了争地矛盾,提高了复种指数,又克服马铃薯的连作障碍;“中国荞麦之父”林汝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等,纷纷就贵州荞麦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省内余家加工企业参与升级创新,发展精深加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人们对健康养生产品和服务需求急剧增长,荞麦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外,贵州苦荞春秋两季可种,除食用外,还用于打造花海景观农旅一体和蜜源,用途广泛。
(靳颖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金忠秀)
编辑:李奕璇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