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4月8日讯(记者王进良通讯员梁炜)没有留恋城市的繁华,而是选择扎根乡村,用大爱点亮乡村孩子的梦想,用青春智慧托举美丽乡村的希望。他们,就是我们可敬的乡村教师。
省教育厅厅长陶宏介绍,近年来,我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已遴选5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流。今年,首次面向全省城乡开展义务教育教师统一招录,公开招聘名教师。
为引导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省教育厅邀请20名优秀乡村教师,4月9日起在省内部分高校举办年“播种希望与未来——义务教育教师招录巡回报告分享”活动。9日下午,首场报告会在湖北大学举行。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了其中的5位老师,简短的文字概括不了他们的奉献,但他们对乡村教育深沉的爱,可窥斑见豹。
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蔡明镜
用奖金带全校学生游京城
尽管儿时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高考志愿三项填的也都是老师,然而4年前真正来到丹江口市最偏远的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时,泥泞的村路,陈旧的教室,漏水的宿舍,让城里长大的蔡明镜当场打起了退堂鼓。
不过,学生们的热情又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老师我来给您拎行李”,“老师我来帮您擦窗户”,“我家橙子熟了,老师您尝尝”……而孩子们背后的故事更是触动了她:全校48个孩子,留守儿童有30个,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达15个。
蔡明镜在自责之余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后,孩子们没衣服,蔡明镜或自己掏钱买,或找亲戚讨要;有的孩子没人接,蔡明镜就亲自送回去;有的留守孩子生病了,就直接跟她睡。
为了让孩子们开朗起来,蔡明镜举办了校史第一个六一游园会,全校孩子参演了8个节目。学校活动越来越多了,孩子们更阳光了,自信了。蔡明镜还自己买书,去城区找人捐书,硬是给学校凑出了间图书室。她还用奖励机制,让孩子们坚持阅读、爱上阅读。
蔡明镜将孩子们的故事发到网上,许多人看后捐来了图书、电脑、衣服、书柜等。这两年,捐赠物资总价值达18万余元。蔡明镜也在设法将爱传递出去,回馈社会。年,她主动申请进入彩虹花和阅汇,做助教暖场,主持、PPT制作者等等。因为努力,去年春又被选拔为网师,面向全国的孩子授课,受益学生已达4万余人。
去年,蔡明镜获评马云乡村教师奖,她当时就对孩子们说:“老师获奖后的第1件事就是带你们去北京看看。”下个月,彭家沟小学孩子们的北京之旅就要开始了。
利川市建南镇*金小学赵容
名校研究生扎根恩施山村
恩施州利川大王坝小学,是利川建南镇最偏远的一所乡村小学,与重庆石柱毗邻,留守儿童占了相当比例。作为在山东出生在黑龙江长大的城里姑娘,赵容年从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这里当乡村教师已快6个年头。
赵容说,短暂的新鲜感逝去之后,心疼和辛酸随之而来。她忘不了那个夜晚,由于爸爸在外打工,家中无人,是她在黑夜里将小慧送医;她忘不了那个叫小月的女孩的新年愿望:“希望下周别下雪,不然(冻裂的手)考试时拿不起笔。”
她更忘不了到小建家走访看到的一幕。小建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常年多病,要靠年迈的外婆照顾。然而,黑黢黢的墙壁上,贴满了小建的奖状——金边的奖状,成了最美的装饰,仿佛一束光将昏暗简陋的家照亮了。
为了改进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赵容想尽办法线上线下“化缘”:她的导师给孩子们寄来了铅笔和手套;她的朋友给学校寄来了书架和图书;天南海北的陌生的叔叔阿姨们,给孩子们送来了崭新的课桌……看着孩子们不停地抚摸着新课桌,赵容感动的想哭。
令赵容感动的还不止这些。那天她刚走进教室,生日快乐歌突然响起,往黑板上一瞧,上面写满了学生们送出的生日祝福。
年9月,因工作需要,赵容调到建南镇*金小学,不过,大王坝小学永远在她的内心深处,直到今天,她仍时常去看那些可爱的孩子。
6年间,赵容通过朋友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共为两所学校的孩子筹集生活费18万余元、物品4万余元,60多个孩子受到爱心人士的资助。
乡村教师的工作很苦,赵容却说自己收获的更多,她将继续呵护这些幼苗茁壮成长。现在,她的自我介绍一般是这样开头:“我叫赵容,是一个在山东出生在东北长大的湖北姑娘。”
武穴市大法寺镇李边小学教师吴治华兰旭
夫妻档誓让“土娃”变牛娃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吴治华年辞去深圳一家外贸公司的工作,兰旭年辞去某上市公司财务主管的职务,两人先后成为一名湖北省新机制教师,并随着相知、相爱,成为武穴市大法寺镇李边小学一对乡村教师夫妻。
班上几乎都是留守儿童,都是玩着泥巴长大的“土娃”,淳朴却又自卑害羞。年,两人在班上做了一项心理测试,让学生释放心灵自由绘画,以期通过画作分析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谁知,他们画了一个月的“春天”,都大同小异:没有生机、没有梦想、没有未来。从那时起,两人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些“土娃”。通过家访、翻阅书籍、加入在线学习团队,最终决定尝试项目化教学模式。
那一年,吴治华和兰旭结婚,取消了婚纱、婚戒、蜜月,用省下来的钱买了平板电脑、乐高机器人、积木等教学用具。数学课上,吴治华教学生编程,通过控制机器人来理解相遇、追击问题,通过积木搭建,激发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语文课上,兰旭带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自然来理解文字之美,通过茶艺、剪纸,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为教学模式太“奇怪”,质疑声纷纷而来。最后,项目式教学实践只有从课上转移到课下,参加的学生也只剩下四个。年5月,吴治华鼓励他们参加省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机器人项目,没想到竟获得第二名,创下*冈市在历届机器人比赛中的最好成绩。成员之一的李家豪很认真的说:“原来我们这么牛!”那次比赛后,“土娃”们越来越自信、有梦想。
如今,在学校的支持下,吴治华的班打造成了*冈市农村学校第一间“智慧教室”,还创办了“土娃创客工作室”。现在,全校名“土娃”都可参与其中,享受创新教育。
恩施市龙凤镇龙马民族学校吴艳锋
从教12年练就“龙马通”
年9月,在恩施龙凤镇龙马初级中学刚刚整修漂亮的教师宿舍前,吴艳锋代表新教师发表入职感言,从那一刻起,他的资教生涯正式开始。
一开始,吴艳锋担任八年级物理、九年级化学两门课的教学,同时担任校团总支宣传委员,负责团队建设、学生会及文体活动。曾任三峡大学学生会主席的历练,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很快学校社团活动搞得风生水起,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虽然同处一省,但恩施当地的方言跟老家还是有很大区别。为了便于与家长和学生交流,吴艳锋一有时间,就下功夫学习恩施当地的方言,跟着学生学、跟着老师学,甚至跟着小贩们学。此外,他还尽可能多的找一些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书来读,搜集一些当地的人情故事。
吴艳锋说,在12年的家访中,他几乎走遍了龙马辖区的各个地方以太阳河乡的许多地方,很多本地人不知道的龙马故事他也知道,他“龙马通”的外号也越传越远了。
为了开拓山区孩子的视野,吴艳锋一方面创新教学形式,一方面带孩子走出去。既在学校举行过灯谜游园竞赛,组建过多个兴趣小组,还带孩子们进景区了解家乡文化、进大学激发学习动力……
年,原龙马民族小学和原龙马初中合并成为恩施市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吴艳锋在同年获评“恩施名师”。“我将努力在教学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进步,使自己专业水平显著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一个‘龙马’前程。”谈及未来,吴艳锋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