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发扬“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碧江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碧江区,年撤市设区,由原县级铜仁市更名为碧江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是镶嵌在武陵深处的一颗黔东明珠。位于东经°56′13″-°28′20″,北纬27°32′18″-27°52′40″之间,东接湖南凤凰、麻阳、芷江毗邻,南与本市万山区接壤;西抵江口县,北接松桃县。是铜仁市委、市*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辖13个乡(镇、街道),40个社区、50个村;年户籍人口32.68万人。
碧江区历史悠久,明永乐年间置铜仁府,明万历年间置铜仁县,至今已有多年置县历史。古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今有“黔东明珠、黔东门户”之美称。
碧江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洞、百里锦江画廊和农夫山泉取水点七股水,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区东山寺、中南门古城、中国戏剧活化石傩文化博物馆,有红色旅游景点周逸群烈士故居,有徐福后裔茶园山庄、沈从文祖居、大明边城景区、南长城起址等。
碧江区先后荣获“中国传统龙舟之乡”“中国西部名城”“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最美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华十大生态亲水美景”和“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等称号。
(一)经济快速发展,实力明显增强,结构不断优化
从七十年前后的部分数据来看,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年我区生产总值仅为万元,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为52元。经过长期努力,年突破1亿元大关,年突破10亿元大关、年突破百亿大关,年GDP完成.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年的倍,年平均增长8.1%。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达到元,是年的倍,年平均增长7.5%。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保持11.6%的两位数增长,特别是年“撤市设区”以来,GDP年均增长保持15.2%的高速增长态势,其中“十二五”时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GDP年均增长17.1%。二是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年的83.7:4.2:12.1调整到年的8.2:40:51.8,经济结构完成由“一三二”转变为“三二一”的巨大蜕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升3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3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91.8%,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二)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全区围绕“强农稳区”发展战略,各级*委和*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机械化得到增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4.36亿元,是年0.17亿元的倍,其中:农业产值14.94亿元,是年的倍;林业产值2.79亿元,是年的倍;牧业产值5.08亿元,是年的倍;渔业产值0.5亿元,是年的倍;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05亿元,是年的20倍。特别是自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增长。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4.64万亩,是年的2.2倍。粮食总产量5.97万吨,是年的1.8倍;夏粮0.81万吨,是年的5.1倍;稻谷3.41万吨,是年的1.5倍;薯类(洋芋)2.46万吨,是年的.8倍;油料作物1.25万吨,是年的21.1倍,其中花生0.19万吨,是年的6.1倍,油菜籽0.47万吨,是年的16.9倍。猪存栏13.41万头,是年的4.1倍;羊存栏2.15万只,是年的18.7倍。
(三)工业生产突飞猛进,规模工业初步形成
建国70年来,我区本地资源优势得到发挥,地方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特别是在21世纪全市掀起了工业园区建设热潮,确立了“兴工富区”战略,始终坚持依托资源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市场办工业的工作思路,在灯塔建立了工业园区,我区很多工业行业从无到有,工业生产突飞猛进。从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6倍,年均增长11.0%。70年来,由于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也在改革,虽然部分统计指标虽没有直接可比性,但从这些数据上我们也能明显的看出,特别是从改革开放这40年的发展,我区工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年,铜仁苏州产业园上升为省级战略合作园区,“一心三品一基地”产业布局初见成效,碧江经开区纳入全省百亿级园区名单和高质量发展目录及“全省30个重点产业园区”。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6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08亿元,是年的2.45万倍。其中:重工业产值.05亿元,是年的3.37万倍;轻工业产值46.03亿元,是年的1.48万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结构日趋合理
一批强基础、惠民生、补短板、助脱贫的项目不断落地建设取得新突破,省、市级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9亿元,是年的3.19万倍,年均增长16.5%;年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年均增长24.9%;年撤市设区以来,投资年均增长28.1%。
(五)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国内贸易持续发展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全区紧紧围绕建设市场,发展贸易、搞活流通的目标,加快了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流通体制,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1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11.3%。年改革开放以来,社消零年均增长13.4%;年撤市设区以来,社消零年均增长11.8%。
(六)财*收入快速增长,金融形势稳定
建国初期,我区财*十分困难。年全国财*收入仅为10万元,年增加到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生产、需求的不断加快,企业效益的明显提升,财*收支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年突破1亿元大关,年突破10亿元大关,年,一般公共财*预算收入完成14.58亿元,是年的1.46万倍,年均增长14.9%。一般公共财*预算支出35.1亿元,是年的2.7万倍,年均增长15.9%。年撤市设区以来,一般公共财*预算收入、支出分别年均增长17.6%、14%。
金融机构运行良好,形势稳定。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8亿元,是年的13.33万倍,年均增长1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66亿元,是年的.24万倍,年均增长25.4%。年撤市设区以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年均增长15.3%、16.9%。
(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坚持“富民优先”发展战略,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1元,是年元的95.4倍,年均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元,是年 元的73.6倍,年均增长11.3%。年撤市设区以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7%、13.1%。
(八)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高校从无到有,年,辖区有高等院校4所,在校学生数3.66万人,是年的倍,毕业生数1.14万人,是年的73.1倍,教师数人,是年的51倍;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数1.26万人,是年的倍,毕业生数0.45万人,是年的倍,教职工数人,是年的48倍;普通中学26所,在校学生4.14万人,是年的1.9倍,教师数人,是年的6.5倍;小学50所,在校学生4.04万人,是年的4.6倍,毕业生数0.6万人,是年的7.5倍,招生数0.78万人,是年的25.9倍,教职工数人,是年的8.2倍。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小学入学率99.9%,初中入学率99.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
(九)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年,卫生机构由年1所增加到44所,年均增长5.7%;卫生机构床位数1张,是年的倍,年均增长11%;卫生机构人员人,是年的倍,年均增长10.7%;卫生技术人员人,是年的倍,年均增长10.3%。居民预期寿命由建国初的35.2岁提高到年的77.6岁,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下降到年的3.86‰。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碧江区经济社会建设在底子薄,投入少,起点低的基础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区与全国、全省及周边市(区)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区委、区*府的坚强导下,通过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开拓进取、顽强拼搏,一个*治稳定、经济腾飞、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和谐美丽的碧江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袁跃
田景国
编辑:侯玉林
编审: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