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是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在全国首次公开、全面的展示,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开篇之作。
肩负两个“第一”,整个策展团队深感任务艰巨,希望能用心呈献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考古展。
在这里,就来说说我们一路走来的历程。
4月10日,是北京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在这一天接到了展览任务。当天恰逢江口遗址的主要发掘单位,也是这次展览的协办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北京进行“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汇报。在等待“十大”揭晓的间隙,我与考古院的高大伦院长、周科华副院长和江口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刘志岩老师第一次见面,他们热情、详细地为我介绍了江口遗址和考古发掘的情况,以及考古院对出水文物进行的整理工作,并且对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江口遗址首展充满期待。在结束见面返回国博的路上,“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公布了,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顺利入选。看到消息,我也感到十分高兴,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自己更有责任把这个展览做好。
为了尽快开展工作,策展团队很快得以成立。形式设计人员采用“以老带新,锻炼新人”的方式,由部门艺术设计室王蕾老师整体把关,部门最年轻的设计师李梦涵负责具体工作。制作设计则请部门美术制作室李京擘老师担任。按照全馆展览计划,“江口沉银”展将在六月底开幕,留给策展团队的时间不足80天。
在4月10日之前,江口遗址对我们来说稍显“遥远”。但在此后的76天里,我们与江口遗址紧紧相连。
江口沉银遗址保护碑(资料图)
为了更好地了解江口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和出水文物的保存状况,策展团队在4月中旬对江口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虽然出发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遗址和文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真正站在考古工地岷江红色的河底基岩上,看到江水从砂石围堰外奔流而过,还是被遗址平方米的发掘震撼了,深感考古工作者发掘工作的不易。同时,我们也决定要把这种场景在展厅里得以复原,让观众在参观时感受到遗址的规模和气势。
“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围堰影像(资料图)
回到北京后,我认真研读考古院提供的大量资料,查找相关文献,加班撰写,近字的展览大纲几易其稿,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终于在5月初完成。
我们对展览的定位不同于以往考古展重点在展示文物,而是对江口遗址考古发掘做全方位介绍,不仅展出人们期待已久的珍贵文物,更突出展现考古新方法、新技术在此次发掘中的首创性,以及公众参与在此次发掘中的重要性。内容设计上将出水文物展示与考古发掘介绍并重,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式深化理解、全面阐释文物中所隐含的人文精神及丰富内涵,并引发观众在观展后对公众考古学发展,以及如何进行遗址后续保护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文物的选择上,我们从江口遗址发现的余件文物中,精选了件代表性文物,并将这些文物分为两个部分展示:一部分重点表现大西*权的建立情况,以及遗址形成的江口之战;另一部分展示明代中晚期社会的整体风貌。为了体现国博特色,还特别从国博万件馆藏文物中挑选了3件相关文物展出,并且在介绍时代背景和文物知识的图版中,穿插了很多国博馆藏文物的图像,用以丰富展览内容,加深观众对文物背后信息的了解。
“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展厅之大西*权
“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展厅之明代生活
如何表现考古发掘,我们决定不拘泥于图版照片加上介绍文字的简单形式,在展厅中摆放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设置了围堰三维效果视频播放和《江口沉银》纪录片观影区,还首次在国博展厅中设计了四面沉浸式投影区域,复原考古场景,让观众在观看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观众观看《江口沉银》纪录片
因为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