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民国温州平阳茶业与古鳌头茶叶贸易略探
TUhjnbcbe - 2023/7/25 23:50:00

民国浙江平阳茶业与古鳌头茶叶贸易略探

——由鳌江港(古鳌头海关)直接出口,最高年贸易额达余万银元

文:光明人家-06-01

中国茶叶起源于我国的巴蜀地区。而浙江有茶事,从现有史料考证,至迟始于汉。三国魏晋时期,在王侯富室和佛道寺院,喝茶之风盛行,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荈以代酒”,乌程(今湖州)温山出产“御荈”。到了唐宋元明清历代,浙江茶叶已在全国脱颖而出,茶叶产区和产量得到重大发展。建国后,浙江茶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曾超过1/4,故有“国人四杯茶,浙江占其一”之说。浙江茶叶出口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多年份占全国出口量的五成左右,最高年份达七成多。可以说,浙江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绿茶的重要出口基地。温州是浙江三大产茶区之一,而历史上平阳县则是温州区最主要的产区,份额占60%以上。

▲民国十一年()古鳌头地图-台湾中研院

平阳的茶业历史

平阳县地处浙江南部的东海之滨,自然条件优越,是浙江省老茶区之一,被《浙江省茶叶区划》列为本省茶叶生产最适宜区。平阳县产茶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多年前就开始种植茶树,迄今上千年。东晋的永嘉之乱,当时中原士族南渡后,历史给温州平阳提供了一次空前的契机,使得茶业推进扩展到了温州平阳,以满足北方过来的士人阶层清谈崇茶的需要。这可以从近几年在温州建筑工地出土的茶具得以证明。

▲清光绪年间《温州府全图》中鳌江-江口镇-江口汛关

到了唐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引《永嘉图经》曰“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唐书·食货志》亦载“浙产茶10州,55县,有永嘉、安固、横阳、乐城四县名”。横阳既平阳。宋代,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提到“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温州的茶叶种植迅速发展,北宋徽宗崇宁元年,温州在平阳当地置“场”收税。南宋尤是茶叶种植生产的旺盛期,平阳已成为浙江主要的茶叶产地之一。

由于文献失载,宋元以前平阳的茶叶已不可详考。但据明、弘治《温州府志》中称:“茶,五县俱有之。惟乐清县雁山者最佳,入贡,而瑞安湖岭、平阳蔡家山所产者亦佳焉”。清乾隆年间,平阳著名诗人张綦毋,在《船屯渔唱》中亦曾予以传咏:“儿女清明剧可怜,蔡家山上摘茶香。明朝待换新榆火,小试旗枪斗煮泉。”清乾隆《平阳县志》则载:“茶出南北港多”。

清、乾隆《浙江通志》卷一〇七“物产”载有:“温州府。茶,万历《温州府志》:五县俱有,乐清雁山龙湫背者为上,瑞安胡岭、平阳蔡家山产者亦佳”。茶叶行家俞寿康(-)《中国名茶志》:“温州*汤产于浙南的泰顺、平阳、瑞安、永嘉等地,品质以泰顺的东溪和平阳北港的为最好”。这些记载说明,历史上平阳也出名茶、好茶。而蔡家山清明早茶,北港*汤俱在平阳之地。

据《清实录》载:“道光二年八月甲寅(公元年9月23日),浙江巡抚帅承赢奏:浙省温州土产粗茶,向由平阳江口出海,经过乍浦口运赴苏州”,要求“浙省温州等府茶船仍由海道贩运”。清末民初瑞安人洪炳文著《温州茶述》中载:“温州之茶,以平阳南北港为大宗,北港以南雁为最,南港(以)华洋、藻溪为多(江南垟、金乡多出白眉)....色味以平阳之南雁、乐清之雁荡、瑞安之集云山、泰顺之牙洋为佳。每年通计价银四十余万,平阳之北港居四分之三,红茶独出平阳北港,绿茶则诸处皆有.”

“巍巍群峰满眼绿,遍地茗茶溢馨香。”现在平阳县的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片茁壮成长的茶园。从这里飘出的淡淡茶香已经享誉全国。据了解,平阳县茶产业主导产品——平阳早香茶获得了“中国名优茶”“浙江世博十大旅游名茶”等荣誉,品牌评估价值达3.03亿元;传统历史文化名茶—平阳*汤获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并跻身中国四大*茶品牌之一。年3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平阳县“中国*茶(平阳*汤)之乡”。

民国平阳的茶业

民国浙江产茶主要有三大中心区域,浙西区,旧杭湖严诸县属之。平水区,绍属各县及宁台之部分县属之.温州区,旧温属之永嘉、乐清、瑞安、平陽、泰顺诸县及处(丽水)属部份县属之。温州区宜茶土地面积之广大,土质之肥沃,雨露之充足,气候之温和,换言之,即茶业先天环境之优越。

温州的各县土地面积,山地面积约占三分之二以上,土质气候均极宜植茶,其中以平阳县为种植面积最多。据民国22年()浙江省茶叶种植面积统计,温州区茶叶种植面积共计亩,其中平阳县种植面积为亩,占温州茶区总面积的65.7%,是温州区最主要的茶叶产区。可知温茶出处最多为平阳。泰顺、瑞安二县为次,永嘉、乐清、玉环三县出产数甚微。清末民初《温州茶述》中载:温州之茶,以平阳南北港为大宗....北港以南雁为最,南港以华洋、藻溪为多,江南垟-金乡多出白眉。

平阳县为温区茶业中心产地,据民国《平阳县志》载:“民国初,出口茶约一万担。”民国《中国实业志》载,民国22年(年)平阳红茶产量居浙江省第三位。民国《平阳县志》卷15《食货志四·物产》载:“茶,《旧志》:南北两港俱产之。其制法有红茶、绿茶等种。绿茶由新叶蒸焙而成,红茶则将新叶晒之使萎,堆积箱中发酵变色,再蒸焙之。”平阳人口众多,是为浙江省一等大县,有“两浙咽喉、八闽唇齿”之称,历史上就是茶叶主产区。其幅员广大,士质肥腴,及其适合种植茶叶。鳌江横贯其中,上游分歧为南北二港,交通便利,平阳产茶主要集中于三个区域。

城区片:在平阳县城昆阳周边万全与附近小南片范围五、六里处均出产茶,栽培制造尚得法,惟种植面积较小,产额产量无多,其中尤以大坪山、蔡家山出产者为佳,特别是蔡家山产茶在史料中有所记载。所产茶均集中于平陽县城中。

▲来源:鳌江茶叶仓运概况

北港片:鳌江干流俗称北港,山区产茶面积广大。产茶计分三处。晓垟山,宜茶之地甚多,栽茶亦盛,所产之茶均藉人力挑至山门,用筏装至北港中心水头镇,转装汽船或小舟直运古鳌头出口。蔡垟山,山高、土质亦佳,全山均产茶,人力挑至腾蛟堡,再制后由占家埠下船直运古鳌头出口。山门南湖,面积较小,地势亦较低,故所产之茶,产量品质均较次,惟运输较晓垟山为便。

南港片:鳌江支俗流称南港,与泰顺、福建接壤,横阳支流横贯境内,水量较少。交通比较北港为次,但小船可达灵溪镇,竹筏可通上游之桥墩门,转装汽船或小舟直运古鳌头出口。或经钱仓、平陽、瑞安以连达永嘉。南港之著名产地有五岱山,红岭、莒溪、朝陽山,岩尾、过路山及藻溪、桥墩门、灵溪诸地。其集中点为桥墩门、灵溪、藻溪三处,产量与北港区相等,惟出口以北港为多,因南港茶一部份运至北港,再制后输出。

年,上海《东方》杂志刊载的詹选之文章《平阳农民报告》载:“(平阳)南港、北港、蒲门等处,多山......产米多不敷自给.....幸山地宜茶,每年清明后即可采摘茶牙,稍迟,头茶上市矣。远近茶商连偏而来,值至二茶、三茶收买完毕,而后去。一年总计不下数十万金之收入。于是农民中亦有而团团作富家翁者矣。”可见茶业已经成为民国时期平阳南北港农民的主要收入途径。

年3月22日据《温区民国日报》第四版报道“平阳茶业代表筹组公会”。后平阳县茶业商会成立,平阳大茶商桥墩吴滋庭被推选为会长。后茶叶同业公会在鳌江设有办事处。民国时期平阳茶商号众多,据民国浙江《温处区登记茶厂》全部核定共计有76家,其中平阳县就有56家,占据温处区73.7%的份额,具体名单如下:

平阳县56家:联芳、吴源发、天福源、源丰、乾源、洪与源、新裕泰、新同发、元兴、新同美、锦源、裕祥新、懋记、新利源、唐协源、永记、鼎源、裕源春、同协利、泉春、同和、复兴、杨春华、公兴、杨慎记、广益、丰和、华大、同华、震华、中兴、同利。繁枝合作厂、腾蛟合作厂、裕泰、乾记、复兴乾、乾兴、信记、裕祥公、新春、新同顺、益源、新民、传源、益昌、颜永兴、源昌、源记、利民、雁山合作社、青街合作社、陈恒源、新联记、寿生兴、瑞茂昌、新合记。

民国古鳌头茶叶贸易

民国七年(),著名地理学家林传甲编撰出版的《大中华浙江省地理志》-《平阳县》载:“古鳌头(今鳌江)为全县商业中心,茶、矾、海产所萃,由帆船装运出口”。而据《中外地名大辞典》载:“古鳌头市一茌浙江省平阳县东南三十里,东濒东海,甫临鳌江。交通便利,茶、矾、海产,咸萃於此,商业繁盛,为全县冠”。由此可见,其实至少在清末时期,鳌江就已是一个商贸兴盛之港口中心城镇,有茶叶出口。

早先平阳的茶业记载多从温州港出口,自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港被迫开放之后,温州为温茶区最大之集散地,大部份茶叶均由此出口,运至上海转输于杭州、营口诸地,其来源多为平阳、瑞安及处属各县。清光绪24年(),清*府制定《内港轮船行驶章程》,准许外轮航行内港各地。温州府将古鳌头列为可供“内港轮船”航行的港口,此后外轮频繁出入鳌江港,其时出口大宗商品主要为茶叶,多数先运至沪闽等地,再转销国外。宣统三年(),鳌江港增添明矾出口后,其出口货物数量直线上升。据《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瓯海关、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记载的数据,平阳的古鳌头海关(平阳卡)在年、年、-年、-年的茶捐分别为银两、银两、银两、银两(具体见表格图)。

民国13年(),原从温州港出口的平阳茶叶基本上都转由鳌江港出口,这是由于鳌江著名商号王广源开通吨光济轮的鳌江至上海的航线通航,使鳌江的茶叶贸易领域拓展到至宁波、硖石、上海、苏州、天津、青岛、营口、大连等华东与北方各大埠头港口,其贸易额大增。据《民国.平阳县志》载:“民国初,(平阳县)出口茶约一万担,每百斤捐一元一角,加引课二角,岁值二十余万元。”

这与民国茶业专家吴觉农先生()编著《浙江之温州茶业》记载相同,“十余年前,平陽茶业均由永嘉出口,自鳌江与沪、闽通航后,交通较便,税捐较少。且不经检验手续,於是平陽毛茶大多由古鳌头直接出口。”古鳌头(暨鳌江)占有地利优势,向来为平阳县的茶叶集散地。古鳌头位于平陽城南鳌江之下游,交通便利,自与沪、闽通航后,昔日以永嘉为唯一出口之一部分茶叶,改由古鳌头出口。惟均保毛茶,大多来自南港北港,运输上海、厦门、转售营口、天津、苏杭。

民国时期古鳌头(鳌江)的主要对外商贸业有几大类,一是明矾的外销,最高外销数目是年达到担。二是渔行业,年贸易额最高值为万银元,三是茶叶贸易,年贸易额最高值有记载约为-万银元,四是生猪贸易,具体贸易额不详。另还有南货、石油、百货、制皂等等。民国19年(),古鳌头(鳌江)撤常关,次年()设立瓯海关古鳌头分关,直接以征收对外贸易关税及船钞,大大促进鳌江港对外贸易的发展,而茶叶直接出口贸易额大增,时鳌江设有茶叶仓运(库)管理站,平阳县共有61个合格茶叶运检堆站,其中鳌江有51个(见下图)。

当时古鳌头茶厂有乾记和复兴祥二大制红绿箱茶的茶厂,为平阳最大的规模的茶厂,资本极雄厚,乾记设厂二所,分制红绿箱茶,年可出厂四五千箱,为大茶厂之一。复兴祥与乾记对立,楼屋一栋,专门制绿茶,可出口一二千余箱。鳌江当时茶业过堂行(茶叶贸易)计有王广源、孙懋昌、裕春、源春、裕记、协丰等六家。其中以王广源最大,孙懋昌最老。王广源另经营其他生意,如棉布、明矾、南货、报关等。据熟悉茶业情形者称,古鳌头茶业出口数量,年来且较永嘉为多。目前可以查据到有资料数据,据《浙江之温州茶业》记载,民国20-22年(-)(见图表),鳌江港口出口的茶叶(毛茶)的贸易额分别为96万银元、93万银元、万银元。

而民国平阳县长徐用民国35年()曾在《浙江省建设月刊》刊文载:“本县地处浙南,为产茶之一大区域,在昔国际贸易畅旺之年,输出总量曾逾六万担左右,总值在百万元以上。”而年输出总量为3.63万担,其贸易额就达万银元,若加上余下2.4万担的同等价值,其总额相加可达近万银元,因此说鳌江港的茶业贸易额的万是有来源与根据的。

民国平阳是为浙江主要的产茶区。而是茶叶为古鳌头主要贸易商品,从年鳌江港正式开通沪申线直到抗战爆发前后一段时间,鳌江港茶叶贸易一直不断。茶叶与明矾是为古鳌头对外贸易有记载的最主要两大宗贸易商品。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而后日*的侵略和飞机的轰炸导致鳌江遭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鳌江的最主要几条街道被摧毁,人员死伤惨重,多家大商行被迫停业。

年9月25日,鳌江遭日*飞机轰炸,兴隆街富华公司永嘉分公司茶叶仓库中弹起火,待运至香港件茶叶被烧毁,价值法币元,该批茶叶已向中央信托局保险部投保,要求全额赔偿。后经公证行调查证实,尚有箱完好,经平阳县茶叶合作社、茶叶同业公会,鳌江警察所等单位证明,年5月17日,按实际损失茶叶箱赔偿元,这是鳌江民国有载较大的茶叶保险理赔案。

当时,平阳*府为了阻止日*登陆,在鳌江港狮子口一带扦插梅花桩,填以巨石,设置水下封锁坝,鳌江口封港。年,日本侵略者飞机多次轰炸鳌江,烧毁了许多房屋,致使鳌江最大商行王广源停业迁往温州。年6月和年4月,日*两次入侵登陆,烧杀抢掠,亦使鳌江遭受严重破坏。致此,古鳌头对外茶叶贸易基本歇息。总之,古鳌头茶叶贸易起于清末民初,兴旺于民国*金十年,毁于抗战日*侵略.....

参考文献

1、《浙江之温州茶业》吴觉农编(年)

2、《鳌江茶叶仓运概况》邓必信《浙江特产》(年)

3、《中国茶业》朱美予编.中华书局.(年)

4、《浙江省之茶业统计.28年度》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茶业部编()

5、《论著改良平阳茶业之管见》徐用《浙江省建设月刊》年.10.6

6、《温州老新闻》上中下.孙焊生编,*山书社.

7、《桥墩志》桥墩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

8、《温州港史》周厚才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

9、《温州近代史》胡珠生著,辽宁人民出版社,0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国温州平阳茶业与古鳌头茶叶贸易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