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丹江口水利枢纽是新中国初期水利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实践,如今的丹江口水库产生了防洪、供水、发电、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河南省淅川县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淹没区之一,前后产生了大量移民,工程的建成离不开淅川县人民的奉献。
1.丹江口水利枢纽概况
丹江口水利枢纽坝址位于汉江支流丹江与汉江交汇下游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库区分布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河南省淅川县等地区。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水量丰沛,河床狭窄,常受长江水位顶托,每当遇到洪水极易成灾。年至年的18年间,汉江发生大的洪灾就有9次,已到了三年两溃、十年九淹的地步。尤其是年的大洪水,汉江干堤溃口14处,原光化县以下直至武汉市的16个县市受淹,淹没耕地万亩,受灾人口万,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汉江洪水浪滔天,十年就有九年淹,卖掉儿郎换把米,卖掉妮子好交捐,打死*牛饿死狗,身背包袱走天边”。
新中国成立后,把治理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列为一项重要课题。年建成的荆江分洪工程,对确保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下游安全,规划在汉江上游选择合适位置建设水库。同年,苏联专家与中方水利技术人员多次对汉江流域进行了勘查,并最终确定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坝址。
年长江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的启用虽然减轻了下游的压力,但仍造成了巨大灾害,淹没农田万亩,受灾人口万人,死亡3万多人,丹江口水利枢纽的建设由此加速。年的《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指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条件比较成熟,应当争取在年作施工准备或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根据长江办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最初设计最高水位米,枯水位米,将防洪、发电、灌溉综合考虑,兼及通航和养殖功能,南水北调之引汉济*济淮作为远景理想。当时处于特殊年代,各地各条战线都在“放卫星”,提出了“三年建成丹江口工程”的口号,这让工程的建设多了些波折,给移民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
丹江口水利枢纽年下闸蓄水,形成初期水库,此后又多次改建,淅川县的整个移民过程延续了几十年。
2.河南淅川县移民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淅川县淹没总面积达54.84万亩,其中耕地28.5万亩,土地较为肥沃的地区大部分成为淹没区,尤其是李官桥镇是该县有名的产粮区,上缴国家的粮食占淅川县的一半,淅川老县城也成为淹没区。库区内需拆除房屋12.5万间,其中公房2.2万间,集体房2.1万间,民房8.2万间。到年为止,整个库区涉及移民38.2万人,其中淅川县需要移民20.5万人,占整个库区移民总数的53.7%,整个移民安置过程历时长、形式多元。
支边安置。丹江口水库建设期间,正值国家决定动员内地万青年支援边疆地区建设,其中河南省有80万名青年的支边名额。为使淅川县顺利完成丹江口水库的移民任务,上级分拨给淅川县名额人,淅川县又将支边任务完全分配给水库淹没乡。经过宣传发动,全县共有人名青年报名,最后审定了人迁往青海省安家落户。这批青年到达青海后,按*事建制建立农场,边生产边担负地方治安任务。后来,又将这批青年的家属人也迁往青海。不过青海省气候严寒,淅川移民不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许多移民又陆陆续续返回。至年底,返迁人员达1.5万人。
湖北安置。丹江口水库涉及的移民数量大,非河南一省解决,有相当一部分移民迁往湖北省安置。在这一过程中,湖北省曾建议提高水库水位,增加的移民人口由湖北省负责解决。年武昌工作会议后,确定了河南包迁、湖北包安的原则,淅川县移民连同干部整社、整队地迁往异地安置。此后,淅川县组织村社干部、移民代表多次到湖北省考察安置点,主要安置在湖北钟祥县、荆门县等地。这批移民安置后的情况差别大,迁往钟祥县的移民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并稳定了下来。而迁往荆门县的移民,安置形式主要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插入当地的生产大队,在土地分配、招工、参*等问题上受到差别待遇,多次出现集体械斗,无法融入新环境,导致大批移民返回。
就地安置。年的移民会议提出了“远迁不如近迁,近迁不如就地后靠自安”的办法,停止了往外省外县迁移的做法。这类安迁以县内自安为主,有的选择投亲靠友,移民自愿选择去向;有的就近后靠,比如某户人家原先住在淹没区,选择迁移到水库淹没水位以上的荒山安置。淅川县几十年的移民过程得出的经验启示是“外省不如本省,县外不如县内,远迁不如近迁,近迁不如后靠安置”,后靠安置的移民容易搬得出、稳得住。
3.蓑翁说
水库的建设要淹没大量的土地,移民涉及到的成本与难度往往比纯粹的工程建设更大、更难,有时会变成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丹江口水利枢纽涉及到移民群体大,设计方案确定后一变再变,导致移民数量一变再变,又加之特殊的社会背景,在各种因素合力作用下,导致淅川县的移民历史遗留问题更为复杂、突出、典型。淅川县移民历时几十年,迁往外地的移民作为少数群体可能会受到当地群众的差别待遇,也导致了大量移民在迁往外地后又重新返回,最后摸索出了“外省不如本省,县外不如县内,远迁不如近迁,近迁不如后靠安置”的经验。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常怀堂《丹江口工程兴建始末》
2.十堰市档案局《丹江水库建设始末》
3.吴云贵、明新胜、吴家林《丹江口水库淅川县移民迁建述要》
4.陈建林《略论丹江口水库移民迁置》
5.陈建林《丹江口水库移民遗留问题觅源》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