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多水,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且年均降雨毫米左右,是西北旱区的3—4倍。
铜仁也缺水,因为“有水用不上”。这里属喀斯特地貌,山高沟深,水低田高,水再多也蓄不住。
水困,一度成为制约铜仁发展的突出瓶颈。境内大部分农村处于蓄水靠“牛滚凼”,引水靠“土沟沟”,防洪抗旱靠“老天爷”,粮食“望天收”的困境,抗旱防洪排涝能力薄弱。
治水治穷。年水利部把铜仁定为首个新农村水利扶贫试点。年,水利部、省*府批复同意在铜仁实施第二轮水利扶贫试点。经过十多年的水利扶贫试点工作,铜仁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如今,在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铜仁,掣肘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贫困”成为历史,水利建设高潮,为广大群众打开了一道道致富大门。
解民忧让群众喝上安全水
年,是很多铜仁群众挥之不去的记忆。
这一年,“旱魔”席卷黔东,铜仁近90%乡镇受旱,粮食减产近12万吨,84.8万人、54.17万头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很多群众需翻山越岭到几公里外去找水喝,很多集镇和学校靠消防车送水度日。
“铜仁工程性缺水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我们不能让群众年复一年盼下去。”严重灾情让铜仁水利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凸显,更激发了铜仁干部群众治旱的决心。
当年8月,时任铜仁**主要负责同志与在铜挂职的水利部同志率队到北京向水利部汇报,表明铜仁人民治旱治穷的决心,争取水利部给予有力支持。
年8月8日,水利部和省*府联合下达了《关于在贵州省铜仁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扶贫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确定—年在铜仁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工作。
自此,铜仁作为全国第一个以地区为单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全面拉开治旱治穷帷幕。
对症下药,缺啥补啥。在水利部技术指导下,骨干水源工程规划、人均半亩口粮田水利规划等上百个专项及规划编制完成。在项目安排上,重点向贫困农村倾斜,真金白银优先投向最困难、最边远、最缺水的地方。
这一轮水利扶贫,铜仁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年至年共落实各类水利投入近40亿元,实际解决.23万人、万头大牲畜和所中小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等原因,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严重。
为切实解决铜仁工程性缺水问题,地委决定继续全力争取水利部、省*府在铜仁开展第二轮水利扶贫工作。年,国家水利部、省*府批复了《贵州省铜仁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规划报告(-年)》,同意在铜仁实施第二轮水利扶贫试点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快铜仁水利改革发展。
扶贫试点掀起建设高潮,干旱山区逐步“解渴”。水利扶贫十年,铜仁开工建设31座水库,新建泵站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2万亩。与试点前相比,全市水利工程供水能力提高%,累计让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
纾民困“十年九旱”成历史
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随着水利基础不断夯实,逐步化解水瓶颈制约,铜仁的贫困农村焕发出新活力。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杉树乡,属典型的高山喀斯特地貌,水源极少,年以前,这个乡有14个贫困村,1.7万人饮水困难。据该乡群众回忆,过去由于干旱少雨,村民要到十几里外去挑水。喝上清泉水、干净水,是村民世世代代的期望。
年杉树乡成为被列入第一批饮水安全工程试点,水利部门先后投入万元,实施*土村、对马村、杉树集镇等14个人畜饮水安全项目工程,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兴建水池、水窖、架设水管,干得热火朝天。如今,杉树乡坚持合理用水,安全用水,以水养水,已解决了全乡人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水利扶贫使铜仁农村抗御水旱灾害能力明显增强。试点前,因为缺水,万山区茶店镇开天村村民种的是“望天田”。村民回忆:“那时,一旦晚上下雨,村民就在耕牛角上挂上灯笼抓紧时间开始打田。遇到旱灾,颗粒无收。
年冬,*府组织在开天村修建了口小水池,能补充灌溉全村多亩田土。如今,开天村的水田旁修建了灌溉小水池,用水很方便。
大旱无大灾。据了解,通过实施水利扶贫试点工作,铜仁受洪、旱、涝灾害影响人口较试点前减少了35.32万人,降低了8.99个百分点。
水利扶贫试点的实施,也为改善铜仁地区农村村容村貌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得到有效推进。饮水安全工程、沼气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群众的健康得到保证,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生活观念也发生转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和谐农村的建设。
通过水利扶贫试点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铜仁初步形成了以蓄为主,蓄、引、提相结合,小型为主,中、小、微相结合,灌溉为主,灌溉、发电、供水相结合的区域性供水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年九旱”真正成为历史。
惠民生助群众踏上致富路
水能安民,亦能富民。
得益于水利扶贫,年久带“病”运行、灌溉规模减少到不足亩的地落水库,通过除险加固工程,逐步“康复”,让江口县民和镇从有名的“无水乡”变身“富水镇”。该镇依托地落水库丰富水资源,数千亩荒山栽上茶叶、果树、中药材,建立养殖基地,打造生态旅游,让群众“解渴”又致富。
有水,就有了脱贫希望!由于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粮食单产提高,群众基本口粮得到保障,使农民有条件调整和节约更多土地发展商品农业、现代农业,有力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十年水利扶贫,有效解决了“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业、蔬果、食用菌、油茶”等扶贫特色产业的灌溉、生产等用水难题,水利工程成为精准扶贫的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铜仁贫困农村致富大门。
据统计,年铜仁地区以烤烟、蔬菜、水果、中药材为主的经济作物达万亩,比年增加万亩,农业实现增加值93.9亿元,是年的1.68倍。
经过两轮前后十年的持续不断的水利扶贫工作,水利扶贫取得了水利建设和水利改革双丰收,十年间,开工建设的项目总投资为.68亿元,是建国以来水利投入总和的7.2倍,启动实施了骨干水源,农村饮水安全等十大类工程,为市县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园区提供了水源保证,极大的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同步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利部和省*府对铜仁的水利扶贫试点意义深远,不仅惠及了黔东多万人民,有力的推动了铜仁水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铜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也成功探索了在贫困地区大规模开展水利扶贫的经验和路子,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水利扶贫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大锅水”变“市场水”
在铜仁推行水利扶贫试点工作期间,水利工程大规模建设,“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等问题凸显。导致这些的根本原因在机制,*府之手长,市场之手短,成为农村水利面临的普遍难题。
如何让“两手发力”,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成了绕不开的课题。
思南县邵家桥镇提水站就遇到市场困境。水利扶贫试点前,该镇农民赵秀兵拿出外出打工攒的33万元,在村里建起这座提水站,可村民不买账,水费收不上,运行不到1年就举步维艰。
关键时刻,水利扶贫资金帮扶,对提水站进行技术改造,引导成立用水户协会,采取“”运行管理模式:水费的40%用于协会开销,30%用于管理基金,30%用于会员股份分红。
市场机制活了小农水。当时,赵秀兵感慨:“提水站和村民利益绑在一起,水价一起定,收益大家分,实现了良性运行。”
农民也满意。村民们说:“协会管水公开透明,每年一次用水户代表会,交多少钱,开销多少,都有明细账。水管、水泵出问题,一个电话,15分钟技术人员就到位,村民用水方便了,谁还好意思不交钱?”
在推进水利工程大规模建设时,我市强势推进水利改革,不断探索和建立适合贫困山区水利建设和管理的可行模式。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县、乡”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在组建大型灌区建设管理局的基础上,市县两级组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管理局。并将全市水库管理所人员经费纳入财*预算,公开招聘水管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市县两级成立水务投资公司,积极探索PPP等建设管理模式,有效缓解水利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在发展中,铜仁探索出以“改革所有权、落实管理权、搞活经营权、扩大参与权”为主要内容的“以水养水”模式,实行“*府引导+公司经营+协会管理+群众参与”,回答了农村水利工程“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的问题,确保了水利工程“建得起、管得住、养得活、用得上”,此项改革创新已成为全省样板。
将“水文章”写得更加精彩
国之润,自疏浚始。人类摆脱贫困的历史,必然闪耀着解决水困的智慧。
铜仁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水低田高。降水量丰富,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十日无雨就旱,五日下雨就涝,尤以干旱成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摆脱贫困,必须摆脱水困。实施水利扶贫,促进水资源分布合理,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保障,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指标,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
民之所盼,*之所向。水利扶贫试点十年间,铜仁开工建设的项目总投资多亿元,一大批因水受困、因水成疾的问题加速解决,一个个因水而乐、因水而美的山村发生巨变。
我们欣喜地看见,通水,架通了*群连心桥,托起了乡亲致富梦,铺设了山乡振兴路,绘就了全面小康景。饱受水困之苦的群众,欢欣地告别了“夜半守水人背马驮”的日子。当一个个水利扶贫工程直达农家终结用水难时,当老人们半是期待半是紧张地拧开水龙头,看到一束清泉喷涌而出时,他们的热泪夺眶而出……
上善若水利万物,梵山净水谱新篇。今天,我们对水寄予的期望不只是满足生产生活。立足优质水资源,我们全力做好水资源、做强水产业、做响水品牌、做活水文化、做大水平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水利是国计,也是民生,既关乎现在,更影响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治水兴水合力,将“水文章”写得越来越精彩,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本文来源:铜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