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对石虎,*金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张献忠宝藏之谜一直只是一个传说,而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却另这一“传说级宝藏”逐渐浮出水面,而如今普通民众也得以在博物馆中一睹其真颜。
木鞘藏银据不完全统计,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自去年发掘以来,两次出水共计4万余件文物,而精挑细选的件文物,则堪称精品中的精品,其中多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虎钮大元帅金印除了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长沙府天启元年”五十两金锭之外,大量金银材质的“西王赏功”钱币也引发了钱币界的震动,原因为何?早在年,嘉德拍卖中一枚金质与银质的“西王赏功”钱币,便各自拍出万元一级55.2万元的天价,当时即有传言,此两枚“西王赏功”便出自于彭山江口沉银遗址。
金银质“西王赏功”钱币那么,这种“西王赏功”钱币为何能拍出如此天价?其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为何叫做西王赏功?
钱文“西王赏功”四字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着特定含义:
首先,“西王”是张献忠自封的封号,在崇祯三年时,张献忠追随王嘉胤在米脂起义之时就自称为“八大王”,后来制作的印章,也是“西营八大王;”到了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则在湖北武昌称“西王”。至于为什么自称“西王”,而不是“东王”、“南王”和“北王”,不仅与其“西营八大王”有关。也极有可能是因为其个人极其仰慕“西楚霸王”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而“西楚霸王”便是项羽的自号,张献忠则将其简称为“西王”。事实上,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据《蜀碧》卷二记载:“献自为万言策,历评古今帝王,以西楚霸王为第一,命颁布学宫。”
其次,“赏功”二字意为赏赐有功之臣,这也直接表明了此钱币的性质:并不是用于日常流通之货币,而是用于赏功性质的纪念币,“张献忠据川时,自称大西王,铸金、银、铜三品,以赏有功。”另一个证据则是,金银这种贵金属,自古以来都是财富的象征,但却很少用其来铸造流通的货币——方孔钱,而是多以铜铸造,因而在古代中国大多数时光里,“铜钱”才是钱币的代名词。
二、西王赏功该如何赏?
西王赏功钱币,分为金、银、铜三个等级,三级之分却并非张献忠所首倡。南宋时,金银钱币就曾作为义*凭信使用,而并非赏功之用。
据传南宋大将刘光世曾铸造“招纳信宝”钱,有金、银、铜三品,乃是当时招纳降卒用的暗号钱。
招纳信宝而到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初年,将战功奖赏进行了细化,分为“奇功、首功、次功”三等功制,并提出了其中每一等功的具体评判、奖励标准:
“凡交锋之际,突出敌背杀败贼众者,勇敢入阵斩将搴旗者,本队已胜、别队胜负未决、而能救援克敌者,受命能任事、出奇破贼成功者,皆为奇功。齐力前进、首先败贼者,前队交锋未决、后队向前败贼者,皆为首功。*行及营中擒获奸细者,亦准首功。余皆次功。”
清代赏功牌到了明英宗在正统十四年(年)开始铸造“奇功、头功、齐力”三等赏功牌。实际上,除了赏功牌之外,明朝皇帝还会对有功之臣赏赐金银币。而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在我国这种传统三等赏功制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特等功”这一级别。
而张献忠在崇祯十七年入蜀后,也仿照明朝制度,设立金、银、铜三等赏功信物,但是却并没有采用明代沿用二百多年的赏功牌,而是采纳了南宋“招纳信宝”的钱币样式,创造了“西王赏功”这种钱币样式。
汉唐两宋赏赐用钱币当然这种钱币除了明代,在明代以前的汉唐两宋时期,也不缺乏这类赏赐臣属钱币的惯例,从文人笔记和史料中的一些零碎记述可知,宫廷偶尔使用金银铸钱,如“开元通宝”“宣和元宝”等,但主要用于赏赐、洗儿、撒帐等纪念活动,并没有成为主流货币。在著名的“宋嫂鱼羹”典故中,“遂命宋五嫂进其鱼羹,太上(宋高宗)食而美之,遂赐金钱十文,银钱百文,绢十匹”。这里,金银钱纯为皇家赏赐之用,并非通用货币。
天启元年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实际上,关于张献忠江口沉银的发现,不仅证实了这段传说的真实存在,而这种具有探索性质的考古发掘,也将其成果迅速呈现,在公众与考古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让历史不在虚无,让考古不在神秘,一切真相都会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