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派(ID:boydj)作者
可乐妈去妹妹家的时候,小外甥正在跟妹妹闹别扭,整个人躺在地上不肯起来。看见我来了,小外甥闹得更凶了,他一边蹬腿,一边嚎啕大哭:“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零花钱,就我没有?”“别的同学考分的时候,你怎么没看见?零花钱零花钱,我看你像零花钱!”小外甥还在为自己辩驳,但妹妹始终没有松口。直到妹夫从厨房端出一盘红烧鸡翅,小外甥才不情不愿地从地上爬起来,抹着眼泪去吃饭了。相信对绝大多数父母而言,这一幕都并不陌生。到了一定年龄后,几乎所有孩子都向父母提出过关于零花钱的要求。当孩子说“妈妈,可以给我零花钱吗?”的时候,我们的回答对孩子至关重要。给不给零花钱,如何给零花钱,不在于父母有钱没钱,而在于父母的格局和见识。当孩子要零花钱时,以下这三种常见的错误回答,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错误回答一:“你想要什么,妈妈给你买。”经常听到有父母说,孩子需要什么,家长自然会给他们买,所以没必要给他们零花钱。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很多时候,同一样东西,在大人和孩子的眼中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样子:比如,便利店里摆着的花花绿绿的零食。对大人而言,是不卫生、没营养的垃圾食品,是不需要买的。可在孩子眼里,却是不可替代的美味。又比如,学校门口售卖的卡片、水晶球:对大人而言,是廉价、劣质、可有可无的小玩意儿。可在孩子眼里,却是可以跟朋友交换的小礼物。如果父母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需求,认为不需要另外给孩子零花钱,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闺蜜说,自己小时候,父母从来不给她零花钱,认为小孩子有钱就会乱买东西。却没想到,竟然生生把闺蜜变成了“独行侠”:上学、放学的路上从不跟朋友一起走,不参加任何同学的生日party,学校组织的旅行,更是一次也没去过。父母总说她“性格差”、“不合群”,可只有闺蜜自己知道:没有零花钱的她,没办法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跟朋友一起分享小零食;没办法送同学一份生日礼物;也没办法像别人那样买一些景区的纪念品回家。后来,零花钱更是像魔咒一样,几乎毁了她的一生。上大学后,为了能抚平内心关于“没钱”的恐慌,闺蜜四处兼职。哪怕旷课、缺考,也要挣那几百块钱。明知道自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但她就是控制不住想要挣钱的欲望。最后,原本成绩优异的她,留级了一年,才勉强毕业。不仅如此,她还变得极度敏感、自卑,谈过几次恋爱,都因为闺蜜拒不接受对方的任何馈赠而黯然分手。如今,闺蜜年近而立,重度抑郁,始终未婚。恐惧和自卑从五六岁那年就盯上了她,一不留神就跳出来,让她崩溃不已。其实,零花钱本是一件小事,是大人的忽略和无视,才让零花钱变成了孩子一生的伤痛。这种痛,虽然不伤身,但却会诛心。当孩子说“妈妈,我想要零花钱”时,他想要的,无非是希望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被看见。这时候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或许不是孩子到底需不需要这个钱,而是他的情绪有没有被看见。错误回答二:“这次考前三名,妈妈就给你零花钱!”当孩子说“妈妈,我想要零花钱”时,有的父母会把零花钱当成一种激励孩子好好学习的手段:“这次考试排名前三,妈妈就给你零花钱!”“如果数学考满分,每周的零花钱再多给你10块钱。”“要是没考好,以后都别想要零花钱了。”但这样的做法,只会消耗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花费万美金,在所中小学中选取了名学生当作调查对象,结果发现:如果付钱给孩子,让他们读更多的书,更认真地完成作业。从短期看,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当实验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教授突然宣布以后读书、写作业都不再给予奖金,这时候大部分的孩子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自内心的兴趣才是最持久、最有效的动力。可一旦将“学习”和“零花钱”划上等号,物质奖励就变成了以牺牲兴趣为代价换取的短期自律。我就曾在教育孩子时走过弯路:儿子七八岁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小子很喜欢跟大人讨价还价:“妈妈,这次英语演讲比赛,我要是拿了第一名,你给我10块钱好不好?”“我今天小测验得了满分,全班只有10个同学得了满分哦,妈妈可以考虑一下给我涨零花钱吗?”当大人不同意的时候,他还会“曲线救国”:“那我不要10块钱了,5块吧,要么3块钱,2块钱也行啊!”一开始,我只当是小孩子求表扬、求肯定,尽量满足他。直到有一次,期末考试前,我让他好好加油,争取考个好成绩,他却说:“那你给我5块钱,要不然我可能考不好哦。”当时气得我直想笑,可冷静下来一想:正是因为我们大人无意中把成绩跟零花钱挂上钩,孩子才学会了把学习当作换取零花钱的筹码,跟大人议价。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如果父母把给孩子零花钱当成了一项交易,那么耳濡目染,孩子不仅会把学习当成一种功利性的载体,还会反过来用成绩“要挟”父母。零花钱不是交易,也不是逼迫和威胁。零花钱应该是“我希望你能拥有一份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去满足你的愿望,去获得属于你的快乐。”错误回答三:“咱家穷,给你的零花钱可不能乱花。”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出生在工薪家庭,从小到大,父母一直向她灌输“咱们家很穷,比别人家穷”的观念。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很想要一个芭比娃娃,但妈妈却说:“我们已经在你身上花了很多钱了,不能再额外多花一分钱了。”初中的时候,班里的同学都穿耐克、阿迪,可父母给她买的全都是水货、高仿。当父母给她零花钱的时候,更是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咱们家不富裕,零花钱可要省着点花啊。”“爸爸妈妈口袋里的钱都给你了,现在你就是家里最富有的人了!”正是因为父母一直以来的“哭穷”教育,长大后的女孩变得自卑、敏感,她说: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父母向你哭穷,不断向你灌输“穷”的理念,让你把“我没资格”这四个字扎根在心里。有的父母明明不缺钱,却因为各种原因,每次给零花钱的时候,都要“教训”孩子一番。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不配拥有零花钱,不配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稀缺心态”。指的就是长期处于匮乏状态下的人,会慢慢被环境所改变,逐渐形成一种“越缺什么,越在乎什么”的稀缺心态。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一方面无比渴望获得金钱,另一方面却又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金钱带来的好处。零花钱,原本是孩子正常的需求。却因为父母的哭穷,变成了孩子心里的一种负担。给孩子零花钱的正确姿势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零花钱,是向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好机会。当孩子管我们要零花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三件事:1.告诉孩子钱从哪里来最近,看了这样一则新闻:有个女孩,在小区附近的小卖部花了4万多块钱,这些钱,都是女孩偷偷用爷爷的手机转账的。而小卖部的老板娘则承诺,女孩可以从她这拿现金。新闻一出,网友们纷纷指责老板娘“坏心眼”、“故意坑小孩子”。可是,我更为这个女孩感到无奈。因为她不懂得钱从哪里来,所以才会把4万元当作一个虚拟的数字,轻易地转给了别人。想要避免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告诉孩子,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可以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看,让孩子们知道,他们花的每一分钱都需要父母付出劳动和汗水。手机上代表余额的数字背后,是父母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积累。2.帮助孩子做好“零花钱规划”当孩子明白钱从哪里来以后,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三个罐子,分别贴上“存”、“给”和“花”三个标签,并告诉孩子:“存”罐子里的钱轻易不要动,里面的钱可以用来满足长期的愿望,比如一次旅行;“给”的罐子里的钱可以定期动,里面的钱可以给需要帮助的人,比如公益组织;至于“花”的罐子里的钱,一切由孩子自己安排,什么时候动,花在哪里,都交给孩子自己决定。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在童年时期建立的金钱观念,将让孩子受益终身。只有父母从小培养孩子有规划地使用零花钱的习惯,孩子才能学会珍惜金钱,买合适的、值得的,而不是肆意挥霍。3.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当孩子学会合理地使用零花钱后,我们还要教给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记账本,方便孩子直观的了解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并跟孩子一起归纳总结:什么地方该花钱,什么地方的钱花得不值当,从而制定一份更加合理的计划。零花钱虽然不多,但是仍然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锻炼他延迟满足的能力。《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说:“如果你不能教孩子金钱的知识,那么将来就有其他人取代你,比如债主、警方,甚至是骗子。让这些人来替你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恐怕你跟你的孩子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爱孩子,就是看见并尊重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满怀期待地看着橱窗里的零食,货柜上的礼品,小心翼翼地问你:“妈妈,可以给我零花钱吗?”的时候,你的回答影响孩子的一生。当你不再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孩子的需求,当你不再把成绩和零花钱放在天平的两端,当你不再对着孩子哭穷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收获的,是一份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和一个更幸福的孩子。给孩子零花钱的本质,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看待“获得”和“拥有”。一个手里有零花钱,心里有理财观的孩子,长大后才不会用物质绑架自己的行为,不会用奢侈品去彰显自己的高贵,而是用思想和学识去充实自己。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内心丰盈而笃定,对金钱不卑不亢。消费的时候,懂得克制;富裕的时候,不忘储蓄。往后余生,会挣钱,也会花钱。本文来源:男孩派(ID:boydj),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万精英家长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