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助力开局起步—省际沿线*协行”联合采访报道
时间是记忆最真实的刻录者,在清明愈加清晰。在这个追思怀远的日子里,人们来到各地的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献花祭扫,追忆先烈,在缅怀中凝固永不忘却的家国记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过一个家国清明,寄托的是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升腾的是勇毅前行的奋发之志。在气清景明、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我们追思前人,更应从万物萌发的勃勃生机中汲取自强不息的力量,在更加壮阔的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勇向前、不负春光再出发。
高富岭上将**
——宜春开国中将周赤萍的红色追忆
宜春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密
宜春新坊高富岭,山势嵯峨,林木茂密,更有溪川交错,走兽出没,神秘而僻远。
她孕育了著名郡望“范阳堂”邹姓的绵长故事,也孕育了一个传奇式的红色将*。
这是一个到今天连姓名都有争议的将*。
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将*榜上,以辽沈战役时赫赫有名的黑山阻击战的指挥者,以百万雄师下江南后湘西剿匪的总舵手而名闻于世。以此两战,揽时代风云壮志踌躇,挟革命雷电关山驰骋,确立了在*内*内的崇高位置。
此后,他次第任职东北空*、云南、劳动部、冶金部,直到福州*区*委,中共九届中央委员。犹如登山,艰辛而光荣地抵达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座巅峰。
他叫周赤萍,至今静卧在他疼爱的家乡——宜春市袁州区新坊镇高富村高富岭那高高的山冈上,日色萧瑟,昼夜明灭,几近三十年!
新坊高富岭顽皮少年:邹迪
他生于年正月,小名叫正伢俚,族谱上的名字是邹域九。高富岭最有文墨的先生继先公为他取名邹迪。在那个满清崩逝、民国肇建的混沌年代,此名显得古雅,甚至时髦。他跟着这个继先公读了两年私塾,识得些子云诗曰、人初性善的辞句。他生性顽皮,会觑空爬到邻舍的饭桌上去撒野童心报复。也胆大,小不丁点敢独自登上朱娄坑那边荒僻孤冷、峥嵘狞恶的银子岭之巅,作盲目犯险的少年游。好动的他还拜打师族兄邹昆九为师,练得几手拳脚以备外出闯荡。
命运给他的开场戏文,安排得并不是那么美好。
他家只有一间破房,两亩半薄田,却有八口人,几乎赤贫。父亲邹溢泉,母亲郭氏,终日为八张嘴奔波。衣食为忧,寒暑为忧,病痛为忧,活命为忧。那时的新坊,宜春,乃至整个中国,又有谁不在贫困灾厄中挣扎、苦熬?
他和他的家庭的捩变发生在年,一个淡若无声的秋天。
这一年,湖南浏阳年轻的共产*人汪平,悄然潜入高富岭。陌生而亲切的笑脸,新奇又沁人肺腑的言谈,感染了整个高富岭。贫苦农民激动起来了,风乍起,吹起一川云水,暴风雨就要来了!冬天,贫苦农民中的共产*组织即告成立。过完年,邹迪16岁,他便参加了刚刚组建的赤卫队和游击队。又过一年,公元年3月,邹迪17岁,独行到分宜县李家垅,参加了红*。
潇潇春雨中,他回家告别父母。50年后他回忆:当地苏维埃*府开了欢送会,发了一块银元一双鞋。他在家里住了一晚,早起天色灰蒙蒙下着雨,他把银元给了母亲,说:
我去参*了,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我会回家给你养老的!
母亲说:你要早日回来,我在家里等着你。
他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高富岭,一走18年没有回头。
他不知道,不久白*反扑,父亲和二哥被杀,高富岭烧成一片废墟,母亲流落山间,替人剖竹料为生。这一切他都不知道,直到年。
身经百战,八次负伤
从那个冷风扑面的早晨开始,他的生命便汇入了红色革命洪流,脚迹踏遍华夏大地,出生入死,苦难辉煌!
气势恢宏的中国革命,空前残酷,艰苦卓绝。充斥着围剿、封锁、灭杀,草木过火,石头刀斫;也奋起着反抗、游击、突袭,无处不是牺牲壮烈,饥饿相继,伤病煎熬,死亡云集。晚年自述中,他用“你死我活”、“残酷无比”概括革命的艰难百折。他说他是“幸存者”,从“死亡和饥饿的峡谷”中走出来。他有的是“断头今日意若何”的决死信念,有的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无畏气概。他是一个战士,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红色勇士。
战争与死神同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高兴墟一仗下来,他所在连队一百多号人,只剩下30人。长征湘江突围,河流鲜血染红。雪山、草地、关山、险隘,忠骸累累,多少烈士英*岁月隐去,时光淹没!黑山阻击战,他和梁兴初指挥的十纵三四万人,抗击廖耀湘10多万精锐,更是打得血天血地,日月无光,死神如乌鸦黑压压一片落下。又有谁知道,多少青春热血瞬间随风逝去!
他身经百战,八次负伤,但刻骨铭心的第一次却是在家乡的土地上。
邹迪-邹赤-周赤-周赤萍
宜春的蟠龙山下,山路蜿蜒,溪流潺潺。一百多人的宜春东南区游击队,在洪江绛桥的地界上,向安福县章庄疾进。他走在队伍中,此时的名字叫邹赤。赤卫队长不喜欢邹迪这个名字,说迪与敌同音,不行,改叫赤好,红色革命的意思。他欣然接受。
他牵着一匹马,和另一位在路边解手耽搁了的队员,落在快速行*的队伍后面。突然,从路边不起眼的农舍里,冲出几个地主武装红枪会人员,手持红缨枪凶狠地杀将过来。瞬间队友即被刺倒在地。邹赤也中了两枪,一枪将脖颈洞穿,鲜血喷洒。人喊马嘶,游击队闻声回救,方才得脱。
他命大,抬在行*路上,用草药敷治,一个月后竟然痊愈,死神第一次与他错臂而过。
牺牲并不是唯一的考验。那种生米冷水甚至草茎树叶无法驱除剜人脏腑的饥饿,那种缺医少药甚至无医无药无法治好的伤病,还有危机四伏重重凶险笼罩下的酷热、严寒,蜂拥扑来,毫不留情!
年月,在江西赣州打国民*马昆旅时,周赤萍曾有生动回忆:“……群众家家张灯结彩,欢度新年。我们于新城镇阻击广东方向之十九路*。战斗整天,当下午我连发起冲锋时,投弹以后杀声振野。我作为班长率领全班,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向敌冲去。隔敌几米处有一道土墙,敌人就凭这道土墙顽强抵抗。我刚要跳过墙准备拼刺刀时,突然左手膀上似乎被人打了一棍,一阵猛烈的酸痛,无力支撑倒在地下,满地是血,晕晕沉沉……”
战友们用担架把他从战场上抢救下来,送到赣江的一医院送去。船在江上走了0天,身体不能翻动,更不能坐起,吃饭喝水要人喂。因为船上药少伤员多,连换药的机会都很少,伤口感染肿臭。船上1名伤员,因缺乏治疗,加上寒冷、饥饿,途中死了八人。死者陆续抬出舱外,他的眼睛被蒙上,不让看。
这次负伤,治疗了四个月之久,犹如一次炼狱经历。
医院生活艰苦,天天吃盐酸*萝卜咸菜,“其他什么菜也未吃过,换药的纱布和绑带一用再用,一洗再洗,因无肥皂洗浓血痕迹都除不了,直到不能用才报销。洗伤口的药水经常也没有,只是用盐水冲洗。”
无效治疗和恶劣环境、伤口疼痛让他痛苦不堪。
他医院搞错的。医院文书把邹赤写成周赤,事后又说报上去无法更改,他只好接受。抗战到山东,为利于统战,又加了一个萍字,他遂正式成为周赤萍。
最后,伤未治好留下残疾,医院动员他回家。他极为愤怒,大声抗命:“我是自愿参加红*,为消灭地主资产阶级,为工农群众谋解放。革命不取得最后胜利,我决不回家!”
他忍着剧痛把左手举起,证明自己肢体未残。
由于态度决绝,他被留下了,这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他是躺在担架上开始长征的,因为再次负伤和疟疾发作。
何长工、刘伯承*校深造,突飞猛进
艰苦卓绝的战争,前所未有的考验,失败与希望相继,挫折和坚韧同在。年轻的周赤萍青春似火,无所畏惧,在血火交织、*神惊泣的战斗岁月,迅速成长并成熟起来。
红*时期,他任过主力红*的班长,连指导员,团*委,也任过地方红*的警卫排长,医院负责人,电台*委,结识了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无数风云人物和优秀人才……
16岁参加地方游击队时,宜分特委书记赵浩卞很喜欢他的机灵勇敢。这位北伐战争时毛泽东创办并亲自授课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用新鲜的革命思想和传奇的人生经历,教育、影响了少年周赤萍。解放后,周赤萍多次接见赵浩卞烈士的后人,仍然保持着对赵的尊敬和钦佩之情,惋惜他牺牲太早,仅仅才5岁。
他的机警和口才,早有显露,得到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