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
自然环境是南阳盆地城镇发展的地理基础,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则是南阳盆地城镇兴衰的直接动力。人文地理环境是经过人类实践活动作用过的地理环境,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即社会生产实践的水平和社会实践的创造者。前者是客观条件,后者是人的因素,反映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就是城镇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如人口、农业、交通等因素。
一、人口的增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镇的发展就是人群聚落的发展,任何城镇的发展都是以其内部和周边地区的人口变动作为基础和动力的。南阳盆地的城镇经济之所以在明清时期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与这一时期人口的迁移与增殖密切相关,而这种变动以流民人口聚增为最
明清之际,南阳盆地周边山地经历了以流民迁移为主要特点的人口聚增过程。明中叶以来,由于土地兼并剧烈,沉重的地租、徭役负担,加上灾荒、兵乱等其他原因,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所依存,只好背井离乡外出流浪,成了“年饥或避兵他徙者”的流民。南阳府西部熊耳山区的邓县内乡、西峡、淅川等县“介湖广、河南、陕西三省间又多旷土,山谷隘塞,林菁深密,中有草木,可采捌食2P26,因而“南北流民侨寓于此者,比他郡为多。
明景泰五年()一月,前任河南参*孙原贞奏称:河南开封、汝宁与山东兖州南直隶凤阳北直隶大名等处因河溢水荒,人民纷纷逃往南阳、唐、邓及襄樊、汉沔之间。明成化元年(),南阳、荆襄等处流民已达10余万人。明成化四年(),“南阳、荆襄附籍流民已有余户,未附籍者不知其数。明成化二年(),在汉水流域总共户籍流民中,河南南阳、汝宁两府山区流民有户占总数的62.5%
据明正德三年()刑部左侍郎兼都御史何鉴的统计,当时荆、南阳、汉中等处流民总计有23.56万余户,73.96万余口。这些流民大多来自北方各省。明宣德三年(),山西饥民流徙南阳者不下10余万人。明景泰年间,从山东、山西、河北顺天等处逃往南阳、唐、邓等州和荆襄地区的农民就达20多万人。大批流民附籍落户于南阳盆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易活动,对该区域的城镇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的增置。明清以前,南阳盆地所辖县除中部平原地区的唐县、新野、南阳和邓州外,西部山区有内乡、镇平,北有裕州等(州)县。流民附籍后,出现了一些新增的县份,如西部的淅川县,过去一直附属于内乡县,流民入境后,劳动力增加,耕地面积扩大,明成化六年()升置为县,后成为南阳盆地为数不多的水稻产区。北部山区的南召,原是隶属南阳县下的小堡,流民入境后,人ㄇ聚增,明成化十二年()升置为县,后成为河南省重要的柞蚕丝产地,柞蚕丝作为南召城镇集市上的主要商品,畅销盆地内外及其他省份。东部的桐柏镇位于桐柏山与大别山之中,元代废为唐县所属的一个堡,明初升为镇,明成化十二年()又复置为县。
当然,这些新置的县份在明代以前的历史上曾有其建置,后由于宋、金、元时的战乱、割据,暂时附属他县(州),到明代时又重新析置而已。这些新置县份的人口、土地数字如表1所示:
(二)人口和土地的增加。
表2是明代南阳府人口土地变化情况统计表从表中所提供的数字推算,从明永乐十年()到明成化十八年(),人口翻了两倍还多,净增人,年增长率为27.2%,耕地面积永乐十年()只有顷,万历三十一年()达顷,是永乐十年()的13倍多,年增长率达50%以上。土地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此迅猛流民附籍是重要原因之一另据嘉靖《邓州志》载,明成化八年()与嘉靖四十一年(),邓州内乡、新野、淅川四县由于流民附籍和人口自然增殖,户口增长也很迅速,年均人口增长率为9.07(参阅表3)。
(三)里、保的增加和人口数量的初步佔计:
由于流民的附籍和人口的自然增殖,南阳盆地内各州县、保(堡)、集、店的数量急剧增加。如盆地中部的南阳县,原来只有8保,明成化中叶增加了13保,成为21保。邓州在洪武二年()编户只有7里,明景泰三年()至成化二十年()增加了31里,共38里。新野县原有编户8里,明中期增加到18里。这些新增加的里、乡、保等,大多是附籍山坡、丘陵地带的流民。盆地四周几个山区县情也是如此,如淅川县于成化六年()复置时只有10保,后陆续增至15保;镇平县原有4图(与保、里人体相当),后增加2图2保9里;内乡县原有16保,后增至39保。
明初规定,民户为一里,图、乡、保和里所辖户口大体相同,以户为计算单位,则南阳府在明中期增加了里,共1.87万余户。成化年间,河南布*使司的户均人口为9人,以此推算,则这一时期南阳府新增保、里达17万多人,加上新置县份的11万多人,共计28万多人,除其中原有的土著之民外,还可能有20万外来人。也就是说,明代中期在南阳盆地附籍落户的流民共有20万左右。
明代后期,流民人数不断增加,河南之南阳“土著之民仅十分之三四,五方流寓占卜分之六七”。清初因明末战乱,逃亡于此的流民络绎不绝,增至数10万余户。流民流人南阳盆地,给当地经济发展和周边山地的开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清代南阳盆地人口增长缓慢。据鲁西奇先生根据嘉庆《大清一统志》卷统计,在年前后,南阳盆地人口数为93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0.30人,低于汉水流域的襄宜平原和随枣走廊。这主要是由于受汉水下游流城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影响,盆地内人口增长有所缓慢,城镇经济发展的势头有所下降。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农业生产发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业耕地的迅速开辟和充分利用。明末战乱对南阳盆地农业生产的破坏极为严重。经清初40余年的恢复,南阳一带犹是“榛莽土满,钟虚未设。裕州经战乱后“井牧寂寥,石田丰草,荒凉极目”。但随着流移人口的聚集和空前规模的垦殖开发,南阳盆地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在邓州、南阳一带,垦殖程度本已较高,人清以后,“开垦较前数倍”、“地无遗利,民无余力”,连西南部山区的川县也是“垦之无可垦。耕地的垦殖不仅深人到荒山沟壑,即使田垄陂堰也被充分利用。如嘉靖《邓州志》载“邓州有陂48处,其中钳卢等37为嘉靖三十一年()修复的,共占地亩”“今稍废,纳租”内乡县有堰20多处,其中14处灌田公顷左右,其余6处灌田顷,“今废”新野县有堰24处,其中有罗陂9处,面积亩,“开种纳租”,其余15处灌田亩。另据乾隆《邓州志》云:“天启以后,堰为豪强兼并,民间失其利,闸口淤塞,尽成旱田。
(二)农作物结构的变化。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农作物地理分布具有复杂变化和多样性特点。其主要农作物种类有:
水稻:明清以前,南阳盆地水稻种植比较普遍,主要分布在唐、邓两州和新野、南阳两县,明代南阳知府彭凌霄有诗口“十里稻花香浸廊”。明清时期,由于耕地侵占陂堰,水利失修,水稻面积、产量减少。即使盆地内生产条件最好的南阳县,在清末仅有稍田顷,占全县可耕熟田的1/,且分布在南阳县西北境低山中,靠泉水灌溉。
麦类:明清以来,以早作为主的南阳盆地因小麦“含粉质极强,养分极多”,面成为中上人家的重要食品,邓州在明靖时期,所产小麦已成为农产品之宗。清代南阳往地以“麦为上”,“麦为贵”,物产中小麦居首位的州县有裕州,南阳、内乡、新野等县。南阳县有土地00顷,小麦即余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5还多。
谷类:明清时期,谷物在南阳盆地内农作物种类中占据重要地位。嘉靖《邓州志》将“菽粟”并称,认为两者最适宜于邓州的自然条件,故而州内多粟。到了清代,小麦、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积扩大,粟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光绪,南阳县谷类总产量在秋粮中仍居首位。
玉米、高粱:清乾嘉以后,玉米、高梁在南阳盆地伏牛山区推广较快,清代中后期在盆地内遍种植。平原地区的玉米数量大致和谷类,高粱相当,盆地周边山地可能要相多些。山地较多的淅川,裕州、南召等县,玉米种植较多。南阳县的高粱在光绪年间每年种植20万亩。
豆类:清代南阳盆地的豆类生产计有*豆,黑豆绿豆、豌豆,蚕豆江豆,扁豆等种英,其中南阳县以前4种豆类种植为主,以*豆总产量最高,每年至少产数万石以上,畅销汉口等地黑豆的单产量也较高,总产量仪次于*豆(详见表4):
薯类:薯类作物以番薯,马铃薯为代表。清代前期,种薯主要在盆地内山,“乾降十一年()在河南南境内种(番薯)。到代后期,番薯逐步在盆地内推广,如南阳县有红,白两种番薯,熟年每亩约收斤,全县约收获余万斤,种植面积达余亩。
蚕桑:河南省内桑蚕区主要分布于豫西南的伏牛山地和桐柏山区汉唐以来,南阳盆地一直经桑蚕业,到了明清时期柞蚕生产高涨,南阳县“境内西北中三岔口南河店,门、北宫等地方,东北状元川、柳河等地方皆有斗叶养蚕,大小约有百余材,养蚕之家约二千余户,南召内乡、西峽、淅川的柞蚕生产也相当有名,成为当地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
南阳盆地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除粮食作物及蚕桑棉花、烟等农业经济作物外,还有药材,木材、油生漆、木耳、橡壳等山货、杂货,以及蔬菜瓜果等其他物产,这里不一一赘述。
明清时期南阳地农作物结构变化体现在:其一小麦从“丞民粮食居半”的地位跃至全区城粮食作物之冠,成为最重要的粮作物;共二,玉米、番薯的传入和推广,打破了原有的农作物布局结构成为秋作物中的大宗;其三,水稻的种植因水利的衰落而呈衰退状态,谷类作物也因受玉米,番薯的冲击,种植量有所下降。
总的来说,明请时期南阳站地农业经济结构最重要的特征是水旱兼作,以旱作农业为主,盆地内水田面积则逐减少,到清末,南阳盆地已基本上成为较单的早作农业结构区。
(三)农副产品及其他物产的商品化,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愈来多的农,、牧、副产品相继进入城镇集贸市场,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从而扩大了人们在生产生上的需求。明时期南阳盐城销集市的主要农贸商品有:
粮食贸易。商品粮的需求量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人口的增长而增长的。清代南阳盆地商品粮的需求量之所以显著增长,因素有二其一,经济作物一烟草,棉花、芝麻,蔬菜,瓜果等种植不断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对缩小,使一些棉农、烟农、菜农、瓜农不得不从市场上购买粮食。其二制酒业的发需要大量的高粱,小麦作原料。康熙,乾隆时期,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商人云集南阳,“挟其厚资于码头集镇,广收麦石,肆行踩曲。踩成之日,盈千累万贩运他省。其三,农业人口不断增长。不仅地处平原,交通便利的州县城镇如此,,即使地处山区、交通不大便利的县城也不例外,如光绪年间,淅川县有士余人,农余人,工余人,商余人。非农业人口约1,1万余人,几手占农业人口的1/3.当时南阳盆地城乡集贸市场上,粮食贸易较普遍,如南阳县穰东镇“毗连信平,邓州、颇绾其米、谷、果、靛之利”。瓦店地频淯水,“其市多菽麦,亦有油麻枣梨”。淅川县集市“粮食以麦、米、芝麻、苞谷、豌豆为大宗,行销境内,每岁共约12.8万余石,敷境内用”。
药材山货及农牧产品贸易。南阳盆地自然源丰富,山货品种繁多,且是中药材产地,主要药材有伏牛山的天麻、山萸肉、天花粉,桐柏山的茯苓、菊花等。山货主要有桐油、生漆,木耳、蘑菇、蜂蜜、木炭,橡子等。内乡县的马山口镇是豫西南的药材集散地,每年正月起会期间,交易繁盛,川、陕、鄂、广等地的药商云集,销量常达六七万斤,默河滩上南北三四里尽是药棚,上会人数可达五六万人,另外,农畜产品也是城乡集镇上商品交换的主要产品,在各州县的集市上特别是在较大的镇级集市上有专门的卖牲畜市场,如内乡县西庙冈,每年3月14日起会3天,牲畜成交额达上千头大牲畜,猪羊无数。
三、水交通的兴盛
明清时,南阳盆地还渐形成了以丹水、湍水,白河、唐河为主干的水路网和以方城路,三鸦路、商洛路、桐柏路、邓州路为主干的陆路网。盆地内星星点点的城镇分布其上,来往商旅或通过水路,或依靠陆路,或水陆联运,使货物聚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不少城镇则随着河道的兴衰而消长。
(--)盆地南部水路交通与城镇发展。南阳盆地地处长江、淮河、*河三大水系交汇地带,是长江水系流伸入中原腹地最远的地区,其水运航程为“中国中古时代南北大然水运航线上最长最盛者”。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内水路交通大体有丹水、湍水、白河、唐河几条:
丹水:发源于陕西商州境内,在湖北均县(今丹江门市)入汉江。位于盆地西南部的丹水为过境河,在唐代是长安至荆州“次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口运往陕西的货物“自汉口送襄阳,换楸船载至龙驹寨雇驴运省”。康熙三十年(),陕西西安府受灾,次年从湖北、湖南调20万石米救济,即取道丹水。明清时期丹水繁忙的航运,使得沿岸的李官桥镇、淅川老城、白亭镇、荆子关镇繁盛起来,尤以荆子关镇、李官桥镇为盛。
湍水:位于内乡、邓州境内,是白河的攴流。位于湍水之滨的邓州城早在元代即“舟车辐辏,人物浩穰。湍河在明清时期一直通航,乾隆《邓州志》载《湍水渔舟》诗曰:“源水出熊耳,东来绕邓城,晴随烟雨敛,渔趁野航横”。湍水沿岸自下游而上的较大集镇有王集、?滩、邓州城、文渠集、张村镇、罗庄、内乡县城、赤眉、夏馆等。
白河:古称淯水,贯穿盆地南北的南召、南阳、邓州、新野诸县,是盆地内重要的水陆干道之一,北宋以前,沿白河而上,船只可抵达今南阳市北50里的石桥镇,直到清末,从襄樊北上的大型货船可抵南阳城关,小船仍可达石桥镇,当时的石桥镇,河运繁忙“毂绾水陆,号为繁富”沿白河而上的主要集镇有新店铺、新野县城、瓦店、南阳府城、溧河店、新店、石桥镇、南召城等。
唐河:古称沘水,唐代称泌水,清代始称唐河它发源于裕州七峰山,其源头的潘河、赵河在赊旗镇交汇南流,称为唐河。唐河流经唐河县全境,白河,入汉水。清代唐河水盛时,襄阳货船可抵南阳县之赊旗店。光绪《南阳县志》载:“唐河经源潭东头,南至唐县西关外南流,每船行至赊旗镇止。。在赊店镇下游的唐河河段,集镇密布,主要有埠口、青台镇、桐河镇、兴隆镇、新集、源潭、唐河县城、朱庄、苍台等集镇。
(二)盆地北部水陆交通的发展:明清时期南阳盆地水陆交通通向全国。据《天下水陆路程》载北京至贵州云南二省路经南阳府,由襄城县进入叶县,行60里至保安驿,再行60至裕州,然后转水路由唐县入江汉至湖广。或由陆路经博望驿,行60里至南阳府,再行60里至林水驿,再行70里至新野县,然后到襄阳府。淮安府由北河至陕西潼关水路,自南京大江至汉口换船,由襄阳府经淅川县武关至西安府。南京由大江至西安府水路交通线,由光化县(今老河口市)行20里至巡司,再行30里至小江口换船,船行30里到川县*子口,继续行30里至程宽埠口,再行80里至淅川县逆流而上,转陆路经武关、蓝田县至西安。明清时期,盆地内的几条陆路大道主要是:(1)南阳府至内乡,然后由内乡分为两条,一条通西峡口,一条通淅川;(2)南阳府至邓州;(3)南阳府至唐叶县河、桐柏;(4)南阳府至方城;(5)南阳府至南召。南阳府通往襄阳府、湖广地区以唐白河、丹水等水路为主,兼有南阳至邓州、南阳至桐柏陆路。南阳府通往中原地区不外乎两条路线:一是取道于南阳盆地东北端方城县附近的缺口,自开封或郑州经许昌、襄、叶县、方城至南阳,即方城路。另一条是从洛阳经临汝、鲁山、沿襄河、口子河河谷顺白河南下抵南阳,即三鸦路。南阳盆地通过这两条要道直接和古代*治经济的中心一一历史名城洛阳、开封相联系。
编者注:资料来源于武汉大学地理研究所。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年3月15日,是由南阳市民*局批准注册的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机构秉承“公益博爱”的服务宗旨,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技能和方法,主要为儿童、老年人、社会文化等群体提供优质专业化的社工服务。我们的使命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