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禁止喝汤越南北方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烧香、磕头,并打一桶水煮年饭。煮好后,先祭奠祖宗,然后全家吃年夜饭。吃这顿饭时,绝对禁止喝汤。他们认为,喝了汤,种下的庄稼就会受涝。菲律宾:年夜饭是所有人家都要“举家齐动手,一齐做鸡饭”。该国人民素喜食鸡,最有趣的是,能夹得雄鸡头者,谓之“独占鳌头,报晓人家”;得母鸡头者,则意味着“多子多鸡(吉)”;即使是夹得鸡肋者,也会称之为“食之有味”;夹得鸡蛋者为“圆圆满满”。保加利亚:家里吃年夜饭,一定要打喷嚏,这样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当地习俗认为,第一个打喷嚏的人,会给全家带来一年的幸福。于是主人走向自己的农场,将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只羊、第一头小牛、或第一匹马驹牵过来,送给第一个打喷嚏的客人。日本:在除夕钟声敲响08下之际,日本各家各户就竞相吃起长面条来。据说,这个岛国的人相信,谁家面条长,来年的气就好。中国地域篇:关北: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重庆:
“扣肉”“灌海椒”不可少,“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土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
朝鲜族:
“岁酒”和“德固”占据特殊位置,“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多味中药材,是一种药酒。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他们认为饮用此酒可以避邪、长寿。“德固”是一种汤饼,就是将大米面和好蒸熟后,捣成大粘团,再搓成椭圆形圆条,切成薄片,倒入鸡、野鸡、牛肉汤锅中,吃时再放些麻油或香油以及紫菜,味美可口。与汉族不同的是,朝鲜族大年夜这顿饭会载歌载舞,伴着朝鲜族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迎接新年的到来。
安徽: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广东:
“发财就手”在广州人年夜饭的餐桌上必不可少,它实际上指的是发菜蚝豉炖猪手。发菜或生菜,粤语中都有“发财”、‘生财“之意。而“蚝豉”,有“好事”的谐音,“猪手”则意指“就手”,即得心应手。菜名和菜式一定要图个吉利,广州人对此甚为讲究。
湖北:
年三十的团圆饭,湖北人的“三全”宴可吃得相当讲究。年夜饭中,一般要用“三全”,即全鸡、全鱼、全鸭,还要有“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鸡在年夜饭中并不算什么新奇的菜式,不过湖北人与我们有着相似的的习俗。比如他们习惯在过年的头一餐喝鸡汤,这象征着“清泰平安”之意。鸡的哪个部位归谁吃也十分讲究。据说家中主要的劳力则要吃鸡爪,意味着来年可以“抓财”,而年轻的学生则需要吃鸡翅膀,意指能展翅高飞,而剩下的人则要吃鸡骨头,表示“出人头地”。
四川;
四川人即便不在家过年,通常也会收到来自家乡自制的腊肠,在他们的年夜饭中,可以没有鸡鸭鱼,但是不可没有川味香肠。四川过年必备的香肠多半是麻辣味的,这与贵州这边是一样的。从做法上来看,四川只晾晒7天即煮熟食用,与贵州这边熏制不同。
东北:
曾经雪村的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让不少人认识了东北的猪肉炖粉条。事实上,在东北人的年饭中,猪肉炖粉条也是分量十足的大菜之一。所用的粉条是用东北特产土豆淀粉轧制而成的,腾腾香气四溢,暖意频生。当然,除了几味主食,小鸡炖蘑菇则是东北人偏爱的主菜之一。选用乡下吃五谷杂粮和虫子长大的笨鸡,味醇香浓;而蘑菇则是长白山上的榛蘑,越炖越香。
湖南
南方各地过年都有吃年糕的习惯,然而最具个性的恐怕是湖南的辣炒年糕了。原味的咸年糕作为基本的主料,与辣椒豆豉一起,入锅翻炒。辣炒年糕既有年年高的寓意,也意味着红红火火的好兆头。
淮南:
春节里喝“元宝茶”,是汉族春节饮茶风俗之一。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它带有“富贵”、“财富”之意。至今,上海人还留有喝“元宝茶”的习俗,在正月初一的茶杯中放一两枚橄榄,名曰“元宝茶”。过去茶馆中跑堂还会讨个吉利口彩,说道:“吃了元宝茶,一年四季赚元宝。”茶客听后大悦,加倍付茶钱。
铜仁篇:江口:
散居在铜仁地区和江口、天柱等地的土家族人民,是以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便是腊月二十八过年,比汉族过年要提前一天。土家人的风味饮食特色独具,十分丰富、传统,历史悠久,有许多象征喜庆节日的意义,如糍粑就有年粑、喜粑、寿粑、抛梁粑。土家传统食品除糍粑外,有马泡(俗称油炸粑、系油炸)、绵菜粑、马打滚、糖麻圆、斗篷豆腐干、锅巴粉、油茶、糖醋芝麻冰凉粉、米豆腐、社饭、水白菜、木姜油、雪枣、糯米包子系列小吃……
羌年为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在江口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牛王会为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松桃:
苗族禁忌项目繁多,例如:“三十夜”吃年饭忌讳泡汤,认为泡了汤后,来年会大雨不断,影响阳春生长。新年习俗:每年的除夕夜开始到元宵节期间,贵州苗寨都会上演特有的长桌宴。每当有客人前来,苗族人民放鞭炮,到风雨桥上的长桌宴上,长桌宴上有一道佳肴尤其引人注目,那就是鸡稀饭。鸡稀饭是苗家节日菜肴里必有的美味。吃的时候,一边是鸡肉块蘸辣椒水,一边是清香的稀饭,真是享受。
苗寨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乱蹿”。酸的食品占据了菜肴的重要部分,酸鱼、酸猪肉、酸鸟肉、酸辣椒、糯米酒、糯米饭等都是不可不尝的美食。除夕是一年中最闹忙的一天。家里有外出者,再远都会赶回来与家人团圆。从早晨开始主妇就忙碌开了,为这个年最盛大的一顿团圆餐做准备。家里有老人的还喜欢贴春联、挂灯笼,大门上一定要贴一个倒着的“福”,寓意“福到”的吉祥意义。当然,家里的果盘糖缸里还得摆上糕点、糖果、柿子、橘子等,以示“甜甜蜜蜜、事事如意”。随着夜色临近,家家户户关上大门,室内灯火通明,热热闹闹,在年夜饭开餐前,一家人还得在长辈的带领下祭祖,由家长主持烧化纸钱。年夜饭要先祭过祖先后,全家人才能享用。接着,开始吃团圆饭、放鞭炮。
印江:
“过赶年”是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左右,土家族人便以户为单位,开始进入过年阶段。到腊月二十八日(月大二十九日),家家户户便以一套较为固定过年方式,以一种独特的祭祀程序和表达方式,祭祀神灵、祖先,追念曾在抗倭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土家族祖先和英烈。节日前,各家各户杀猎宰羊,烘腊肉、炕香肠、酿米酒、磨豆腐、打糍粑、扫扬尘、贴红对联,并将绳索、刀矛、铧口、钉耙、锄头、木杆秤等农用具收藏在隐蔽处,以避凶险。过年这天,主人半夜起来,不点灯,静悄悄的烧菜煮饭,其内容极为丰富,有“避鼎”、“合菜”、“吃坨坨肉”等。“避鼎”,即用鼎罐煮饭,称为“避鼎”,意为自家的鼎罐饭外族人不得争食,因为“鼎”是权柄和神器,兼有宗教和*治的双重意义。“合菜”即将各种各样的菜扭成节节煮在一锅,称为“合菜”,意为扭成一股绳;“吃坨坨肉”即事先将肉切成坨坨,深夜放锅里煮熟,再放入豆腐用锅铲插成坨坨,称为“吃坨坨肉”,待菜饭熟后将熟食盛于大沙钵或木盆内,放在小桌上,摆上烧酒等食物进行祭祀。整个祭祀过程由一家的长者来完成。一、用松枝、梅花插在饭上,再将装有竹筷的篮子放在旁边,意为藏身于万木丛林中,观察敌情,若*情紧急,用箭(竹筷为箭)射之。二、手执掏火棍,并用吹火筒在房前屋后“呼呼”吹之,称为“吹风”,意为吹号角,召集兵马集合,掏火棍表示铁叉。三、四门紧闲,祭祖开始,长者从香龛上取下备好的袱纸、长钱纸、散钱纸、香、烛,口中念念有词,三揖九叩,焚香化钱,鸣磬请祖宗神灵尝食,祈求祖先暗中护佑。接着祭山神、猎神、土地神,默祭藤精、树精、古木妖精,祭山神、猎神、土地神,意为行*途中避开各种神异的怪物,凶神恶煞,顺利到达目的地。长者另举纸钱祭祀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的英烈,默告兵烈壮士,此为“追士”或“追志”,意为踏着烈士的血迹,冲锋陷阵,英勇杀敌,胜利归来,阴阳共庆。再将各种熟食挟一点在葫芦瓢里,用钱纸盖住葫芦瓢口,打开大门,端出屋外,绕房前屋后转一圈,称为“摸营”,意为已摸清敌情。然后,到十字路口(两条道路交叉处)燃香烧纸,默祭韩淋会,再将葫芦瓢中熟食撒在地上,此为“回五阴”,称“泼粮浆”,意为向士兵发粮饷,即刻出征。并将稻谷、苞谷、麦子、*豆等撒在房前屋后,称为“发马料”,意为给阴兵阴马发粮饷,要借助阴间兵马的力量打胜仗。祭毕,再关上大门,揭去松枝、梅花,全家人围在火坑旁吃年饭,用手抓食,狼吞虎咽;此为“争食”。意为“宿营”,养足精神,等待出征命令。
“过赶年”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习俗。在印江,其它民族过年都在除夕之日,唯土家族过年在除夕的头一天,即月大二十九日,月小二十八日过。
沿河:
沿河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习俗,在腊月二十九日(月小为二十八日)过,比汉族提前一天,叫过“赶年”。民国《沿河县志》载:“除夕祭祖先,有二十八、九行者”。至今很多土家人仍保持过赶年的习俗。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天要打扫杨尘,把室内和房前屋后打扫干净。腊月二十八要杀年猪,并将家里的一切器物洗涤干净。除夕,晚餐要备办酒肴,祭祀祖宗,全家吃“团年饭”。除夕夜,要在火堂里烧大树疙蔸,谓之“烧猪脑壳”,男人要在火堂边坐一通宵,谓之“守岁”。正月初一至十五为过年。正月初一黎明要放鞭炮“开财门”,早餐吃汤粑(汤圆),谓之“吃元宝”。这天男女老幼都身着盛装娱乐,到祖坟山扫墓“拜年”。初二至十五要给亲友拜年,有“初一祭家神,初二拜丈人(岳父)”之说。正月十四,要将屋里屋外打扫干净,还要“焰毛虫”、“爆疙蚤”。晚餐要备办酒肴,祭祀祖宗。晚上要在房前屋后插香烛,谓之“向阳灯”,有“三十晚上的火,十四晚上的灯”之说。还要炒葵花、包谷花,谓之“炒瓦虱”,男女青年要下地“偷青(葱蒜等)”互相拍打嬉戏,谓之“拍油烟”。正月十五,早餐要吃糯米包子,谓之“吃大元宝”,晚餐要备办酒肴祭祀祖宗,谓之打发老人。晚上闹完灯(花灯、龙灯等)后,要送灯。
思南:
花甜粑是思南家喻户晓的必备年货,仅流传于思南县及其他县部分毗连乡镇,但除思南外,其他地方的名称又不叫花甜粑,如石阡县毗连乡镇叫做甜酒粑粑,印江县毗连乡镇叫做花筒粑。因此,可以说,花甜粑是思南独有的特产。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管粑体有多长,都有通体横切面相同的图案。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种在食品内部进行自由创作的美术形式,堪称“中国一绝”。顾名思义,花甜粑视之片片有神奇之“花”,食之口口有天然之甜,是唯一可以放在口里品尝的艺术品,而且可以根据客户要求“量身打造”图案,最适合作为“纪念食品”和“广告食品”。在过年时,炖上一鼎罐猪脚肉,配以漂亮的花甜粑片,那是吃得相当的过瘾。
石阡:
独一无二的“悄悄年”:在甘溪铺溪冯姓人家中至今仍沿袭着过“悄悄年”这一习俗。传说,铺溪冯家和国荣的冯家是同一祖先,他们的祖先被追杀,走投无路时看见路边有四具死人的尸体,急中生智,将尸体拉来把自己盖住。追杀的人赶来,发现他突然不见了,只见地上有一堆死尸,于是便一具一具地搬开死尸寻找。搬完第四具死尸,搬动的人认为搬了四具都是死尸,最后一具一定也是,便放弃了搬第五个。因此他逃过了一劫。冯家祖先大难不死,为感谢让他绝生逢生的四具死尸,他便尊其为四保将*,并许愿世世代代永远不忘记他们的救命之恩,用过悄悄年的方式来纪念他们。每年过年时,事先将家中的猪、牛、羊、马和鸡、鸭、猫、狗喂饱后赶上山,家中不许鸣放爆竹,全家打赤脚,只留一人在家焚香化纸祭祀祖先和神灵,其他人都躲入山林之中藏起来。家中不许发出一点声响,静悄悄的。独具特色的六和文化:至今流传于尧上仡佬民族文化村的“六和文化”成为专家学者和媒体
每年春节,该村28张六边形的桌子摆成三角形,全村多村民按年龄、辈份大小依次围坐,长者坐在三角形的顶端。虫草童子鸡、苔茶糯米酥、猪脚老腊肉、香菇长寿汤……一道道颇具民族风味的美食摆满饭桌。杯碗碰撞声、欢笑声、祝福声,一浪高过一浪,其乐融融,令人无限称羡。这一习俗已有多年历史。
据传,村民除夕摆放“六和三角宴”、集体吃团圆饭的习俗缘于仡佬先民崇尚“合和”之故。三角造型:既寓含天时、地利、人和之意,以昭示后人传承尊老爱幼的美德。“六和”:寓意“六六大顺”,更蕴含着“父母和蔼、夫妻和鸣、家庭和顺、邻里和睦、环境和美、社会和谐”之意,彰显的是仡佬民族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的‘六和’精神。
大龙
“刨汤肉”,是侗族人民每年冬至后到元旦、春节期间,杀年猪请客饮酒、慰劳乡亲的俗称,也是当地人招待客人的一种礼节。刨汤肉最先是指乡下的老百姓卖猪给屠夫,在家杀猪,请上邻居的人帮忙。然后大家共同吃上一顿,一般都是人多肉少汤多,肉是由屠夫和主人家共同出的,一般情况是屠夫两斤,主人家三斤。开宰年猪的嚎叫声一出,族亲就会放下自家的农活,陆陆续续赶来,“逮尾子”,屠夫刚把年猪剥净“净边”往案板上一搁,好客的主人就吩咐屠夫,砍下一块尚有温热的上等刀头好肉犒劳亲友。“刨汤肉”的选择很讲究,必须是座墩肉,一般还要炒上肝和肥肠等下酒菜,故叫吃刨汤肉。刨汤肉主要用酸辣椒或糟辣椒,芹菜、大蒜做底料,以炒回锅肉的方式在柴火上经大灶大锅几经翻炒,装入小锅(或盆)中,放在炭火或柴火炉子上慢慢地煮着品赏,边吃便加入猪肝、血旺、豆腐,一顿丰盛幽趣、油亮香浓的“刨汤肉”清香四溢,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欲大开。
吃完年夜饭,才能好好的走亲戚,拜年。从初一到十五,吃过元宵后,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贵州各族人民过年的共同特点是:有迎客待友、品食美味和互赠礼品的习俗。而以敬酒表达心意,有的还唱“酒歌”、“敬酒歌”,表达人们热情好客及对客人的真挚友谊,有的身穿节日盛装,尤其在服饰、头饰及文体活动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民间的风韵,给节日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过年时大街小巷,村头寨尾,正是千家欢笑,万家灯火,爆竹声声,使人世间寄托着深深的祝福!
图文:姚婉婷
制作:毛锡
(编辑:李朝国审核:陈静)
有任何想法,建议,新闻、图片、视频,请投稿至:dzbxxzx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