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年华猛追湾
杰子/文
从四十多年前的荒芜坟地,到今日热闹的泳池,猛追湾一带的变迁故事,至今仍留在老成都人的记忆之中。那里曾是“耍朋友”的好去处,也曾是文物贩子最早的交易地之一。
老成都的游泳池,能留存到现在的,只有猛追湾一家。自从这家游泳池在上世纪50年代末建成后,就成了成都百姓消夏避暑的乐园,一到夏天,池子里的人多得像下饺子,其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今日,当时还在读小学的冯水木,就是那里的常客。
游泳得有游泳证
成都最早的游泳池,应是名气颇大的“南虹”。新中国成立前,有个*阀的漂亮太太慕名前去游泳,引来不少人去看难得一见的泳装。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有名的游泳池,也只有一个泳池,远不如后来出现的猛追湾游泳池。猛追湾游泳池起码有几十亩地,除了漂亮的屋宇、众多的绿树,还有跳水池、甲池、乙池、儿童戏水池四个池子,这样的规模和气派,在当时的成都算是首屈一指。
四个池子中,戏水池最浅,乙池则很适中,水齐脖子深,学游泳的人或泳技不精的人,大多在这个池子,所以这儿常常是爆满,有可能一蹬腿就蹬到别人背上去了,引来一番白眼。甲池的水就更深些,能没过人头,每次都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人敢问津,跳水池则更是一般人不能去的地方,那高高的跳水台看着都让人目眩。只有那些专业运动员在此训练。
上世纪60年代时猛追湾游泳池的门票,才几分钱一张,按当时的物价来说并不算贵,但想要买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冯水木说:“想要买票,必须得有游泳证。猛追湾游泳池卖票的工作人员,可较真了,有证才有票,决不含糊。此外,办游泳证,也得大费一番周章。”
据他说,医院,被医生从头到脚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个遍,再交上照片,医生盖上章才算完事。一旦发现有什么会传染的皮肤病或脚气之类的疾病,游泳证是绝对拿不到的,只能去府南河里畅游。
除了为老百姓提供游泳的场地外,猛追湾游泳池还有其他用武之地。一位王姓大爷说,当年的很多群众活动,都在猛追湾、人民公园、文化宫这些地方举行。他小时候还曾在学校的组织下,到猛追湾搞过无线电实验活动,背着个小匣子,根据信号到树丛中找寻目标,很是有趣。此外,还有不少人到游泳池并不是来游泳,而是花上几分钱,在树阴底下喝杯茶,这也是件很惬意的事。
白天的猛追湾,无疑是热闹的,到了傍晚,喝茶、游泳的人陆续散去,本应有些冷清,但事实并不是如此,这里还有件事吸引着东门一带的人们前去,尤其是那些贪玩的小孩子。傍晚时分,就有工作人员在两个游泳的池子之间拉起宽宽的银幕,放起“坝坝电影”,吃过晚饭的人们从邻近的街道陆陆续续地赶来,在一个狭长的看台上坐下,等待电影开映。冯水木说:“虽然当时放映的片子都有些陈旧,什么《林海雪原》、《平原游击队》、《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都看了很多遍。但吹着凉爽的河风,在美丽的夜色中看看电影,拉拉家常,感觉还是挺不错。小孩子们则笑闹着追逐嬉戏,心思根本不在影片上。”
泳池建在坟地上
一些老人曾对笔者说过,明末时,张献忠打四川,打了糠市街,再打猛追湾一带,势如破竹。幸好大慈寺的武僧出来迎战,他们个个武艺高强,把张献忠的大西兵打了个落花流水,并猛追不舍,所以这里就名“猛追湾”,成都人说的“母猪湾”是口误。这一大片地方,兵戾之气很重,晚上从这里走过,有些阴森。
当然,这些老人们也是道听途说得来的故事,但游泳池没修建起来前,猛追湾一带远没有这么热闹却是不争的事实。这里本属老成都的东郊,算是个偏僻的地方,还有一片阴森的乱坟岗。因为靠近河边,所以到处长满长长的芦苇、芭茅草,更添几分凄凉。住在东门的那些贫苦人家家里一旦有人去世,就只好就近葬在此处。据一位家住这附近的老人回忆,有个小土坡附近,长了不少高大的柏树,柏树下都是大大小小的坟包,一到夜晚,磷火闪烁,很是吓人,几乎没有人敢在这里逗留。这样的情形,直到猛追湾游泳池建成,方才彻底改变。
老城墙上“耍朋友”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猛追湾一带更是成了一个市民休闲的天然公园。每天清晨,东郊*工厂的工人们就早早来到游泳池,脱了外衣,拿出准备好的护具,“乒乒乓乓”就开始练武,直到上班时间到了方才离开。这种对搏实战,吸引了不少人来看热闹。
而游泳池附近的二号桥一带,则是情侣约会的好地方。这里有着漂亮的田园风光,一片片稻田相连,鹭鸶(白鹭)、“点水雀”上下翻飞,叫声宛转动听。情侣们在田埂上携手漫步,说说情话,自然乐在其中。
游泳池外,还有一段古老的东较场城墙,这里也是个“耍朋友”的绝佳去处。冯水木说:“那时候成都的年轻人,大多在人民公园约会。一到晚上,公园里林子深处黑乎乎的,但走近一看,全是一对对‘耍朋友’的。偶尔还有一些老太太拿着手电筒一晃,呵斥一声,吓得本来肩并肩头挨头的男男女女赶忙分开,等老太太们走后又重新‘聚首’。这样‘耍朋友’很是辛苦。而猛追湾的城墙一带,知道的年轻人不多,这里非常清静,没人打扰,风景也美得没法说。”
当年冯水木就常常带着女友,在城墙上慢慢逛耍。当时东门还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从城墙上望下来,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分外浪漫。况且这个地方不仅不像公园那样收门票,也没人来限制时间,冯水木在这里尽情地和女友谈情说爱,常常11点过才回家。说起此事,冯水木颇有些得意:“当年的女友后来成了我的妻子,直到现在她还常夸我当年能找到这么好这么幽静的场所,够机灵。”
茶摊子上卖古董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猛追湾游泳池里的茶摊子,生意日益兴隆起来,这得归功于一批特殊的茶客。如今在送仙桥的罗老板,是当年的茶客之一,他回忆说,他们这批茶客本是普通的文物爱好者,经常早早到来,花上5角钱泡上一杯花茶,占个位子,然后口沫横飞地神侃,讲讲某天在哪里看到过一个上等的玉器,讲讲自己家里有几个珍稀的香炉……日子一长,就有人拿了些小件的古钱币或玉器来,摆在茶桌子上让别人“开开眼界”,但一般并没有交易。一次,有人看上了桌上的东西,嚷着喊开个价,没想到东西的主人也很爽快,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就做成了一笔生意。大概是有人开了先例,小规模的文物交易就在猛追湾游泳池里的茶摊上出现了。此后,就有文物贩子来当起了茶客,也有茶客成了文物贩子。后来,大家觉得在茶摊上做生意有些不方便,才有人摆起了地摊。这个地方,可能是成都最早的文物交易发源地之一。
此后,东门一带也渐渐繁华了起来,路修宽了,住家户多了,猛追湾那里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餐馆、高高的楼房。游泳池的设施也不断地更新,到了今天也算得上是个很不错的游乐之地,不知不觉,这个古老的泳池已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岁月变迁。
青羊宫花会
成都旧闻:青羊宫花会
邓穆卿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这是宋代诗人陆游怀念成都青羊宫和浣花溪绮丽风光的有名佳句。百花潭畔青羊宫古道观,建于唐代,明初蜀王朱椿重修,殿宇巍峨。今年观内的混元殿、三清殿及唐王殿又焕然一新,八卦亭蟠龙石柱,琉璃金碧,益显庄严宏丽。青羊宫的花会,相传始于唐代,盛于宋时,历代相沿。每届阳春二月,春光明媚,花会循例照开,有时也像一般庙会,万千花木,斗艳争妍之外,更兼丝竹管弦,百货杂陈,繁华热闹非常。今年的花会我曾涉足三次,深感名实相副,除成都名小吃在林木深处,为游客果腹外,无五光十色的商店杂陈闹嚷,幽静清爽,别有天地,置身其间,仿佛在酷暑炎天,喝下一盅沁人心脾的清凉剂。青羊宫古道观与二仙庵禅院毗连。花会期间,二仙庵、青羊宫的园圃,即成为天然的大花园。今年展览旨在展出花木,尤以盆景为主,奇花异卉,盈千累万。其中君子兰、仙客来、白头翁、四川杜鹃、广州米兰、台湾海棠、南洋杉、德国松以及西双版纳特产花木等,更显出独特风姿。兰室中四川蛾眉岷山山谷中稀异之春素、雪兰竞放,冰肌玉骨,幽香袭人。盆景室内咫尺之间,巫峡峭壁、峨眉绝顶诸胜,似待攀登。
二仙庵前广场的花山,更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小径上,林荫下,触目皆花,步履所及,如入花海。成林的铁梗海棠,朱花怒放,环抱芍药花坛的新发嫩蕊别有情致。玉兰花坪,枝头一望雪白,花光与阳光争艳。樱花栏里,日本樱花与中国樱花,深红淡紫,晶莹耀眼。茶花圃内,干老叶肥,朱红粉白,丛丛挺秀。天桃裱李,翠柏苍松,复相映成趣。老樟古楠,凌云天矫。二仙庵西角,春水一池,碧波荡漾,砌石为山,玲珑可爱,回廊水槛,蜿蜒池上,池中扁舟三两,有人摇桨放歌,看花之余,更令人领略湖山之胜。池畔有“支机石”,传系天河织女支织机之石,遗落人间。石高约八尺许,呈褐色,嶙峋嵯峨,巍然屹立在花木丛中,楚楚有致,如将与人语。青羊宫后唐王殿、说法台、降生台,平地百尺高耸,相距成品字形,拾级而登,观内苍翠葱笼之林海,尽在眼底,勾留远眺,云天在望,古意苍茫。青羊宫对岸百花潭畔原“康庄”内之动物园,早迁北郊,近辟为百花潭公园,园内植兰花数千盆,并有两千余年之银杏,拔地参天,虬枝翠叶,世所罕见,亭台轩榭,雅洁有致,园与青羊宫隔百花潭水相对,均锦城佳处。
相关链接:
青羊宫位于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的成都市西南郊,侧倚锦江,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
唐代名玄中观。公元880年*巢起义*攻破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成都,曾驻观内。后来即下诏改观名为青羊宫。相传唐时两位皇帝曾驾临此宫。
青羊宫地处原青羊肆,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为关今尹喜讲道德经,讲到一半,老子有事要走,对尹喜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天后,老子如约而来,在这里继续对尹喜讲经说法。
现存建筑是清代陆续修建的。重要的建筑有灵祖殿、乾坤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唐王殿,两边有老子降生台和说法台。
八卦亭是青羊宫的主体建筑之一,气势雄伟,镂刻精湛。亭基四方形,亭身呈圆形,象征天圆地方。亭为双亭重檐翘角,亭顶盖有*色琉璃瓦,亭身由8根镌刻条龙的石柱支撑。其中一根柱上的条龙有拳印痕迹,传说这条龙乘某天晚上想逃离青羊宫,恰被巡逻的月亮真人发觉,一拳把它打在柱上,拳印由此留下。
宽敞雄伟的三清殿,供有三清塑像,左右各配6位真人。殿前有一对清代雍正年间从北京运来的铜羊,其中一只单角铜羊,将十二生肖的特征汇聚一身,造型奇特不凡,各部位为鼠耳、牛鼻、虎爪、兔嘴、龙角、蛇尾、马脸、羊须、猴颈、鸡眼、狗腹、猪臀。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这里都要举行花会,相传这天是老子的生日。与青羊宫一墙之隔的文化公园就成为一年一度的春节灯会和花会会址。
蜀都史話:歷史成都
文革時候,在“破四舊”、“砸爛一個舊世界”等思潮的影響下,皇城包括明遠樓、致公堂、文昌殿等連片聞名全國的古老建築被拆除,古老文化與建築文物遭受了致命的破壞,在皇城原址拔地而起的是當時全國為數不多的巨型建築——“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從遠古奔流的禦河,金河也因為要“爆發世界大戰”而成了戰備設施的防空工程。
走過兩千餘年的天府廣場見證和親歷了變幻莫測的歷史風雲,在成都市民的心目中,天府廣場是成都的標誌,這是城市發展、經濟飛躍的視窗,它每天的畫面都是鮮活生動的,每天都會產生新的故事,猶如一部演不完的電視連續劇,分明沒有盡頭。
遠古文明和先人給我們留下的歷史遺產是我們現在社會的精神和文化財富和旅遊資源。十年浩劫中被夷為平地的古老皇城建築是沒有辦法再恢復起來了,並不是像拆了老九眼橋再在下游重修一座新九眼橋,拆了老南門大橋再修一個新的南門大橋那麼簡單。
天府廣場建成以來已是成都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地方,南來北往的觀光購物者眾,周圍的環境和綠化明顯改善,對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和文明素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深得民心和民意的。同時也給個體照相業以及會展經濟帶來豐厚效益。綠草茵茵裏的警示牌提醒人們愛護草木珍惜我們的生存環境,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各種經濟活動一結束,草坪被破壞得慘不忍睹,一片狼藉。
回顧過去,多少代從這裏走過,多少人從這裏離開成都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多少人多少家庭在這裏聚散離合,如泣如訴。翻開我們收藏的古老廣場黃跡斑斑的一張張老照片,懷舊情緒油然而生。沉澱的歷史和風物已經消失,離我們遠去,城市繼續產生著新的變化。當古老傳統和現代進步產生激烈交匯的時候,我們祖先留下的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和珍貴遺產該怎樣繼承保護並發揚光大呢,這似乎是永恆的話題。
[野史逸闻]
成都有“支机石街”街名来自支机石的传说
西晋张华《博物志》说:
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居海者,年年八月有人浮查来,甚大,往反不失期。此人乃多赍粮,乘查去,忽忽不觉昼夜,奄至一处,有城郭居舍。望室中多见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惊问此人何由至此,此人即问为何处,答曰:“君可诣蜀访严君平,则知之。”此人还问严君平,君平曰:“此织女支机石也,某年某日有客星犯斗牛,即此人到天河也。”
这个故事把支机石与织女传说联系起来,很富想象力。文中的严君平,叫严遵,西汉成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汉书》有传。据说他擅长占卜。所以天河的放牛娃(牛郎)叫他带一石头回去(上文里漏掉了带石头的一句,这是许多古文献在历经千年来传抄和印刷过程里常出现的事)问学者是怎么回事。严君平告诉他,这个石头是织女的支机石!(垫织机的石头)
这个支机石典故在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里,那人被说成是张骞,说张骞寻找*河源头,而传说中的*河源头与天河相通。张骞“得一石,示东方朔。朔曰:‘此是天上织女支机石。’”
唐宋诗词里的“乘槎”就是讲的这个典故。
唐宋之问《明河篇》: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实际上,支机石过去是一个石头,估计是陨石,成为古蜀文化里的石头崇拜的东西,支机石街旧传此石在街上,曾有严君平庙,这条街曾被改名为“君平街”。
天涯石,是成都城内诸多石头命名地点之一,类似的还有地角石、支机石、石笋、五块石,所有这些石头都是真的,曾经存在过的,其中,支机石的名声最响,它传到洛阳,被博物学家张华知道,给它记下来了优美的神话传说。我估计这个神话故事不是张华先生编的,而是当时流传在蜀地的民间传说,只不过被张华改编得优美而已。
西晋时期,洛阳知识阶层对刚刚接收到的四川很感兴趣,从皇帝到下面都喜欢打听四川的人和事,于是就有诏命陈寿写《诸葛亮故事》;连发诏书,强调善待诸葛亮后代;连发诏书,征用老病在家的学者谯周和其他故蜀国官吏人才,如屡催李密进京,迫使李密不得不写下声情并茂的《陈情表》找理由不去当官。其他去过蜀地的西晋官员,也赶风炫耀,夸矜蜀地的繁华和山川壮美,如张载写诗《登成都白莬楼》,以至使没有去过四川的左思,守在洛阳写下了使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其中名列第一的《蜀都赋》写得最精彩,也最神秘。张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工支机石传说的。
成都平原上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大石头,比如“五块石”,仔细去想,它们不大可能是产于当地,因此自汉以后,使人们不解,有些被附会了传说。现代以后,历史学者和考古学家对它们进行了定位,认为它们代表了古代蜀国的石文化,即以石头作为一种崇拜对象,由于蜀文化自从三星堆文化(或称“蚕丛鱼凫文化”)以后基本湮灭了,秦灭巴蜀后,进一步的同化使文化很少留在巴蜀风俗里,至今最全面,最早谈到蜀文化的是西汉末扬雄的《蜀王本纪》,该书已佚,只能根据留存下来的其他书上的引文收集到部分残文。现在看来,即使有扬雄的书,关于古蜀历史的了解仍然是很苍白的,三星堆文化的灿烂在扬雄的辑书里就没有丝毫反映。我们可以说,扬雄只是从野老嘴里收集到蜀灭三百年前的民间传说,当然不可能详备。
首次提到天涯石的是宋朱秉器《漫记》,说天涯石在“蜀城东隅,高二丈,厚仅半尺,瘗根土中,曳之皆摇摇可引,撼之则根不可穷。”明陆琛《蜀都杂钞》:“天涯石在城东门宝光寺侧,有亭覆之。”
成都东城有天涯石街(具体是南、北、东、西街),文革前,此石存于天涯石南街19号院内(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街坊篇》),估计文革后早被人拿去做建筑材
料了)。
话说后蜀二十万人齐解甲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从朱温的后梁开始,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5个短命王朝次第登场,是为五代;南越、南唐、吴越、前蜀和后蜀等10个地方割据*权则如同星星一样环绕在中原朝廷周围,是为十国。
五代十国的10个小王国中,前蜀后蜀分别前后统治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王建的前蜀小朝廷被中原的后唐所灭,四川又归于大一统之中。时间只过了仅仅9年,四川又再次与中原王朝脱钩,崛起了另一个割据小王国。这一次称雄于蜀中的,是孟知祥建立的后蜀。
孟知祥是邢州龙岗(今河北省邢台县)人,因战功而颇得后唐庄宗李存勖和明宗李嗣源的器重。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后,打算提拔孟知祥做权力很大的中门使,孟知祥却极力推辞,因为以前的好几个中门使都因为得罪了喜怒无常的主子而不得善终。李存勖见孟知祥执意不从,只好要求孟知祥推荐一个人代替他,孟知祥便推荐了郭崇韬。
数年之后,后唐派郭崇韬领兵灭蜀,大*出发之前,郭崇韬为了报答当初孟知祥的举荐之恩,就向李存勖保举孟知祥为以后蜀地的**长官。郭崇韬很快平定了蜀地,李存勖尊重郭崇韬的意见,委派孟知祥前往四川主持蜀地的**事务。
李嗣源在五代的君主中以专横著称。天成四年(),李嗣源向蜀中摊派各种赋税高达万缗(相当于全川几年的财*收入),孟知祥无力承担,只给了50万缗。李嗣源认为孟知祥不遵王命,打算派夏鲁奇等人担任遂州、阆州和绵州剌史,以便武力对付孟知祥和东川节度使董璋。
孟知祥与董璋原本不和,但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两人只能选择同盟。后唐中央*府派出后来因向辽国称儿皇帝而臭名昭著的石敬瑭率兵征讨四川。两支*队在剑门关一带的互相攻击中,石敬瑭*队一败再败,只得收拾起残兵败将退回了北方。
李嗣源见来硬的不行,只得来软的。他派使者对孟知祥说君臣刀兵相见都是因为奸臣在中间挑拔,我们不但是君臣,而且还有姻亲关系,应该和好如初。当时,孟知祥的家属还有人留在洛阳,李嗣源为此别有用心地强调说:你的这些亲属在京城都很好,请你放心吧。
孟知祥也不愿和中央*府作对,那时他羽翼未丰,而且留在京城的家属也不能不令他顾忌三分。孟知祥派人找到董璋,希望他和自己一起向朝廷谢罪,以求和解。董璋和孟知祥的看法不一样,他怀疑孟知祥出卖了自己,想拿自己去请功。他对孟知祥的使者说:“孟公的家属都没事,我的家属却被杀死了,我去谢什么罪!”
董璋不仅没听孟知祥的建议,而且派兵攻占了汉州,孟知祥只好领兵出击。董璋的*队一触即溃,他本人也于兵败后被部将所杀。孟知祥趁机把东川也控制在手中。
这样一来,在与朝廷的力量对比中,孟知祥的砝码又加大了。他要求朝廷让他独自治理东川和西川,也就是四川全境。李嗣源虽然万分不乐意,但也无计可施,只得答应了,同意蜀中刺史以下的官员都由孟知祥自己派任。到了年,李嗣源又封孟知祥为蜀王。
公元年,后唐明宗李嗣源去世,孟知祥再无顾忌,当即在成都称帝,建国号蜀。为了和王建所建的蜀相区别,历史学家们把孟知祥的这个小朝廷称为后蜀。
孟知祥建立蜀国后,在位的时间仅有半年,但他事实上统治四川的时间则有5年左右。他当*期间,按《资治通鉴》的说法是,“蜀中群盗犹未息”。当时派往一些偏僻地方的官员,竟然在半路上遭到饥民们的抢劫。面对如此乱世,经过孟知祥几年的*治手术,四川又神奇地出现了太平迹象。
公元年6月的一天,孟知祥设宴慰劳文武官员。席上,部下纷纷向他敬酒。当他伸手去接部将张虔钊所敬的酒杯时,忽然手臂一阵酸麻,接过酒杯后,已经不能举到唇边,只得俯身呷饮。宴会结束后,孟知祥挣扎着走进内室倒在床上,没想到这一倒就再也没有起来。
孟知祥去世后,其子孟昶继位,是为后蜀后主。与前蜀后主王衍相比,后蜀后主孟昶作为一个人君,显得要稍称职一些――至少表面看来是这样:孟昶继位时只有16岁,许多大臣都是跟随他父亲出生入死多年的老部下,根本不把这位少年天子放在眼里。大将*李仁罕提出要主管*队,孟昶假意答应了,然后派人看他是否按自己的旨意行事。等到发现李仁罕另有异心,他不动声色地加封了李仁罕,趁他进宫朝见之时令武士将其抓获并当场处死。孟昶的果断措施给蜀国那些恃功自傲的将领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后蜀也由此度过了最容易发生变故的瓶颈期。
孟昶执*也还是有两下子。他在朝堂之上设立了一种叫作匦函的匣子,凡是臣民们不管是有冤要伸,还是想要向朝廷提出批评意见的,都可以写成状子投入其中。孟昶还亲自撰写了《官箴》,作为全国官员的行为准则。
但是,孟昶毕竟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志大才疏的毛病在他身上很明显。此外,从他登基后的诸多行状来看,他又是一个地道的纨绔子弟。孟昶在位之际,蜀地已偏安多年,民富而国有,与中原的连年内战相比,可谓人间天堂。假若孟昶久有大志,完全可以依凭蜀国*力与宋太祖赵匡胤逐鹿中原。但孟昶整个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富贵子弟的奢侈与无能。他的奢侈之惊人,可略举一例作说明:史书明载,孟昶所用的溺器上也以七宝作装饰。多年后,当这些东西被作为战利品送到宋太祖手中时,宋太祖叹息之余命人全部打碎,他说,如此奢侈,不亡国才是怪事!
孟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文才的人,据说正是他第一个在新年时,用红纸书写了对联贴在门楣上,我国过新年时贴春联的习俗就始于此。他所创作的历史上第一幅对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工整的对仗,良好的创意,都说明这位国君并非愚笨之徒。如同王衍长于填词一样,孟昶在这方面也有特别的天赋,他有一首传下来的《玉楼春》,放在中国优秀的词作行列里也绝不会逊色:“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又据说,正是他下令在成都城墙上遍植芙蓉,以后才使这座城市有了芙蓉城的美称。孟昶还雅好丹青,设立了“翰林图画院”,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皇家画院,由是蜀中涌现出了*筌这样的艺术大师。还据说,在他统治四川的年代,四川的蜀绣和蜀锦都达到了最为完美的生产水平,那条如同玉带一样环绕成都的河流里,到处是濯锦的女子。总而言之,我们有理由认定,孟昶是一个聪明人,一个有创意的人,一个懂得生活艺术的人。
但是,生活的艺术并不等于治国的艺术,孟昶的创意更多是享乐的创意,而非为天下人考虑的创意。在五代那样的乱世里,一个君王当然可以享受,可以暴躁,因为那原本就只是过把瘾就死的翻版。但是,这种快乐肯定得付出血的教训与代价。
如果说孟昶不愿也不可能统一天下,那么他保其险阻,偏安四川一隅也未尝不可。可令人惊讶的是,后蜀的君臣们竟然轻率地引火烧身。年,后蜀山南节度判官张廷伟向孟昶最亲信的王昭远献计说,你一直没有大的战功,现在受到国主重用,此时不建立大功,如何让人心服呢?他提出,与北汉相约发兵攻宋。王昭远本是个好大喜功的人,而孟昶除了饮酒作乐外,对时事基本不过问,当然也就毫无见地,他立即批准了这一荒唐的建议。结果,当他派赵彦韬等人携带着密信前往北汉联盟时,赵等人立即投奔了宋太祖。这件事为后来宋兵的进逼提供了最直接的理由。
公元年,宋太祖派大将王全斌由凤州进兵攻蜀。孟昶听说宋*来攻,立即召见引起祸端的王昭远等人来商议。孟昶的母亲提醒孟昶说,王昭远并不懂兵法,却爱纸上谈兵,你把他当亲信,恐怕他会误事的,蜀中有将才的是高彦俦,你却因为他的耿直而不任用他,现在国家到了紧要关头,还是快把他召回来委以重任吧。
孟昶对其母的劝告充耳不闻,依旧任命大言炎炎的王昭远为总指挥。王昭远率*离开成都时,孟昶命宰相李昊在城外为他饯行。宴席上,王昭远手执铁如意,学着戏台上诸葛亮的样子,牛气冲天地对李昊说:我此行何止克敌,我夺取中原易如反掌。
然而,战争绝不是靠吹牛皮说大话能赢的。和宋*的交锋中,王昭远一败再败,后来竟然吓得无法起床,把指挥权交给了手下的一位将*。几次败绩之后,王昭远这位以诸葛亮自居的吹牛大王居然只身逃脱*营,跑到东川一个农民家中藏起来,但仍被宋*所俘。
孟昶听说王昭远兵败后,惊恐万状,派太子孟元吉为帅,率*前往剑门拒敌。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位孟太子出征之际,令部队的旗帜全部用上等的蜀绣,旗杆则用锦缎包裹,随*带着十几个姬妾和数百个唱戏的伶人,一路吹吹打打,热闹且快活。这不像是去打仗,倒像是郊外踏青,见者无不窃笑。当他慢腾腾地走到绵州时,听说剑门已经失守,竟然吓得只带着姬妾和伶人,放弃了*队跑回成都。
孟昶闻讯,无计可施。老将石奉认为,宋*远道而来,必不能久,建议聚兵坚守成都,使敌*师老无功,然后再作打算。但一生锦衣玉食的孟昶却不愿意为自己的江山社稷作任何努力,更不愿意冒哪怕一丁点儿风险。他只是无力地发牢骚说,我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40年,而今国家有事却不能为我东向发一箭。现在如若固守,谁肯效死?他和朝臣们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只想到了两个字:投降。
孟昶命宰相李昊写好降书顺表,送往宋*大营,而这时宋*还远在成都以北几百里的崇山峻岭中。从王全斌自汴京出发,到孟昶投降,前后不过66天。一个拥有多个县,数十万甲兵,以及大量财富的天府之国就这样可笑地灭亡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替孟昶撰写降书顺表的李昊,早在前蜀王衍时,也曾为王衍写过给后唐的降书顺表。当时有人对李昊这种墙头草的行为感到愤怒,趁着黑夜在他家的大门上用黑炭写下了“世修降表李家”,以示讥讽。
当孟昶下令在开满芙蓉花的成都城头上遍插降幡之时,距他的父亲孟知祥建立后蜀仅仅30年。公元年初夏,孟昶等人被千里迢迢地押送到东京
,被宋太祖封为秦国公。如果没有意外,他将以一个有职无权的国公身份老死东京。令人生疑的是,在东京居住不到半年,孟昶便突然身死,享年46岁。
孟昶死后,他的母亲李氏全无悲戚。她以酒酹地,高声说:“你不能为了江山社稷和蜀中百姓而死,活着也只是苟延残喘自取其辱。我之所以冒死和你来到
东京
,只因为你是我的儿子。今天你撒手西归,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几天后,李氏绝食而死。
后蜀王国的覆灭,标志着以四川为基地的割剧王国到此告一段落。从此之后,四川再也没有出现过割据者,一直作为中央*权管辖的一部分而运转。
后蜀嗣主――孟昶(公元-年),字保元,蜀主孟知祥第三子。明德元年,立为太子。在位二十八年,国亡,降宋,封秦国公。卒赠楚王,溢恭惠。花蕊夫人(生卒年不祥)一一也姓徐,一说姓费,封为慧妃。孟本的妃子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号花蕊夫人。世传《花蕊夫人宫词》多篇,《全唐诗》归属于孟昶妃。
孟昶与芙蓉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吟:“千林扫作一番*,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看末却是最宜霜。”宋孝宗也称颂木芙蓉道:“托根不与菊为奴,历尽风霜未肯降。”故芙蓉又名“拒霜”。成都一名的末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成都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它的名字,两千多年末从未变更过,这在中国地名丈上实属罕见;二是两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的郡、州、府、道、省等行*区划的首府所在地(包括几个独立王朝的都城),从未变更过,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丈最悠久的省会城市之一。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及费氏宠妃(花蕊夫人)喜赏名花,偏爱芙蓉,下令在都城成都的城墙上遍植芙蓉树,并派专人护理。后人继承此俗,遍地栽植芙蓉树,每到秋季,芙蓉花开,满城锦绣,花香四溢,成都因此得名“芙蓉城”。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曾用芙蓉花染结为帐,取名“芙蓉帐”。芙蓉现为成都市市花
孟昶与春联
在桃木板上写联语,称之为“春联”,是从五代时的后蜀开始的。后蜀广*二十七年(公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想试试群臣的才华,下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当群臣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字。孟旋在桃符板上写的达副对联,是成都也是中国最早的一幅春联。随着造纸业的发展,用大红纸写春联的风俗就在全国传开,每年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书写春联,展示才华。千家万户亦渐次贴挂,以图新岁国泰民安,丰衣足食,这一风俗一直沿用到现在。
四十里锦绣
说到芙蓉花,谁都会想到花蕊夫人,说她好赏百花,尤爱芙蓉,常在家中做芙蓉花冠戴之。孟昶为博其欢心,在城墙和宫苑内外广布此花,那些花争奇斗艳。赏花时节万人空巷,花也被这节日般热闹陶醉,于是有了醉芙蓉--清晨粉红中午桃红傍晚深红,因赏花人的多少一色三变。
其实,成都爱芙蓉的何止花蕊夫人?据传同时期在城郊西北桥处有陈光弟之女陈晓蓉,百媚千娇,五岁能诗。16岁时寻得一株芙蓉植于中庭,有年中秋,月光皎洁清风送爽,晓蓉芙蓉相对生辉,晓蓉触景生情文思泉涌,秉烛设案对花赋诗,其中有:“玉露丰韵怕见蝶,花貌绝色不闻莺。”“君实不愧花中王,夺得满院气象新”之句。其才情不胫而走,有宫女告知花蕊夫人后,两人某日扮平民女子乘轿出宫直奔陈家,晓蓉、花蕊夫人互生倾慕引为知己。花蕊夫人读了晓蓉之芙蓉新诗大加称赞,也随即吟诗一首,其中有:“花为谢君花增色,月为伴花月更明,君作新词临花诵,花*月*也应声。”主人置酒待客,花蕊夫人吟了一联:明明媚媚,艳艳红红,胜似天姿国色。陈晓蓉沉思片刻也补出下联……
“四十里锦绣”的芙蓉花在孟昶和花蕊夫人离去后日渐凋零,但仍有许多普通百姓深爱此花。乾隆五十四年,四川总督李世杰打算恢复广植芙蓉之旧观,虽查不到其最后成效如何,但却留下了他《种芙蓉记》的石碑,此碑1年拆瓮城时遗失。今天蓉城除金牛大道、三环路等处大规模种植芙蓉外,在市区街头也随处可见。
人们记住了花蕊夫人、卓文君、薛涛这些美丽才华出众的女性,但也湮没了像陈晓蓉般同样美丽有才的女子。不论是记住了的,还是忘却了的,她们身上都体现了成都女性“花貌绝色”,才思敏捷等特质。
后蜀嗣主――孟昶
四十里锦绣
说到芙蓉花,谁都会想到花蕊夫人,说她好赏百花,尤爱芙蓉,常在家中做芙蓉花冠戴之。孟昶为博其欢心,在城墙和宫苑内外广布此花,那些花争奇斗艳。赏花时节万人空巷,花也被这节日般热闹陶醉,于是有了醉芙蓉--清晨粉红中午桃红傍晚深红,因赏花人的多少一色三变。
其实,成都爱芙蓉的何止花蕊夫人?据传同时期在城郊西北桥处有陈光弟之女陈晓蓉,百媚千娇,五岁能诗。16岁时寻得一株芙蓉植于中庭,有年中秋,月光皎洁清风送爽,晓蓉芙蓉相对生辉,晓蓉触景生情文思泉涌,秉烛设案对花赋诗,其中有:“玉露丰韵怕见蝶,花貌绝色不闻莺。”“君实不愧花中王,夺得满院气象新”之句。其才情不胫而走,有宫女告知花蕊夫人后,两人某日扮平民女子乘轿出宫直奔陈家,晓蓉、花蕊夫人互生倾慕引为知己。花蕊夫人读了晓蓉之芙蓉新诗大加称赞,也随即吟诗一首,其中有:“花为谢君花增色,月为伴花月更明,君作新词临花诵,花*月*也应声。”主人置酒待客,花蕊夫人吟了一联:明明媚媚,艳艳红红,胜似天姿国色。陈晓蓉沉思片刻也补出下联……
“四十里锦绣”的芙蓉花在孟昶和花蕊夫人离去后日渐凋零,但仍有许多普通百姓深爱此花。乾隆五十四年,四川总督李世杰打算恢复广植芙蓉之旧观,虽查不到其最后成效如何,但却留下了他《种芙蓉记》的石碑,此碑1年拆瓮城时遗失。今天蓉城除金牛大道、三环路等处大规模种植芙蓉外,在市区街头也随处可见。
人们记住了花蕊夫人、卓文君、薛涛这些美丽才华出众的女性,但也湮没了像陈晓蓉般同样美丽有才的女子。不论是记住了的,还是忘却了的,她们身上都体现了成都女性“花貌绝色”,才思敏捷等特质。
后蜀嗣主――孟昶
孟昶(公元?}年)一一后蜀嗣主孟昶,字保元,蜀主孟知祥第三子。明德元年,立为太子。在位二十八年,国亡,降宋,封秦国公。卒赠楚王,溢恭惠。花蕊夫人(生卒年不祥)一一也姓徐,一说姓费,封为慧妃。孟本的妃子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号花蕊夫人。世传《花蕊夫人宫词》多篇,《全唐诗》归属于孟昶妃。
孟昶与芙蓉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吟:“千林扫作一番*,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看末却是最宜霜。”宋孝宗也称颂木芙蓉道:“托根不与菊为奴,历尽风霜未肯降。”故芙蓉又名“拒霜”。成都一名的末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成都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它的名字,两千多年末从未变更过,这在中国地名丈上实属罕见;二是两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的郡、州、府、道、省等行*区划的首府所在地(包括几个独立王朝的都城),从未变更过,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丈最悠久的省会城市之一。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及费氏宠妃(花蕊夫人)喜赏名花,偏爱芙蓉,下令在都城成都的城墙上遍植芙蓉树,并派专人护理。后人继承此俗,遍地栽植芙蓉树,每到秋季,芙蓉花开,满城锦绣,花香四溢,成都因此得名“芙蓉城”。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曾用芙蓉花染结为帐,取名“芙蓉帐”。芙蓉现为成都市市花。
孟昶与春联
在桃木板上写联语,称之为“春联”,是从五代时的后蜀开始的。后蜀广*二十七年(公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想试试群臣的才华,下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当群臣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字。孟旋在桃符板上写的达副对联,是成都也是中国最早的一幅春联。随着造纸业的发展,用大红纸写春联的风俗就在全国传开,每年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书写春联,展示才华。千家万户亦渐次贴挂,以图新岁国泰民安,丰衣足食,这一风俗一直沿用到现在。
前蜀王建:从牛贩子到皇帝
今日永陵大凡到过永陵的人,都会赞叹其园林的古朴、清幽,许多人更是将其誉之为“都市绿洲”。当您漫步在车水马龙的永陵路时,首先映入您眼帘的便是永陵那气势恢弘的仿唐五代风格大门。大门鸱吻高悬,出檐深远,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永陵”两个金色的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显得分外的雄伟、庄严。进入大门,远远地就会看到一座穹庐似的巨大青冢横卧在苍松翠柏间,一条由青石砌成的宽阔神道将引领您直达古陵深处。冢上翠柏青青,神道两侧石人石马矗立,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园内水杉挺立,翠柏环绕,显得分外的清幽与静穆,而杂植其间的名花异卉,更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次第开放:春有海棠吐蕊;夏有荷花送爽;秋有芙蓉摇曳;冬有腊梅吐香……尤其是金秋九月,芙蓉盛开,高下相照,更是灿若云霞,丽如锦绣!.穿过陵园,便来到休闲园林区-一一“宣华苑”。“宣华苑”内既有殿宇、长廊、亭台、水榭等精美的仿古建筑,又有假山、鱼池、小桥、荷塘等点缀其间。园内绿树成荫,花草遍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人们在这里或散步、或品茗、或垂钓、或谈心,玩得是既开心又惬意。“似锦园林曾是蜀王藏剑处,如云仕女犹歌韦相浣花词”,这就是今日永陵胜景的绝好写照。如果你喜好历史,爱好文物,您还可以前去参观“永陵文物暨前后蜀历史陈列”等展览,在那里,您既可以欣赏到巧夺天工的五代艺术珍品;又可以回溯千年时光,再次感受古代成都那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
背后的故事--
王建:牛贩子的小王国
纵观四川历史,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从公孙述在蜀中称帝,其后有刘备的蜀汉,李雄的成汉,以及五代时的前蜀和后蜀等几个割据*权。这些割据*权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国运不长,没有任何一个的统治时间超过半个世纪。而且,其中的蜀汉和前蜀后蜀,都是二世而终。蜀汉、前蜀和后蜀这三个割据王朝,同时还有另一个相同点,那就是父辈艰难创业,子辈则荒淫无道,父辈是开国之君,子辈则成亡国之君。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曾经面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愤怒呐喊。这种呐喊对若干出身贫寒而又渴望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讲,既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提醒。前蜀王国的开国之君王建,就是这样一个出身低微而最终在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的人。
王建不是四川人,他的老家在北方的许州(今河南舞阳)。王建年轻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间二流子,他维持生计的方法不是像父辈那样埋头于*土,而是靠给人杀牛,有时也顺便偷偷乡亲们的驴子,间或还冒着杀头的危险贩卖私盐(封建社会里,盐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贩卖私盐就像今天贩*一样,是国家法律严厉禁止的)。乡亲们都看不起这个不务正业的青年,因他姓王,又排行第八,于是给他取了一个不雅的外号:贼王八。当王建奔走于北方的乡间给人杀牛时,如果有人说他今后会有远大前程,不仅别人不会相信,恐怕他自己也不会相信。
但时势造英雄,更何况,王建身上除了流氓无产者的恶习外,也有他出众的一面,比如他长相英俊,身强力壮,虽然大字不识,却能审时度势。
王建年轻时,*巢起义如火如荼地席卷了中国大地。为了混口饭吃,也为了混一个光宗耀祖的前程,牛贩子王建加入了当地的地方武装。不久,秦宗权重金招募勇士时,他又投奔了秦宗权,很快就因作战勇敢,在士兵中间有一定威望而做了一个小头目。
*巢起义*进逼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四川,当时,王建属于秦宗权部将杨复光。杨复光将其统率的部队分为八个都,每都一千人,而王建就是其中一个都的首领,称作都头。应该说,王建比他的领导杨复光更有*治头脑,他深深地意识到,尽管唐僖宗已经逃到成都,唐朝的中央集权已经严重分解,但要想真正混出名堂,还是需要得到唐僖宗所代表的朝廷的赏识。这样,当杨复光等人忙着趁乱扩充地盘时,王建却带领另外四个都头,千里迢迢跑到四川护驾。
对落难的唐僖宗来讲,王建给他带来的不仅是区区几千*队,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治宣传。大喜过望的唐僖宗当即重赏了五个都头,把他们封为随*五都,由大宦官田令孜统率。王建以一个投机者的狡猾看到,流亡成都的唐朝中央*府中,田令孜权势最为显赫,他需要这个一向以阴险著名的宦官做自己的后台。于是,他拜田令孜为义父。
*巢起义平定后,唐僖宗的流亡*府重返首都长安,王建投奔唐僖宗和田令孜的投资有了初次回报:王建被任命为神策*的主要将领,负责宫廷的警卫。
光启元年,即公元年,唐僖宗在阔别长安四载之后,好不容易才重新回到被兵火折腾得面目全非的首都。龙椅还没坐热,就不得不又一次弃城而逃:由于与田令孜争夺对国家盐税的控制权,*阀王重荣联合了几个节度使的*队围攻长安,田令孜又一次带上唐僖宗及部分官员出逃。在从凤翔(今陕西凤翔)逃到兴元(今陕西汉中)的路上,王建被任命为清道使,负责保管皇权的象征――玉玺,同时也负责包括唐僖宗在内的皇室成员的安全。逃亡的路上,栈道被烧着了,浓烟滚滚,王建就走在唐僖宗的前面为他牵马。好不容易到了安全地带,休息的时候,唐僖宗又惊又怕,疲惫之极打起了瞌睡,醒来时发现自己睡在王建的腿上。一辈子经历了两次大规模逃亡的唐僖宗对王建的忠诚大为感动,流着热泪解下自己的御衣赐给王建。
我们搞不清楚王建的这些举动是出于对皇室的真正忠诚还是一种作秀,但结果都一样,他赢得了唐僖宗及天下人的好感。
王建随同唐僖宗逃到兴元后,田令孜怕唐僖宗追究这次战乱的责任,就主动提出到他的弟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幕中监*。田令孜走后,杨复恭取代了*容使的职务。杨复恭认为,王建是田令孜的*羽,自然容他不下,就将王建派到壁州作刺史。
壁州在今天的通江,在王建的时代,那里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杨复恭的本意,是想将王建困死在壁州那种偏远的化外之地,不让他有更大的作为。但天算不如人算,王建到了壁州后,收编了当地一个叫溪洞的部落,那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部落,组成了一支8千人的队伍。以这8千子弟为资本,王建攻占了附近的阆州(今阆中)和利川(今广元),很快便据有了川北的大部分土地,挖到了他事业的第一桶金。
当时的四川由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和东川节度使顾彦朗二人掌控,陈敬瑄对王建在川北的崛起很不放心,田令孜满不在乎地说:“王八不过是我的义子,一向都听我的,我只要写封信给他,他就会前来投奔。”王建接到田令孜的信后,大喜过望,他原本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进成都呢。这样,王建带了一支2千人组成的精锐队伍前往成都。还没抵达成都,陈敬瑄手下的一位谋士劝告他,认为王建是一个有虎狼之心的奸雄,一心想夺取他人的土地,等到他来了,必然不安心,对你一定不利。陈敬瑄害怕了,派人告诉王建,要他依旧呆在壁州,不必再来成都了。
王建对陈敬瑄的反悔十分恼怒,一举攻占了成都北面的门户汉州(今广汉),并邀约顾彦朗一同进攻成都,讨伐陈敬瑄。成都城高墙厚,粮草丰富,王建和顾彦朗的联*久攻不下。这时,顾彦朗也怕王建攻下成都后对自己不利,就告诉王建说:据我多年的经验来看,用兵的人如果不能用天子的名义,大家就不容易团结。我们不如向皇帝奏报陈敬瑄的罪行,让朝廷另派大臣来统帅,我们一同辅佐他,那样或许能有所收获。
朝廷得到王建和顾彦朗的奏报后,宣布免去陈敬瑄的职务,另派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韦昭度到川后,陈敬瑄却拒绝交出兵权,韦昭度除了干瞪眼,也无计可施。王建觉得这个从朝廷来的宰相在身边不仅帮不上忙,还多了个绊脚石,就劝韦昭度说,你还是回长安去辅佐皇上办大事吧,对付陈敬瑄这种小事情,交给我就行了。韦昭度犹豫不决,王建很生气,耍起了流氓手段:他派士兵把韦昭度手下的一个小官员绑到*营里,活活割下他身上的肉吃了。之后,王建跑到韦昭度那里去哭诉,说是他的士兵们太饿了,所以要吃人肉,他也管束不了。韦昭度乃文人出身,哪里见过这种血腥场面,吓得把西川节度使的印信全交给王建,自顾回长安去了。
有了节度使的印信,王建更加理直气壮。他暂且抛开成都,令*队在西川其他地区攻城掠地,成都周围的资州(今资阳)、简州(今简阳)、嘉州(今乐山)等地均先后平定。等到这些地区都控制在手中后,王建开始进攻已成孤城的成都。
王建攻城时,田令孜曾经站在成都城头向王建高喊:我与你相交甚厚,你为何相逼到这种地步呢?王建回答说:我与你确实有父子之情,我哪里会忘记呢?然而我受天子的旨意,讨伐不肯听从朝廷命令的人,又岂能不尽心尽力?情知事情已经无可挽回的陈敬瑄听从了田令孜的意见:开城投降。
投降并没能使陈敬瑄和田令孜得到善终。陈敬瑄被王建迁往雅州(今雅安),随后派人将其处死;至于以义父自居的田令孜,王建觉得他的存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在让他做过短期有名无实的监*之后,把他关在牢房里活活饿死。
王建并不满足于仅仅拥有四川这片土地,他决心把他的蛋糕做得更大。当时,北方的朱温和李茂贞长期对立,相互间为争夺对唐昭宗的控制而征战不休。王建的势力无法和朱温、李茂贞相比,他又一次以其流氓嘴脸大耍两面派手段:他对朱温大骂李茂贞,表示他忠诚地站在朱温一边;对李茂贞则表示,他在必要时也会出兵讨伐朱温。而事实上,王建趁着朱温和李茂贞混战时,夺得了今天的陕西和湖北的大片土地。
天复三年(年),也就是唐朝灭亡之前的第四个年头,唐昭宗下令封王建为蜀王,等于承认了王建在东川和西川的合法地位。
公元年,朱温废掉唐昭宗,自立为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这是五代中的第一个王朝。称帝后,朱温曾派使者前往成都,要求王建拥戴他。王建没有答应,反而做出义愤填膺的样子,下令传檄四方,宣布讨伐朱温,恢复唐朝。但这只不过是做样子给天下人看,朱温称帝仅5个月后,王建也迫不及待地在成都称帝,建国号蜀。从乡间的牛贩子到割据的皇帝,王建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到他如愿以偿地坐上皇帝龙椅时,他已经是一个60岁的白发老人了。
从王建发迹历程中的诸种表现不难看出,这个牛贩子皇帝身上集中了狡诈、多变和投机等等特性。但作为前蜀王国的开国之君,王建也体现了一个人君的风范,在他执*的10多年里,前蜀王国基本处于太平局面。十国之中,前蜀的地盘仅次于南唐和吴,位列第三。
王建虽然目不识丁,但对文化人相当礼遇。唐朝灭亡后,不少唐朝旧臣和中原的文化人纷纷入蜀,王建大多予以重用。王建手下的一个将*认为王建对文化人好得有点过分,王建批评他说:“你们这些人见过什么世面?以前我在神策*中,负责宫门的守卫,亲眼看到皇帝半夜还召见翰林学士,相处得比朋友还要亲密无间,根本不是对待将相时的态度可以相提并论的。我现在这样对待他们,哪里能说过分呢?”王建对待文人的友好态度,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原来的唐朝官员纷纷投奔到旗下。
在五代十国那种群雄争霸的战乱时代,*队的强大是一个*权能否存在的关键。王建重视发展骑兵,他利用与吐蕃相邻的机会,不断购进马匹。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其杀伤力的强大好比今天的装甲部队。由是,蜀*的战斗力一直很强。但除非迫不得已,王建很少对外用兵,而是与民休息,发展农桑。这样,当中原地区陷入连绵不断的战争硝烟时,只有远离兵火的四川,在一片安宁与祥和中走着自己的路。
张献忠的一桩公案:大悲寺屠戮士子事件
张献忠的一桩公案
--从成都大悲寺屠戮士子事件说起
明崇祯十六年(公元年)十一月,张献忠率大西*主力开进四川,第二年八月攻占成都,除少数地区外,四川省绝大部分都已处于大西*管辖之下。张献忠遂正式建立大西*权,他本人初称大西国王,随即又称帝,定年号大顺,以成都为西京,蜀王府邸为宫殿。仅仅隔了一年,即大顺二年(年),在张献忠一手策划下,成都发生了一桩举世罕见、骇人听闻的屠杀读书人的事件。
这年十一月,张献忠宣布举行“特科”考试,下令各府县生员一律前往成都赴考,违命者以*法论处。于是,各地士子络绎不绝从水路、陆路被送往成都,集中在大悲寺。待各地士子基本到齐后,张献忠突然找借口派重兵包围大悲寺,将全部应试士子统统杀死,死者人数达五千多人。这真是四川读书人亘古未有的一场浩劫。大悲寺一时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笔墨成丘冢,史称大悲寺屠戮士子事件。
原来,所谓“特科”考试压根儿是个精心策划的骗局。张献忠因大西*权的各地官员不断被四川地方势力捕杀,四川各地反抗大西*权的浪潮越来越猛烈,于是迁怒于四川百姓,尤其迁怒于四川的文化人,认为各地生员是士绅阶层的主体与精英,下决心大规模报复,设下这一计策聚而歼之,一网打尽。整个四川省仅雅安一地由于大西*权驻当地监*郝孟旋事先知悉内情,又心生异志,密谋反水,于是伪造张献忠的诏书曰:“雅系边地,承平时自专心文墨,今羌夷不时窃发,久已弃诗书而事干橹矣。宾兴之典,宜俟异日。”遂将已经启程在途中的雅州生员全部追回,使他们幸免于难。四川其他各地生员几乎被一网打尽。此事件对四川知识文化界是个致命重创,如此对读书人设下应试骗局加以集体血腥屠杀者,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如何看待大悲寺屠戮士子事件?历代史籍上都把此事作为张献忠在四川大屠杀的罪状之一,与此事并提的还有该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张献忠悍然下令将成都“城内居民一律杀绝”,*队把居民驱赶到成都南门集体就刑,杀人无数,接着传令各乡镇村民“均可移居成都城内为京都
居民”,后来又一把大火将成都焚毁,其状惨绝人寰。
解放后一些史家因张献忠是农民起义领袖,对此或讳莫如深,不置一词,或不顾史实,千方百计为张献忠辩护开脱,包括血染大悲寺事件和屠杀成都市民事件在内。辩护的理由主要是: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封建统治者出于阶级仇恨,蓄意夸大其杀人数字,污蔑张献忠“屠蜀”;张献忠在成都建立*权初期,并没有大开杀戒,相当重视延揽四川地方人才,开科取士,也正是为了延揽人才,曾经开科两次,应试者颇为踊跃;只是后来由于四川官绅地主大肆叛乱,形势日益严峻,南明弘光朝廷此时又成了四川官绅地主心目中的正统旗帜,严重威胁到大西*权的生死存亡,张献忠才不得不大开杀戒;当然张献忠本人由于历史局限性,“镇反”产生过激行为,杀人面过宽了些,导致大西*权逐渐丧失民心,这也是应当记取的历史教训。
看来,这种观点似乎辩证得很,一时充斥于各种历史书籍。那时,谁要论证一下张献忠凶残的历史真实面貌,揭露张献忠设“特科”考试骗局,血腥屠杀读书人的罪恶行径,是要冒站在污蔑农民起义的反动立场上的*治风险的。
封建统治者对张献忠“屠蜀”确实有夸大其词的一面,如《明史》卷三零九中说张献忠“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显然是蓄意夸大了,明代后期当时全国人口总数只有六千多万。但是张献忠在四川血腥屠杀民众和知识分子毕竟是史实,决不能因为他是农民起义领袖而回避,或者寻找种种借口以开脱、减轻、淡化其罪责。
以大悲寺屠戮士子事件来说,张献忠绝不是偶然心血来潮一时冲动之举。就前两次开科取士而言,早已隐含着血腥味。张献忠规定“未取童生不许躲闪,已中者不得宁家,未中者不得在乡居住”,“秀才在乡造言生事,并家眷尽驱入城中,十人一结,一家有事,连坐九家”。还规定谁家若有父兄胆敢阻挠子弟赴试,必将受到严惩。这种霸王硬上弓式的“开科取士”岂是尊重读书人?岂不吓破老百姓的胆?
粗通文墨的张献忠行伍多年,拥有强大的*事实力,满脑子称王称帝思想,他代表的实际上是一种游民思想和游民文化,对文化人始终抱着蔑视、仇恨、提防、控制和利用的态度,倘若文化人稍不顺从,便要其人头落地。他于大顺二年二月十三日立的一块“圣谕碑”,颇能表明他的真实思想,碑文只有两句话:“天有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神明明,自思自量。”这里的“天”,指的就是他自己,他认为自己代表上天,已将万物恩赐于四川的百姓,而四川的百姓有负于他的大恩大德,实在忘恩负义,他对四川民众百姓是极其失望而怨恨的。他深知,广大生员即读书人是老百姓的头脑,士绅阶层的骨干,是他最难驾驭的人群。一旦形势变得严峻,变得于他不利,他就要对四川百姓大开杀戒,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先除去读书人这一心腹之患。为达此目的,张献忠这个武夫没有任何顾忌,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设下“特科”考试骗局,不惜公然失信于普天下应试士子,一手制造了血洗大悲寺惨案。对这种灭绝人性、灭绝文化的极其野蛮的兽性,必须毫不留情地给予揭露和深刻批判,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
大悲寺屠戮士子事件,再次表明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及其领袖人物的时代局限性和自身严重的缺陷。具体到张献忠,此人暴戾成性,反复无常,目光短浅,缺乏起码的人道主义和*治见识,导致他后来一手制造了数起灭绝人性的大惨案。他当了短命的偏居一隅的四川土皇帝对四川百姓当然是个灾难,但相对来说又实在是件幸事,因为他的权力所限只能危害四川一地;倘若他真的成为中国一代帝王,建立了一个朝代,那么必然是一个祸害全国百姓的暴君,罪恶将大得多,而决不会有什么高瞻远瞩的*治作为,对中国历史进步不会有任何推动作用。他的刑罚极其残酷,包括拿活人剥皮之类。他的义子、心腹孙可望也像他一样多次使用剥皮酷刑对付不听从他的主张的臣民。因此鲁迅先生说:“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张献忠的私人生活更是荒淫无耻,称帝之后仅后妃就多达三百余人,并使用大批太监用于后宫服务,他的腐化程度与李自成后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也同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样,下令各地恭避御讳,不准人们使用“献”字与“忠”字,甚至连以往历代留传下来的石碑上的“献”和“忠”字都一律要铲掉,以至后人叹息“蜀无完碑”。
由于郭沫若先生《甲申三百年祭》的影响巨大,对李自成大顺*权因骄傲自满、腐化蜕变而招致失败的历史教训,人们谈论得很多,见诸报刊的有关文章也已不少,但对于与李自成齐名的另一位重要的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及大西*权则有所忽略,有关研究文章也较少。笔者希望重提张献忠屠戮读书人的这一桩公案,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尤其是下一代。
甲申年的杀人有“道”
甲申年的杀人有"道"
——张献忠屠蜀三百六十周年纪念
老一辈的四川人,上至士绅阶级下至贩夫走卒之流,对明末清初张献忠屠蜀的史事差不多都耳熟能详。我小时候听当过塾师的外婆讲这段史实,说起当时川人血流漂杵,尸骨蔽野的刀兵惨酷情形,虽是讲古,外婆脸上仍神情黯然,唏嘘连连。我听得心惊处,忍不住发问:张献忠何以这样滥杀川人?外婆说,张献忠是老天爷降下的魔王来扰世害民,又说起那句脍炙人口张献忠七杀碑的名言:天生万物养于人,人无一物回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后来上中学读历史,教科书上讲到张献忠,是和领导农民革命*打天下的李自成相提并论的。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这是农民革命起义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虽有其局限性,但革命造反精神的意义是伟大的。我那时当学生虽不敢怀疑书本与老师的正确,但心里却禁不住想起了七杀碑上那句刀剑铿锵、杀伐有声的名言。
4年,张献忠屠四川三百六十年后的今天,我翻开《蜀碧》、《蜀警录》、《蜀难叙略》等史书,读到有关记载,满篇血腥扑鼻而来。终于明白所谓农民革命*的"局限性"有多可怕,其残忍反人类的罪行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这支*队大规模杀人如砍瓜切菜,简直就是古代的"KB分子"。且死难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普通百姓,我们川人的祖先黎民,何以遭此蹂躏惨难!三百六十年来,几十万生灵的亡*且何以安?历史长河,滚滚逝波,而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皆痛史。正史野史,是耶非耶?有识之人自会分辨。
年,崇祯皇帝即位。他继承的大明*权是一个气数将尽、腐朽衰败的烂摊子。国土北方外有皇太极努尔哈赤率领的满族大*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内里天灾频频,盗匪蜂起,肆虐大半个中国。明朝最后一个朱皇帝面临的局面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势危如累卵。
是年,陕西、山西、河南大旱,连年荒欠使饥民相继为盗,跟从者十之有七。首乱起事的有王小六、姬三儿、王嘉胤、*虎、一丈青、小红狼、掠地虎、闯王、刘六等,名目甚多。张献忠和李自成初投王嘉胤,后与闯王高迎祥并为一股,寇掠于陕西、河南一带。年,闯王高迎祥与活动在川东北一带的摇天动、*龙合作。率部由巫山水道入夔府,第一次入川,破大昌、巫山、云阳、巴州。石柱县女土官秦良玉带兵阻击,打散主力。张献忠回窜陕西,集合残部,新募流民据十八寨,已自成气候。
张献忠、李自成同为延安人且同岁,虽都是拉杆子起队伍造反,但绝不同志。其间利害纠割、合纵连横自是题中之义,属革命队伍中的"内部矛盾"。只是有一次李自成进犯四川,在梓潼被洪承畴打败,几乎全*覆没,“孑身入楚,依献忠,献忠纵杀之。”(蜀龟鉴)李自成星夜逃出才保住性命。但他们二人的造反事业有一点倒是共同的,那便是血腥残酷的扰民害民远远大于"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的作用。
后人都说"张献忠剿四川",实际上李自成也几进出四川。张李二人祸蜀,轮番为患,只不过张献忠为害更烈罢了。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联合各路大小流寇由楚入蜀,陷夔府、剑州,又屠巴州及通江、开县等地。巡抚刘汉儒、总兵张尔奇带领官兵阻击,将其撵回陕西。张李流窜于陕南一带。年,李自成从车厢峡被困逃脱之后,纠结罗汝才、老回回、摇*等十三家会于荥阳,称"十三家支party"。专在巴山、湖北、安徽、江西一带为患。同年,张献忠率部一支屠戮安徽凤阳后,至四川泸州,围泸州城,裸妇女数千人置城下,有稍微不从或感到羞愧的都杀掉。
年(崇祯十年)李自成在汉中兵败于洪承畴,与混天星等从陕西凤翔入川。一支队伍由浅滩涉嘉陵江,陷昭化、越潼川、攻下金堂。另一支则攻下剑门、梓潼、绵州、绵竹、温江,焚毁新都,围成都二十日不下。此次出入四川三月,陷州县三十六所。所过之处,腥风血雨,伏尸千里,天地为昏。“有对父淫女而杀者,有缚夫淫妻而杀者,有预少孕妇男女剖验以为戏者,有掷孺子于油锅观其跳跃啼号为乐者,有刳生人腹实以米豆牵群马而饲之者。获逃者必人人加刃而后磔之。”
此时的张献忠正在湖广与四川交界一带肆虐。其间被明将左良玉、阁部杨嗣昌先后追剿,达数年之久。年,张献忠陷泸州,杀掠盘据数月再奔安徽界。
年(甲申年)六月,张献忠率部攻浮图关。因阁部督师杨嗣昌恢宏自用,轻敌失策,居然在*旅途中同文士饮酒赋诗,进退无矩。加上巡抚邵捷春用人软弱不当,使*事要隘失守。张献忠陷重庆,将瑞王、巡抚陈士奇等官员杀尽,再一路攻城掠地,从川东杀向川西,于农历八月初九破成都,纵兵屠城三天。十月十六日,张献忠称帝,改号大顺元年。
从崇祯元年,张献忠同李自成延安起事到他攻陷四川建立大西国*权,再到顺治三年(年)兵败他亡于西充,以及后来其残部在川东、贵州一带继续盘垣,寇掠祸害。他们的*队到底杀了多少人?历史上恐永无法准确统计,明史上称有六十多万。只知道他们的铁蹄横扫四川前后四五十年,祸遍巴蜀。"举兵不当,被患无穷"(董仲舒《春秋繁露》)使物力丰饶天府之国,变为百里人烟俱灭,莽林丛生、狼奔豕突之地。
战乱使百姓弃田舍逃亡,在战祸最烈的十来年间,稼穑不生颗粒无收,造成人相食。因此川人死于饥馑、瘟疫又倍于刀兵。这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造成历史的大倒退。据有关专家考证,平定乱局后,直至顺治十八年(年),清代第一次户籍清理,四川省仅有八万人左右。而明末崇祯以前,蜀中人口是三百万以上。以后一百来年中,康乾时湖广移民填四川正缘此而来。
关于张献忠屠戮川人的具体行径,史书所载已是挂一漏万,即便如此,翻书读来,仍使人有惊心动魄、肝胆摧裂之痛。让我只捡几处其怪异杀人行为说说,看看这位"农民革命领袖"杀人心理与方式,或可以此而一窥全豹,让我们更了解其人其队伍的性质--
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人,除了手起刀落大砍大劈一般杀法外,还自创了好几种杀人法,加之于不同对象身上。
历来兵燹匪乱,百姓老幼妇孺,最是遭祸酷烈。张献忠的*队每陷一方,对妇女除掳去少数年轻女子充当营妓外,其余的怕累及*心,全部杀掉。后期兵败溃退,粮草匮乏时,更是杀妇女腌渍后充*粮。如遇上有孕者,刨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此命名为:雪鳅。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此命名:贯戏。
最令人发指的是对付稍有反抗或语言不满的人,捉来将人两背膊皮从背沟分剥,揭至两肩,反披于肩头上,赶到郊外,严禁民间藏留给予饭食,多有栖身古墓,月余而气绝。如行刑者使人犯当时气绝,未能遭此活罪,行刑者亦被剥皮。此命名为:小剥皮。
张献忠出身草莽,粗鄙无文,出于一种猜忌、仇视文化人的本能,他必然大杀读书人。据《蜀碧》记载,他的大西*权在四川各州邑安置官员,用*令催逼周围士子乡绅到城镇,由东门入,西门出,尽杀灭。攻陷成都仅二月,杀进士、举人、贡生一万七千人于东门外。又召集生员,拿出一面一百平方尺的大旗,令其在上写一"帅"字满幅,且一笔书成,能者免死。有夹江生员王志道缚草为笔,浸大缸墨汁三日,直书而成。张献忠仔细看后曰:"尔有才如此,他日图我必尔也!"即刻杀死祭旗。
张献忠于攻陷成都,建大西国*权,两月后开科取士。严逼各州县士子前来考试,不来者杀头,并连坐左右邻居十家。他在成都贡院前设长绳离地四尺(约1.3米),让考试的人依次过绳,凡身高于绳者,全部赶到西门外青羊宫杀之。前后万余人,死者留下笔砚堆如山,张献忠前往观看,抚掌大笑开怀。
还使人匪夷所思的是张献忠的自毁自杀行为。据《蜀破镜》记载,某日晚,他的一幼子经过堂前,张呼唤子未应,即下令杀之。第二天晨起后悔,召集妻妾责问她们昨晚为何不救,又下令将诸妻妾以及杀幼子的刀斧手悉数杀死。
待到后来,他越是*事失败越是心情焦虑而大杀自家兵士。据《蜀难叙略》上说,清*进剿追击,张献忠兵败弃成都逃到西充时,已无百姓可杀,乃自杀其卒。每日一二万人。初杀蜀兵,蜀兵尽,次杀楚兵,楚兵尽,后杀同起事之秦兵。一百三十多万人马,两个多月,斩杀过半,以此减负逃窜。张献忠责其下属杀人不力,骂曰:老子只须劲旅三千,便可横行天下,要这么多人做甚!
张献忠一再称梦中得天启,上帝赐天书命他杀罪人。《蜀难叙略》记载,"逆尝向天诅云:人民甚多且狡,若吾力所不及,愿天大降灾殃,灭其种类。又每于随身夹袋中取书册方二三寸许,屏人检阅,然逆初不识字,不知何故。"因此他杀人是负有神圣使命感的,有点像当今以真主名义杀人的KB分子,且还要装神弄*,谎言欺人。
张献忠还列木为台,命男女共登台上,然后在四面纵火焚烧,一时间惨叫声震地,张献忠与属下看着狂笑不已。他为了喂养战马,在杀人剖腹后挖去脏腑,然后用人血浸过的米豆喂马,使马长得十分肥壮。假如在攻城的时候遇到激烈的抵抗,张献忠就让所掳掠的妇女赤身裸体向城上辱骂。在战后凡是有姿色的妇女都被轮奸得奄奄一息,然后割下首级,将尸首倒埋进土中,女人的下体朝上。据他们认为可以压制炮火。
除了在一种情况下妇女可以免死,那就是张献忠的士兵一进入百姓家,家里的妇女装出十分情愿的样子主动与士兵相淫。因此张献忠的士兵经过的地方,妇女不得不首先迎出来自己脱了衣服供他们侮弄,这样才有机会救一家人的性命。张献忠对付妇女还有特别的办法,他设计了一种叫做"骑木驴"的酷刑用来对付不合作的女子:首先将该女子吊起来,使其阴部对准一根高竖的木竿,然后割断绳子使这女子坠落下来,让木竿从女子的阴部穿进来,再从口鼻中穿出去。被折磨的女子直到三四天后才死去。民女惊骇之极,只好纷纷主动献身,比娼女还像娼女。
张献忠每攻陷一城,所掳掠的妇女必须由他先挑选出几个姿色美艳的轮流伴宿。这些美女的上半身穿着艳装,下半身赤裸什么也不穿。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张献忠淫兴勃发,立刻命这些美女横倒在地进行奸污。等到他玩腻了的时候便将她们洗剥干净杀死,蒸着或煮着吃。有时他等不及这些美女煮熟了,就带着血大嚼起来。
崇祯十六年春天,张献忠连陷广济、蕲州、蕲水等地。他进入*州的时候百姓都逃走了,于是他驱赶妇女铲城,之后将城里的妇女全部杀死填在沟堑。张献忠的*队由鹦鹉洲至道士洑,浮尸遮蔽了江面,水面上人的脂油漂了几寸累,水里的鱼鳖都不能再吃。张献忠改武昌城为天授府,在那里开科取士。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接着清*入关,张献忠攻占了成都后称大西王,建立大西*权。张献忠到了蜀地后大开杀戒,男子无论老幼一律杀死,或者剥皮后剁碎制成醢酱。妇女们被兵士集体轮奸后用刀杀死。
张献忠患了疟疾,他就对天许愿说如果病好了就以“朝天蜡烛两盘”贡奉给上天,直到他病好以后周围的人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张献忠即令兵士,专砍女子的纤足,每个兵士必须至少进献十双小脚。那些如狼似虎的士兵专门搜寻女子的纤足,只要遇见女子就地先将脚砍下来。不到半天*营中的小脚已经堆积如山。张献忠命人将收集的的三寸小脚叠成一座山的形状,称为莲峰。他回头一看自己妾的脚也很小,就顺便砍下来堆在莲峰顶上,随即再将这些小脚架火烧毁,名为点朝天烛。至于男子则被砍脑袋或割下阳具,也堆在一起在太阳下暴晒。
张献忠性格狡谲嗜杀,一天不杀人就悒悒不乐。他在蜀地开科取士,得到一个姓张的状元。张状元的外表学问都很优秀,容貌长得像美女一样娇艳。张献忠对他非常宠爱,吃饭睡觉形影不离。但是有一天张献忠忽然对左右随从说:“我很爱这个状元,一刻舍不得他离开,还不如杀死了他,免得整天牵肠挂肚。”于是将张状元砍成了好几块用布囊装了挂在床边。接着他又悬榜诡称开科取士,召诱士子前来应考,他令人在地上挖掘一个深三四丈的大坑,待这些寒窗十年的读书人来到青羊宫后,就被张献忠推进土坑活埋。
张献忠在中园坑杀成都百姓。明朝投降的各卫籍*九十八万全部被杀死。他派遣手下四个将*分道屠戮蜀中的各府各县,名为"草杀"。张献忠又创造了生剥皮法,就是在人皮还没有被完全剥下而人已经死去的,刽子手抵死。属下的将卒以杀人数目的多少叙功。若属下表现出不忍心的神情,张献忠就将他们处死。都督张君用、王明等数十人都因为杀人少而被剥皮。
当时川中百姓被屠杀一空,据《明会要》卷五十记载:明万历六年四川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到清康熙二十四年就陡减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一些四川县志上的户口记载也可以说明,如民国《温江县志》卷一记载:温江县在张献忠死去十三年后仅存三十二户。经过这一次劫难,可以说如今没有几个四川人是土生土长的。当时的民谚说:“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流流贼,贼流流,上界差他斩人头。若有一人斩不尽,行瘟使者在后头。”平民被杀完了,张献忠就派心腹去士兵中间窃听,士兵偶有怨言就会全家被杀。
张献忠为什么要将四川人杀之一空?有个荒诞不羁的说法是因为当时的四川人过于奢靡淫逸,因而上天降怒,让张献忠杀尽四川平民。当时蜀中妇女的裙子,都是在白罗上用红丝碧线绣成风流的香艳诗句,然后飘若惊*地在市井间盈盈经过,路上行人都注视着绣裙上的文字。另外蜀中女子流行穿一种高底、厚约三四寸的绣鞋,鞋跟是用檀木雕琢而成,里面藏着香檀雕的雏花,并放进香末,高底鞋跟下开个小孔,每走一步足底下就会漏出一朵雏花状的香末。因为张献忠的肆虐,后来的四川女子或许美艳的还有,但再也没有以前的那种诗意盎然的风流韵致了。
川中自从遭张献忠的杀戮,城内都杂树成拱,野狗吃起人肉像虎豹那样的猛兽,在路上咬死人,不吃干净就走了。百姓逃到深山中,穿着草编的衣服,遍体都生了毛。
顺治三年,在四川作为一个基地已被消耗殆尽后,张献忠开始向陕西进发,企图与清争夺西安。他焚烧了成都的宫殿庐舍,率众出川北进,又想尽杀川兵。属下的将*刘进忠统率着川兵,听到这个消息逃跑了。在盐亭界凤凰坡,张献忠被清兵捕获斩首。当清*到成都府时,整个成都只剩下不到二十户人。
清代彭遵泗所写的四卷《蜀碧》记述了张献忠在四川时的所作所为,书前作者自序说全书是他根据幼年所听到的张献忠遗事及杂采他人的记载而成。当时的西洋传教士也有具体情景的记载。
张献忠的残忍或许让人难以接受,其实这是游民的最真实一面。王学泰先生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指出游民不同于农民,历代王朝末世乱局中的许多起义者都是游民而绝非农民。而且张献忠与腐朽的明朝为敌,缺少切实的目的。他占领一个地方然后再放弃,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不停地杀戮,才使他的毫无目标的行为具有存在下去的活力。(摘自《历史长河》)
石牛对石鼓 金银万万五
石牛对石鼓 金银万万五
成都有首歌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
一首民间歌谣暗藏了一个悬疑的宝藏秘密,一张藏宝图引发了一场浩大的挖银工程,成都,这个美丽而富饶的移民城市,历史埋藏了多少金银财宝?在府南河底、望江楼畔......府南河风云荡起,锦江水云起波动。
曾经有这样一首歌谣,影响了几代人,流传甚广。从歌谣本身猜测。这应当是一段藏宝指引暗语。歌谣里提到的石牛和石鼓是否就是这段指引暗语的关键呢?通过它们能否破解“金银万万五”的下落呢?首先让我们先从歌谣里提到的成都说起。
据《成都市市志》记载,年,成都陕西街陕西会馆住着一个叫杨*的老先生,他有一张秘藏多年的”藏宝图”,这是他家佣人几代相传的宝物。杨*在晚年之际把藏宝图纸交给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傻儿师长范绍增,由他来主持掘宝行动。按照“藏宝图”的指引,得出藏宝地点应在望江楼往下河流对岸的石佛寺下面的三角地带靠江心位置,于是令民工一边抽水,一边大面积开挖。在锦江两边的河岸上,每天来看热闹的成都市民达到数万。大家都在津津有味的摆谈着这段令人激动的藏宝悬案。民工们在江心挖出了一头石牛,石牛身边还有许多人体骨架,又在相同的位置挖出一只石鼓。如今,在四川大学与望江楼之间的锦江河畔。石牛赫然卧在江岸上,石鼓曾被挖出,可由于历史变迁,又沉没江中,与石牛相对。应了歌谣的第一句“石牛对石鼓”。按歌谣所唱,有了石牛和石鼓,是否就会有“金银万万五”呢?
可最后从河里挖出的不是金银,而是整整3筐锈迹斑斑的铜钱,歌谣里提到的“金银万万五”仍杳无踪影。一场轰轰烈烈的锦江淘银工程就此结束。那么歌谣里的大量金银会去哪里了呢?我们只有从锦江的面积与流向开始这场沉银谜踪的搜寻。
锦江,又称府南河。前身是成都地区古老的自然河道。是岷江流经成都市区的主要河流,由府河与南河组成。李冰治水时,将其疏浚治理,是都江堰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锦江中真的会有大量金银吗?这个歌谣的传说又来源于那里呢?这与明末一个风云的历史人物有关。
“大西王”——张献忠,明陕西延安人,公元年,为推翻明朝的统治,在陜西米脂起义,公元年,为推翻明朝的统治,在陜西米脂起义,大败明*,攻破襄阳,缴获大量金银.公元年占据武昌,称大西王。公元年,张献忠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国,称成都为西京。但在这年冬天,面对清*府的围剿,绝望之下的张献忠在四川进行了空前的烧杀破坏;不仅杀各地的卫*98万,还派遣四个将*分屠各县,最后将亿万宝物掷入锦江,随江放流。顺治三年,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县的凤凰山被清兵追堵,中箭身亡。张献忠转战湖广,于成都称帝,是想借天府之国这块宝地,建立自己的*权。他每占领一个地方便搜刮所有官府和官僚的财产,将万千金银财宝纳入自己帐下。入川称帝后,根据明史记载,曾经“用法移锦江,固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这有力的证实了确有大量金银沉在锦江。
按明史的说法,张献忠在多年前撤离成都时,大量的金银财宝无法带走,只能埋在成都的水路码头,打算日后重返成都时再把它带走。既然宝藏是张献忠留下的,为什么在锦江河道中发掘出只是一些铜钱呢?我们能否大胆推测,在锦江的成都流域没有发现的大量的金银,有没有可能在锦江别的流域呢?或者张献忠根本没有在锦江埋银,而只是制造了一种假相呢?
史料有载云:“献(张献忠)自江口(在彭山)败还,势不振……决走川北,将所余蜀府金银铸饼及瑶宝等物,用法移锦江,锢其流,穿穴数仞实之,因尽杀凿盖工,下土石掩盖……”
《蜀碧》载:“(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在这段记载中,我们惊奇的发现,这里提到的金宝数千艘,是否就是这场沉银谜踪的突破口呢?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张献忠不会将全部金银埋于江底,他应该携有大量金银作为战争物资。按照《蜀碧》中提到的顺流东下,我们沿锦江的下游继续探索沉银的去向。
锦江的干流起于成都市金牛区洞子口,止于彭山县江口镇。全长97.3公里。而江口镇作为锦江的下游,有没有可能与这批沉银有联系呢?令人惊奇的线索出现了。在彭山江口,我们发现了在这里竟也流传着与宝藏相关的歌谣,出现了这场沉银谜踪的第二种版本,当地人这么唱道:“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不同的是,石牛和石鼓换成了石龙和石虎,而歌谣的格式则一模一样。在彭山江口为什么也有一首类似锦江石碑上的歌谣?这难道只是单纯的巧合吗?
据彭山县志载,:”顺治三年,明参将杨展与张献忠部决战于江口镇,张部战船被焚,沉没过半,伤亡惨重.”在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因为旱路已被清*封阻,他只好改道由水路出川。张献忠的船队从成都启程,沿锦江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杨展部队的伏击,几乎全*覆灭,许多载满金银的木船就沉没在彭山县江口境内的水域中。难道这万千沉银就在彭山县江口镇?
江口镇,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的彭山县,古名彭亡聚。古镇江口,依山傍水,五里长街逶迤江岸,这里有我国最早的茶叶市场武阳茶肆,汉时,江口一代茶林密布,制茶工艺已有相当水平,茶色清*而碧绿,味清香而醇久.这里还有举世闻名的东汉崖墓,崖墓雕刻取材多样,内容丰富,造型古朴生动.因地处府河,南河的汇合处而得名,形成历史达0余年。古镇江口迄今为止还保留着大量的明清建筑,风格典雅、庄重,有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屋瓦顶梁上的木刻也记载着过去的沧桑,门窗上栩栩如生的雕花演绎着明清的浮华,更因为这里三江汇流,居水陆要冲,地势险要,自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遥想当年江口一战,风猛火烈,杀声震天,,无数的金银财宝随历史沉入岁月的长河.
在江口镇的石龙沟中,石龙,石虎遥遥相对。石龙沟位于江口镇石盘山。据清嘉庆《彭山县志》记载:“石龙彭山县治东十五里。其形肖龙,首爪蜿蜓,鳞甲峥嵘,长三、四丈许。若经神工*斧者然,与石虎相对”。要到达石龙、石虎栖身之处,必须坐船沿水路来到此山深处。山上有石碑,刻有“石龙对石虎”的一段歌谣,在曲折的山路尽头,一条石龙赫然立在岩壁上。石虎由于历史的冲刷,部分头像已被毁坏,但虎身仍清晰可见。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又会在哪里呢?江口镇是否有人打捞起沉银呢?
近50年中,彭山县江口镇的渔民在撤网捕鱼时,曾经捞起过银制的元宝,上面有当时成都府库的烙文。这就表明了多年前的那次水战中,张献忠的船只的确在此沉没不少。有一次,当地农民甚至发现一块木头制作的像养猪的槽子似的东西,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猪槽。但是剖开以后,却发现里面藏有银锭。按照《蜀难纪实》的说法,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银两多得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就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里面放入银锭,让它漂流而下。本来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把它们打捞上岸,可在江口镇就遇到阻击,大量金银也沉没与此。
彭山县江口镇境内水域到底有多少当年张献忠的沉银?据《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因为当时张献忠船队遇到阻击时,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银两都沉没于此。根据这一记载,彭山县境也先后出现过与成都“锦江淘银”类似的掘宝事件,但发现的金银只是零零星星,非常之少。那么这一大宗金银会流落到哪里了呢?据,彭山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原来在张献忠的船队沉没后不久,清朝*府就组织过大规模打捞行动,部分沉银被打捞起来充实了国库。沉银的去向变的清晰起来。
可这场沉银谜踪却并未就此结束。在5年4月20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彭山县江口镇岷江大桥附近的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设工地上,一辆挖掘机从河床3米深处掘起一铲砂土,伴随这铲砂土落地的,还有一截黑不溜秋像朽木一样的东西。这朽木从挖掘机斗子里滚落到地面后,眨眼间,一枚枚银锭乌黑中泛着亮光,其边缘虽有些残损,但银锭身上铸造时打上的“崇祯16年8月,纹银50两”字样清晰可见。出土银锭藏匿于木筒内。木筒长厘米,外径18厘米,为两个半圆形木桩,将内挖空把银锭放入其中,然后合在一起,两头用铁丝箍紧。
5年8月,出土银锭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明代银锭,属国家珍贵文物。其中6件有铭文为二级文物,1件无铭文为三级文物,银锭分别重余克,呈船形。正面刻有铭文。如“沅陵县征完解司载充兵饷银五十两崇祯十年八月银匠姜国太”,又如“京山县十五年饷银肆十两”“巴陵县榆口饷银五十两”,从出土的银锭中,从其铭文可以看出来自湖南、湖北地区,为崇祯时期的税银,与张献忠转战路线及所占地点十分吻合。
多年来,张献忠在彭山县江口镇沉银之说一直是世人难解的一道谜团。此次挖掘出土的银锭,无论从银锭本身还是其外包装,都与史料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张献忠多年前在此沉银之说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这条消息有力的证实了记载的准确无误。可是,歌谣里提到的大笔财富却还是没有完全浮出水面。这笔财富究竟有多少,难道另外的地方还会有吗?
在成都龙泉驿区的百工堰,竟也流传着关于张献忠沉银的传说,百工堰,位于成都以东龙泉山脉,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令人惊奇的是,这里居然出现了歌谣的第三个版本.当地百姓也有一首歌谣来猜测这两座山的秘密,歌谣唱道:“石公对石母,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成都买到简州府。”
成都东面龙泉山百工堰一带有两座山,一座叫石公山,一座叫石母山,两山遥遥相对。传说两山下暗藏玄机,可是至今没人发掘出来。张献忠沉银的秘密似乎又被延伸开来。张献忠到底留下了多少金银在成都呢?也许,沉银真的象谜一样在每个人的心中,在历史的漩涡里。
一首歌谣,五个版本,谁真谁假?沉银究竟去向何处?时光飞逝,岁月流转,如今的成都宁静而美丽,生机盎然。历史埋藏了万千财宝和无数真相,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就让那万千财宝埋于天府之国的脚下,去丰富天府之国的历史吧。
挖锦江金银财宝的故事
年8月9日,张献忠攻占成都,以成都为西京。年7月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传说张献忠将劫掠来的金银埋藏在成都的某处,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成都有童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据说即指此事。但传说终难尽信,除了成都之外,全国其他地方亦有石牛石鼓的歌谣,形式颇为相似,但与宝藏无关。张献忠究竟是否曾经藏宝,至今仍为疑案。
一九三七年隆冬,住在陕西街的杨*的心情,象成都的天色一样的阴暗。这个曾在二十年代*阀赖心辉当四川省长时担任过秘书长的清代末季贡生,二三十年来,内心深处一直隐藏着一桩心事,不敢向任何人透露。他怕说出了这个秘密,别人发财,自己吃亏,甚至招致祸患。
这天,他请马昆山来家小酌,酒至半酣,吞吞吐吐地开腔了:“昆山兄,我有一件心事要向你说,如今抗战*兴,日寇长驱直入,国家兴亡,殊难予料,如果再不动手,将来就没有机会了。”“白老,啥事这样严重?”马昆山惊讶地问。“你说,究竟是献给公家去办,还是申请批准自己办?”杨*叨叨不绝地说。“越说越糊涂了,究竟是啥事嘛!”马昆山问。“说来话长,我先给你看件东西。”杨*从内室取出一个檀木匣子,反问马昆山:“昆山兄,你还记不记得‘石牛对石鼓’那首歌谣?”“记得,记得!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这埋金银之地的秘密,就装在这个匣子里。”“白老,你不是开玩笑吧?”“你听我从根根给你说起嘛!”杨*慢条斯理告诉马昆山一件三十年前的往事:有个流寓在彭县──杨*的故乡──的一个旧官场人物,在生活上曾受过杨*接济,当他要离开彭县回原籍去的一天晚上,脸上挂着眼泪,双手捧着一个檀木匣子,对杨*说:“老友,快分别了!多年来,承你关照铭感五中,无以为报。现在把我这件珍藏多年的东西奉献给你,希望善为运用,一定会有收获”。说完以后,郑重其事地把匣子打开,取出一块用*绫紧包的东西,又解了两层,最后拿出一张破旧的*纸,上面写满了字,还画有图样,说这是若干年前,有个佣人献给他父亲的。这佣人的高曾祖父,是个世传石匠。张献忠离成都时,由水路起程,船少人多,大量金银财宝无法携带,在莹华寺(望江楼对岸)上船时,下令把金银集中起来,在石佛寺侧面挖一个大坑埋藏起来。为了防止泄漏秘密,把经手埋金银的人全部杀掉。有个石匠漏逃出来,把埋藏金银的地点和情况写在纸上,交给他的孙子携带离乡逃跑了。后来几经辗转,落到他父亲手中。他认为关系重大,便装在檀木匣子内珍藏起来。他虽知道是无价之宝,自己无法挖掘,又不敢献给官府,只好赠给杨*了。
马昆山原是赖心辉部下的一名团长,赖心辉在*阀混战中失败以后,他脱下*装,以什么袍哥的身份,在商业场与人合伙经营二仙茶座。“七·七”卢沟桥事变前不久,他到下川东去投奔范绍增,在范绍增新组建的八十八*里,当了一名师长。不久,八十八*出川,被蒋介石收编。他和他的*座范绍增,都成了编余人员,被解职回到成都。杨*讲的故事,使他越听越兴奋,好象堆积如山的金银,已在眼前闪闪发光。他埋怨杨*说:“你呀,好糊涂呀!你得到这个檀木匣子,为啥一点风声都不露,赖心辉当令时的时候,你就该拿出来挖嘛!”“刚打算向赖心辉说,他就跨台了!”杨*不无后悔地说。马昆山急不可待地从匣子里取出那张*纸,轻轻理开,看了又看,猛地一拳砸在桌子上:“个老子,干!”“咋干?”“请范绍增牵头,自己干!”“*府那边……”马昆山胸有成竹,斩钉截铁地说:“如今抗战*兴,*府号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趁此机会,报请*府批准,就说挖出金银,大部分献给国家,作抗日*费,到时候名利双收的,还不是咱们?”一席话说得杨*愁眉舒展,马昆山赓即去找范绍增。范绍增人称“范哈儿”,其实他一点也不“哈”,对这飞来的横财,兴趣更浓,他立即拿出两万块袁大头(银元)作为开办费。经过紧张的奔走商磋,邀股筹措,拼凑机构,很快,一块冠冕堂皇的招牌──锦江淘江公司,在学道街挂出来了。消息传开,整个成都市轰动了!公司的大股东,除范绍增、马昆山外,还有熊玉璋、蔡玉斌、吴毅候、刘升平、罗祖南等人,推选辛蜀峰当总经理,杨永思担任设计工程师。他们从《成都县志》和其他书籍上,旁引博证地找出许多足以证明张献忠埋藏金银的诸多史料,在报刊上广为宣传,招股集资。他们一面根据原始资料所提供的线索,勘测埋金银的地点;一面招收工人,购置公物工具,向外地电购抽水机、探测器等机器设备,筹备工作全面展开了。股东们个个信心百信,认为这是坛子里捉乌龟──手到擒拿了。杨永思和辛蜀峰更是忙得连吃饭睡觉的时候都要打折扣了。他们率勘探人员,根据那张破旧纸上所提供的材料,精心辟划,终于求出埋金的地点是锦江下游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点左侧江中。并决定在年冬季,趁河水较小,加速开挖,争取挖到明年夏季涨大水之前把宝贝拿到手。
正式开工那天,四川省主席王治易领着副官长和应请的各界知名人士,参加了开工大典。八、九十人的劳动大*,兴高采烈地把流水敝向左边,亮出开工点,倾刻间,挖土声、抽水声、喊号子声,响成一片。从此,每天到锦江两岸看稀奇的人川流不息,*府除了出告示严令保护外,还派出特务团驻扎在白塔寺的*度、陈西华营,负责维持工地治安。
几天后,传出令人兴奋的消息:挖出大石牛了!股东们个个信心百倍,天天请公司的职工们打牙祭,香烟一包一包地散给大家。加油打气的工夫果然没有白费,又过了几天,竟然把大石鼓也挖了出来。这还了得,“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一点也不成问题了,成都府三州十六县,不久的将来,都要滚进股东们的私人腰包了。你看他们,一个个信心百倍,雄心勃勃,私下里作出了买田、置地、修公馆、建别墅的行动计划。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地传遍了九里三分的成都大街小巷。人们成群结队,涌出东城门,直奔九眼桥,顺着锦江河道,赶到施工现场。荷!看那胖都都的石鼓,通身沾满了稀泥,还鼓起大肚子,向着观光的人群嘻笑。那昂首挺立在坑边的大石牛,比公司的股东们还要傲慢,也斜着双眼,似乎在问:“你们当初为啥不入股呢?现在后悔了吗?”
淘江挖银的工程进展得更加神速了!抽水机日夜不停地转动,拖泥带水的卵石,一筐筐的挖起,一担担地挑出,坑子越挖越深了。公司的股东、经理、工程师天天都要跑到工地上观察情况。一天上午,安置在坑边上的金属探测仪突然响动了!他们也顾不得脚下是泥是水,跑到探测仪旁恭耳细细听,听得心花怒放。响动了,真真切切的响动了!这比先前挖出石牛、石鼓更加令人欢掀鼓舞。顷刻之间,公司上上下下,立即紧急动员起来:挑金银的箩筐、扁担,大批大批地购置进来了。向重庆订购起重机的电报拍发出去了。这天下午,淘江公司里股东们的每一根神经都处于极端昂奋状态。
第二天,坑里果真挖出金属来了!但它不是什么金子银子,而是已经锈合成块的小铜钱。把这四箩小铜钱取走之后,探测器再也发不出任何声响信号了!
解读“千船沉银”之谜
江底沉宝:一专家言之凿凿
年4月22日,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纲宣称,经过他多年的考察论证,神秘的川西埋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整整一千船金银财宝,至今仍沉睡江底!
据王纲描述,多年前,“好掠好焚”的张献忠入川时,几乎打劫了四川所有的官府和土财主,川中金银财宝悉数纳入自己手里。清初顺治三年(),在清*围攻下,他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携带千船金银,顺水南下。船队刚刚驶入成都70公里外的彭山县江口镇“老虎滩”一带,突然前面杀声震天,原来是川西官僚杨展的地主武装在将*山设下埋伏。一条条熊熊燃烧的火船顺风飞驰而来,义*船队迅速着火。张献忠在贴身亲兵的护卫下,逃回成都,绝大部分金银珠宝随船队沉落在江中……
王纲提出的证据有五:一、大量史书记载确有其事;二、所沉金银财宝来历清楚;三、清*府组织过打捞;四、清初以来,杨展和民间多有金银捞获;五、初步探测,多处水下反应异常。
众人注目:沉银能否重视?
张献忠“千船沉银藏宝图”在蓉城披露后,立即引起市民广泛
改道说——“老虎滩”附近约2公里的沉银区域处于枯水期时水深仅1—2米,河床宽约50米,若让河水改道而走,则此处河床全裸,排干积水,露天挖掘,可迅速取得成果。
截流说——府河水流量近年来已大逊于往常,水量既然偏枯则干脆截断上游,裸露下游发掘即可,这样投资小,见效大。
一些投资商也感兴趣。香港某大公司表示有意投资万元打捞“沉银”。西安、北京等地的七八家大公司也有投资打捞的意愿。
成都反应灵敏的几家旅行社干脆直奔彭山县江口镇“抢滩”,计划开辟旅游线路,有的还大胆设想要搞一个探宝旅游基地。
(源自祥哥博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