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最早始于秦灯火十万家五个入江口镇江
TUhjnbcbe - 2021/7/16 14:13:00

万里长江横陈,波涛汹涌;千年运河蜿蜒,静静流淌。

这里,有过富庶;这里,有过繁华;这里,有过辉煌……这里,就是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

最早始于秦

目前,镇江段大运河全长近60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主航道42.6公里,宽阔繁忙;古运河16.69公里,穿城而过,主要承担防洪排涝功能,是市区的主要景观性水道;丹徒闸外引河0.8公里,与城区古运河相连,向北汇入长江。

小京口——古运河与长江交汇处

镇江段大运河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它由不同历史时期的河段组成。一般认为境内最早的运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年开凿的丹徒水道,又称徒阳运河,南起云阳(今丹阳),北由丹徒入江。南朝刘桢《京口记》记载:“秦王东观,亲见形势,云此有天子气,使赭衣徒凿湖中长冈,使断,因改名丹徒,令水北注江也。”传说是为了斩断王气。《南徐州记》云:“秦始皇凿处在故县西北六里,丹徒京岘山东南。”所以,秦始皇在镇江不仅开凿了水道,还开凿了新的入江口,西移后的入江口缩短了与扬州邗沟的距离。不过近年有专家认为此记载传说色彩过于浓重,赭衣囚徒一说也不可信。很有可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人工水道沟通吴越先民利用的天然河道,只是尚未发现明确的文字记载,有待进一步研究。秦始皇开凿的丹徒水道,规模大、难度大,名气也大,从那个时间算起,镇江段大运河已承载了多年的历史。

始皇西移后的入江口,不能满足孙权的需要。公元年,为了称霸江东,孙权将*治、*事中心从苏州迁到了镇江北固山一带,筑铁瓮城,时称京口。续开了秦始皇开凿的河道,先向西再向北,从北固山东侧入江,入江口称甘露口。

六朝时期的甘露口是镇江大运河第二次西移后的入江口,京口河穿城而过,便利的交通使镇江从一座*事城堡变为重要的商业都会。

隋炀帝大业六年(年),*府征发民工开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朝大运河全线贯通。此后历唐、宋、元,大运河镇江城区段河道穿城而过,线路基本稳定,又被称为漕河、漕渠。与六朝京口河的线路有所不同,改道后的河道在现在的京口闸遗址处与长江交汇,入江口门史称大京口,也是第三次西移。

大运河线路稳定的漕渠,为唐宋漕运镇江段的繁荣提供了便利,漕河两岸勾栏瓦肆,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到了明初,漕渠线路发生改变。明《万历重修镇江府志》记载“国朝天顺中重浚,复凿社稷坛西隙地,以通壕堑达于漕河。”将府城西、南两面的城壕与漕河连通了起来,而这条由城壕充当的漕河支流,就是今日镇江城区古运河的重要段落(小京口到南水桥)。至此,两条人工水道共同成为镇江的主要河道。

灯火十万家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十万家。”大运河带来了镇江繁华。

穿城而过的古运河

明代中期,镇江府城段穿城运河转变为服务城内百姓生活的水路干道,偶尔承担分流漕船的任务,而西、南城壕水道成为漕河的主流,称为转城运河,成就了明清漕运的繁荣。

随着海运兴起,铁路开通,镇江古运河段的漕运功能在清末民初基本结束,后转为交通运输、防汛排涝等其他功能。民国初期,京口港及其河道逐渐被填平,年修筑成中华路,穿城而过的关河也在年后逐渐淤塞,不见踪影,少数河道段落延续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走在镇江老城的大街小巷,循着地名和桥名,总会在不经意间看到在低洼的地势上建造的房屋和走向弯曲的道路,那里多半是穿城漕渠故道的藏身之处了。透过这些地名、桥名,可以想见当初的镇江繁华。

五个入江口

在长江上有五个入江口,这在人工运河史上极为罕见。

谏壁闸——江南第一闸

年建造京口闸水利枢纽和谏壁节制闸后,古运河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不再有大型船只经过,运河的入江口东移到谏壁口。年新修建的谏壁船闸正式投入使用,成为江南第一闸。运河多口入江的历史终于定格,沿江自西向东的五个入江口门构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群,分别是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和谏壁口。大京口与甘露口均已消失不见,小京口尚在,但由于长江主航道北移,小京口入江处的水域已成为平静开阔的湖面,因不远处的东西两侧均建有闸坝。丹徒口则是历史最悠久的江河交汇入江口,景象壮观,亟待保护与利用。

回望镇江境内的大运河河道与入江口的变迁史,凝聚了历代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同时还与其他很多分支一起构成了极其便利的人工水系、运河水网,共同创造着镇江的大运河文化,传递着大运河精神:百折不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早始于秦灯火十万家五个入江口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