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TUhjnbcbe - 2021/7/2 23:37:00
北京雀斑医院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304/8714463.html

目?录

第一篇“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1

第二篇“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4

第一章机遇与挑战.....................................................................................................14

第二章指导思想.........................................................................................................17

第三章主要目标.........................................................................................................17

第三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26

第四章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程.................................................................................26

第一节以空间规划管控保障绿色发展...............................26

第二节优化生态安全格局.........................................27

第三节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27

第五章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29

第一节强化大气污染治理.........................................29

第二节推进水污染治理...........................................30

第三节强化土壤和固废污染治理...................................30

第六章加快推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32

第一节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32

第二节深入推进节能降耗行动.....................................33

第三节积极推行绿色生活方式.....................................33

第四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34

第四篇坚持立足资源禀赋,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36

第七章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工程.................................................................................36

第一节全面提升黔东工业聚集区的“龙头”和“主板”功能...........36

第二节推动梵净山区域绿色加工业发展.............................37

第三节加快推动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发展壮大.......................38

第八章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大工程.............................................................39

第一节以创新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39

第二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存量.....................................40

第三节推动互联网+智能制造......................................40

第四节加强绿色循环制造.........................................41

第九章加快构建重点产业集群体系.........................................................................41

第一节大力推动八大产业集群发展.................................42

第二节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发展.................................49

第三节培育壮大工业企业主体.....................................50

第四节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51

第五篇坚持区域协调城乡融合,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52

第十章着力构建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52

第一节优化新型城镇化格局.......................................52

第二节提升主城区规模和品质.....................................53

第三节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54

第四节推动特色小镇和小城镇有序发展.............................55

第五节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55

第十一章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体系.........................................................56

第一节实施好“人地钱挂钩”配套*策.............................56

第二节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57

第三节健全城镇公共服务制度.....................................57

第六篇坚持提质增效,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60

第十二章实现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60

第一节坚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60

第二节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61

第三节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62

第十三章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63

第一节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63

第二节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65

第三节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8

第四节着力构建农业服务支撑体系.................................69

第十四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74

第一节建设美丽乡村.............................................74

第二节切实推进乡村文化建设.....................................75

第三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77

第七篇坚持全域带动,高质量推进旅游产业化.......................................................80

第十五章全力推动旅游业发展.................................................................................80

第一节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80

第二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81

第三节丰富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业态.........................82

第四节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革命紧密结合...................83

第五节提升文化旅游业服务水平...................................84

第十六章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85

第一节推动服务业与一产、二产融创发展...........................86

第二节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86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87

第四节推进金融业发展...........................................88

第五节拓展会展业发展业态.......................................89

第六节积极发展消费服务产业.....................................90

第八篇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打造数智赋能竞争力...............................................93

第十七章大力实施数智活市工程.............................................................................93

第一节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93

第二节构建数字生态.............................................94

第三节推进大数据场景应用.......................................94

第四节做强数字经济.............................................95

第十八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97

第一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97

第二节推动区域创新平台建设.....................................98

第三节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区.....................................99

第四节创新科技体制机制.........................................99

第五节培育和集聚科技创新人才..................................

第九篇坚持扩大有效投资,高质量做强基础支撑力.............................................

第十九章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第一节拓展铁路网..............................................

第二节构建以双机场为骨干的航空格局............................

第三节织密公路网..............................................

第四节提级改造水运设施........................................

第五节构建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

第二十章夯实水利设施基础...................................................................................

第一节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

第二节加强水利监管............................................

第三节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第二十一章推进能源产业开发和设施建设...........................................................

第一节大力推动低温供热堆项目建设..............................

第二节加强电网和电源点建设....................................

第三节加快油气产业发展........................................

第四节健全能源交易机制........................................

第十篇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倒逼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激发发展新动力.......

第二十二章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第一节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

第二节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三节深化农村改革............................................

第四节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五节加快建设服务型*府......................................

第二十三章以大开放推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第一节积极搭建开放平台........................................

第二节加快构建现代交通物流体系................................

第三节培育外向型产业竞争优势..................................

第四节加强对外贸易和区域合作..................................

第五节强化营商环境建设........................................

第十一篇坚持文化自信,高质量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二十四章大力实施文化兴市工程.......................................................................

第一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节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建设................................

第三节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第四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十五章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第一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第二节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第三节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第四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第二十六章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第一节推动现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第二节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

第三节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第十二篇坚持人民至上,高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第二十七章大力实施和谐稳市工程.......................................................................

第一节拓展创业空间带动就业....................................

第二节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节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第四节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第二十八章高度重视教育事业...............................................................................

第一节推进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

第二节构建城乡协调的学前教育体系..............................

第三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四节推进普通高中示范引领发展................................

第五节实施高校和职业教育扩容提质行动..........................

第六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第二十九章健全社会保障和健康服务体系...........................................................

第一节健全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节改革完善疫情预防控制体系................................

第三节加快推进健康铜仁建设....................................

第四节提升妇女儿童保障水平....................................

第五节健全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六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第七节深入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第三十章全力推进平安铜仁建设...........................................................................

第一节强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第二节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第三节强化食品安全治理........................................

第四节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十三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市,高质量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三十一章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第一节强化宪法实施监督........................................

第二节完善立法工作机制........................................

第三节推进科学民主立法........................................

第三十二章全面建设法治*府...............................................................................

第一节依法全面正确履行*府职能................................

第二节严格规范*府行*决策程序................................

第三节改革执法体制,规范行*执法行为..........................

第四节强化对行*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第三十三章保证公正司法.......................................................................................

第一节积极稳妥推进和落实*法领域改革举措......................

第二节加强对司法活动的保障和监督..............................

第三十四章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第一节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第二节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第三节建设完备有效的法律服务体系..............................

第四节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第三十五章全面加强服务保障...............................................................................

第一节加强*对法治工作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第十四篇强化规划实施和监督,高质量推进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三十六章坚持和加强*的全面领导...................................................................

第一节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节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

第三十七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第二节强化项目实施要素保障....................................

第三节营造良好的规划实施环境..................................

第三十八章构建和完善规划组织实施机制...........................................................

第一节构建完备的规划体系......................................

第二节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第三节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考核..............................

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铜仁市委关于制定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意图,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展望年远景目标,明确*府工作重点,有效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局时期的行动纲领,*府履行职责和各级*府部门编制规划、制定实施年度计划*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五年。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复杂局势,全市上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省委对铜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转”工作要求,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三大战略行动,突出绿色化、高质量,注重协同性、承载度,提升保障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连续提升,全面高质量建成小康社会。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79亿元,与年比翻两番,是年的1.72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9%,增速从年全省排名第8位,跃升到年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5%;公共财*预算收入64.67亿元,年均增长2.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11元,年均分别增长8.5%、9.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97亿元、.22亿元,是年的1.47倍、2.43倍。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按照“七个极”工作要求、“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深入开展农村产业革命,狠抓产业扶贫“八要素”,用好“五步工作法”,脱贫攻坚工作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十个区县全部脱贫摘帽,五年减少贫困人口62.3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顺利收官,全面完成“十三五”搬迁入住29.36万人目标,跨区县搬迁12.54万人,占全省的54%,在全省市州中数量最多,全面解决了长期困扰广大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脱贫攻坚工作连续四年考核排名全省前列,综合评价为“好”。碧江区获评年中国防贫效率“百高县”。印江县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先进经验,在中西部12个省份以工代赈调研交流会上列为交流发言内容,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众志成城严密防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发疫情,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分区分级防控要求,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家庭责任,根据疫情形势发展,即时细化各项防控措施,打好疫情防控战,创新探索疫情防控“十个三”工作举措,全市10例确诊患者“零转院、零死亡”,医务工作人员“零感染”,全省首例危重症患者和全省年龄最大患者在铜仁成功治愈,是确诊病例全部在本辖区治愈和就地治愈危重型患者的唯一市州。

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实体经济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大力实施实体经济三年攻坚行动,推动工业经济增量提质,十大工业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6.2%,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列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名单,碧江区入选首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万山区万仁新能源汽车集团公司年产5万辆纯电动商用车通过国家工信部验收,成为全国第18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企业,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后全省首家上市企业。大力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坚持应用驱动·融创发展,探索创新“4567”铜仁大数据发展路径,家大数据企业“落地生根”,75个大数据研发团队和千余名大数据专业人才常驻铜仁,个应用场景开花结果,大数据平台经济从无到有,规模突破亿元,走出了一条场景大数据铜仁实践新路。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蔬果、油茶、食用菌“六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净抹茶·香溢天下”“梵山净水·泡茶好水”等品牌效应持续提升。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增至4家,省级龙头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6家,比“十二五”末新增家,增幅达.8%。江口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批列入国家第二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旅游业发展成效凸显,接待国内过夜游客人次和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增速均排全省前列。年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贵州第一个独立成功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同年,梵净山景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年国际编号为“”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梵净山星”,梵净山的世界和国内知名度、美誉度与日俱增。

爱绿护绿蔚然成风,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彰显独特魅力。全方位推动绿色发展。每年发布中国梵净山生态养生指数报告。高质量建设碧江湿地公园、德江白果坨、江口湿地公园、思南白鹭湖、沿河乌江、万山长寿湖、印江车家河、玉屏?阳河、石阡鸳鸯湖9个国家湿地公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大力实施绿道、绿水、绿城、绿园、绿景、绿村“六绿”攻坚工程,全市累计完成绿化面积万亩,石漠化治理面积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6.2%,排名全省第二。扎实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出台《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7%,国家“水十条”7个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全面完成国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创新探索的“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机制”“江口农村生活垃圾兑换超市积分兑换机制”“万山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公布的长江经济带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结果中,梵净山名列前10位。年、年铜仁市河长制、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目标评价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城市绿化持续推进,城市(区、县)建成区绿地率超过41.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74平方米。

六网会战连战连捷,多点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六网会战”取得重大进展,已实质性开工建设项目个,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全市交通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升级,入选首批交通强国试点,全市公路水路完成投资7亿元,比“十二五”增加亿元,增长1.68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公里,建成“组组通”公路1.21万公里,成功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县9个,总数排全省第一。铜仁凤凰机场开通临时航空口岸,黔北(德江)民用机场获国务院、中央*委立项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可研批复。铜玉城际铁路建成通车,高铁联通铜仁南站,完成渝怀铁路复线建设,铜吉高铁项目有序推进。乌江航道实现复航,高铁、高速、航空、水运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重点水源工程提速推进,完成投资亿元,水库总库容达5.42亿立方米,水利年供水能力达到14.07亿立方米,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万亩,基本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目标。建成3个千伏输变电工程,骨干电网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建成天然气管网53.5公里、移动基站2.3万个、5G基站1个,3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所有行*村实现光纤全覆盖。

改革开放频增动能,以开放促开发市场活力持续迸发。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放管服”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完成市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进乡镇*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达50%,“好差评”试点经验得到国家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市县*务服务网上可办理率%,零跑腿事项占比80%以上,*务服务事项时间压缩率76.5%,高频事项实现“全省通办”。新增市场主体11.28万个。梵净山国际天然饮用水博览会、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铜仁分会场、梵净山生态文明论坛、梵净山抹茶大会等国际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成立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新增专利31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从0.25%增长到0.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0.21件增长到1.3件。《铜仁市运用“五步工作法”加强脱贫攻坚纪律保障》《探索公安“大部制”改革迸发新活力》改革经验信息获《中央改革情况交流》刊载;《创新“”工作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改革经验成为全省唯一典型案例入选《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脱贫攻坚案例选》,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怀激励机制被国务院扶贫办收录为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唯一市级典型案例;碧江昆山“七结对”帮扶模式被评为东西协作与定点帮扶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深入实施产业大招商提升年活动,中集环科、中国大唐、上海人民企业集团等强企业落户铜仁。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我市农村文化“种子工程”项目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名单。电视剧《看万山红遍》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第三批-年重点电视剧规划选题。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实现行*村全覆盖。出台《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松桃苗绣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非遗可持续生计项目。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实施就业优先*策,每千人创业人数从9.53人增加到65.2人,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3.74万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累计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所,基本实现普及十五年教育。铜仁学院作为贵州年唯一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报国务院学位办,铜仁职院成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和全国“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连续五年列入“中国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前百强。铜仁一中、思南中学升为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健康铜仁建设扎实推进,铜仁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区县全覆盖,所有行*村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098套,完成投资.83亿元。全市养老、失业、工伤参保人数达.21万人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87%。平安铜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探索创新“六防六化”工作方法,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入列第一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

通过五年发展,铜仁即将以崭新的姿态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五年的历程让我们深深感到,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铜仁正在成为一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桃源乐土,孕育着新的勃勃生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我们不畏艰难,众志成城,奋勇拼搏,就一定能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五年发展的步伐坚实有力,取得的成就激励人心。五年的发展启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们最大的制度优势,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推动“一区五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必须始终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优化经济结构和治理方式,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从系统论出发,整体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切实将高质量要求体现在经济、*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项目质量,形成有效投资,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必须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事业兴旺发展和经济稳健运行。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防死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各条底线,时刻保持对潜在风险的警惕性和紧迫感,抓细抓实各项防范措施,确保底线牢不可破。

专栏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属性

“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年均增长率(%)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年均增长(%)

一、经济增长(13项)

生产总值

亿元

预期

.9

7.79

4.4

11左右

9.0

第一产业

亿元

预期

.10

.39

6.7

6

6.4

第二产业

亿元

预期

.21

.58

3.2

11.5

8.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元口径)

亿元

预期

.55

-

2.3

15

6.9

第三产业

亿元

预期

.59

.82

4

12.5

10.7

人均生产总值

预期

22

-

-

10.5左右

-

公共财*预算收入

亿元

预期

56.61

64.67

1.8

80.5

7左右

2.7

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口径)

亿元

预期

1.2

-

3

20以上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

.64

-

5.3

12

8.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预期

2.2

控制在省目标范围内

控制在3左右

-

旅游总收入

亿元

预期

.18

-

-

20以上

-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亿元

预期

.31

1.97

5.2

12.9

8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亿元

预期

.77

.22

17.2

0

13.5

19.4

二、转型升级(10项)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

预期

24.8:

28.7:

46.5

21.8:25.0:53.2

19.8:28.8:51.4

-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

20.5

16.2

28

[7.5]

[-4.3]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预期

5.2

10

10

[4.8]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预期

43

52

50

[7]

[9]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预期

25.44

40.68

42

[16.6]

[15.2]

农业人口转移城镇落户人数

万人

预期

5

17.08

[35]

[80.5]

城镇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预期

.02

4.29

8.3

6.8

县域经济比重

%

预期

77.6

76.8

73以上

-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

%

预期

35:65

29.5:71.5

30:70

-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

预期

65.7

70

70

[4.3]

[4.3]

三、基础支撑(5项)

铁路营业里程

公里

预期

.65

14

高速铁路营业里程

公里

预期

35.65

84.36

83

18.79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预期

5

4.45

水利工程供水能力

亿立方米

预期

10.9

14.07

2.2

13.

4.5

5.2

互联网带宽能力

Gbps

预期

2

0

54.2

四、科技创新创业(6项)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

预期

31

60

45

[29]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

0.25

0.6

0.5

[0.35]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

0.21

1.3

0.5

[1.09]

每千人创业人数

预期

9.53

65.2

15.3

[55.67]

地理标志品牌认证量

预期

11

24(地理标志商标14件,农产品地理标志10件)

18

[13]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预期

31.13

-

40

-

五、生态环境(13项)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

约束

57.92

66.2

65

[8.28]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约束

5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约束

48.35

45.26

控制在45.2万公顷以上

[-3.09]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约束

-6.01

-1.97

[-13]

[-25.2]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m3/万元

约束

79

-40

83

-7.4

-9.76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约束

36.17

40.25

38

[4.08]

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约束

88.9

95

95

[6.1]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万吨

约束

.48

4.83

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主要污染物减排

二氧化硫

万吨

约束

7.74

6.42

17.05

氮氧化物

万吨

约束

1.93

1.69

12.43

化学需氧量

万吨

约束

4.

3.4

16.56

氨氮

万吨

约束

0.

31

23.64

烟粉尘

万吨

约束

-

贵州省未考核该项指标

-

六、对外开放(3项)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预期

20%以上

-11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预期

0

20%以上

-17.65

引进省外到位资金

亿元

预期

.6

.86

0

16

-

七、民生建设(19项)

城乡居民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

11

8.2

62

10

9.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

22

5.1

9

8.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预期

4.2

4.2以内

控制在4.2

-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预期

84.45

-

90以上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预期

4.8

4

[25]

[23.74]

城乡居民家庭住房面积达标率

%

预期

89.53

92以上

[10.47]

减贫人数

万人

预期

19.46

4.34

[70]

-

人口自然增长率

约束

5.87

6.38

6.5

[0.51]

人均预期寿命

预期

72.5

-

75以上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约束

78

95

85

[7]

[17]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约束

-

79.39

70

[22]

-

每千人床位数

预期

4.42

6.5

1.2

6

6.3

8.02

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

约束

1.59

2.55

7.2

2.5

9.5

9.9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预期

91.7

96

95

[3.3]

[4.3]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预期

86.5

95.48

90

[3.5]

[8.98]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预期

90

95.63

95

[5]

[5.63]

公共交通服务指数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

标车

预期

4.16

8

1.39

7.3

12

13.97

行*村客运班线通达率

%

预期

87.4

[12.6]

[12.6]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亿元

约束

0.

-

0.

-

注:1.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增加值在测算总量时考虑了物价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增长速度剔除物价因素影响。2.[]内为累计数。

第二篇“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第一章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跨入新阶段,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提升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期。新的发展阶段,我市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将面临着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国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发展形势日趋复杂,全球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和新冠疫情不利影响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总体来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期,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全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快。随着一些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的攻关突破和新基建的加速推进,我国发展的新动能不断涌现成长,并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形成巨大的投资消费需求。在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后,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对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中央、国务院针对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出台的指导意见的全面落实,必将推动西部省区市更加突出比较优势,不断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必将带动我市经济社会强有力发展。?

从全省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加快建设的重要阶段,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实现深度融合,十大千亿级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工业经济展现出旺盛的活力,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积极实施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和西部陆海大通道建设,充分发挥联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间腹地和枢纽作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竞争,拓展资源配置和要素引进空间,必将加快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为建设绿色贵州、数据贵州,推进绿色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新一轮发展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

从全市看,市委提出统筹推进三大区块协同发展,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加快推进“一区五地”建设,发展格局更加科学,空间布局更加优化,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更加自觉,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将取得更大成效,立体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村产业革命加快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更加体系化,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乡村全面发展将迈上新台阶。新型功能材料国家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移动智能终端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全面实施,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全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展现出更为兴旺的美好前景。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差距、市场主体竞争力仍然不强、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仍有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仍需提升。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坚定不移地把“十四五”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由于与全国、全省和其他发达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发展中,既要紧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新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奋力争先,始终保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韧劲,始终保持高于全国、高于全省、高于武陵山区的发展速度,又要坚持“稳”字当头,平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保持足够的战略耐心和发展定力,行稳致远,更好更快地推进“一区五地”建设。

第二章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铜仁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统筹推进“三大区块”协同发展,强力实施“五大工程”,着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铜仁篇章。

第三章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取得新成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到年达到亿元左右,人均达到6.1万元左右。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5%左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左右;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占比明显提高,第二产业年均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年均增长8%左右,旅游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口径)年均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左右。城镇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

绿色发展高地迈上新台阶。深入推进新时代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强化污染治理,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入实施生态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围绕石漠化、水土流失、裸露山体等重点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国家储备林、退牧还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形成环保执法高压态势。转变发展方式,创建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做好节能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加快推动形成新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确保全市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6.5%以上,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5.5%以上,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全市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7平方米,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2%;县城建成区绿地率≥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0%。

内陆开放要地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作用更加凸显,开放平台更加完善,区域合作更加深化。以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府两个西部大开发意见精神,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等方面主动作为,推动内陆开放要地建设迈上新台阶。织密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动铜吉铁路顺利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0公里,铜仁·凤凰机场航空口岸获批正式开放,黔北(德江)机场建成运营。建设完善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紧紧围绕国家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机遇,抓好三条主通道中渝怀铁路东通道综合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简*放权,减少*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做到减行*权力、减办事环节、减办理时限,实现*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推动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等改革措施全面执行到位。进一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持续深入开展不正当竞争行为治理,形成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加大推动东西部协作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对外招商引资格局,市场主体达到38.5万户,民营经济比重保持在72%以上。

文化旅游胜地实现新跨越。推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体系更加健全,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全力打造黔东长征红色文化旅游带、梵净山生态旅游带、民族文化旅游带,形成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产相融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打造国际国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推进旅游产业区域化、聚集化发展,将碧江区打造成为全市旅游集散中心,石阡县建设成为国家级温泉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江口县大健康医药旅游产业示范区,推动沿河、德江、思南、石阡千里乌江滨河旅游带建设。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探索国有旅游企业混合制改革,推进旅游企业上市,支持市外大型旅游企业对本地企业兼并重组,本地旅游企业开展股份合作集团化发展,打造2个以上旅游龙头企业。

安居乐业福地展现新气象。农村常住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6.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实施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行动,建立健全治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就业优先*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人、农民工、退捕渔民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0万人左右。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医疗卫生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6‰以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左右。巩固农村危房改造成果,实施农村集中建房等民生保障工程。强化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整合资源和资金,提高重大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应急处置保障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风清气正净地开创新局面。依法治市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发展环境更加公平正义,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自觉,全市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满足人民需要。持续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进工作作风,坚决革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持之以恒进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打造一支干净、担当、敬业的干部队伍。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力推进平安铜仁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实施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和惩治***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不受侵犯。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谱写经济更加发达、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多彩贵州铜仁篇章。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府、法治社会;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生态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平安铜仁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专栏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年均增速(%)

属?性

经济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7.79

7.5左右

预期性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39

6.5左右

预期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58

8.5左右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元口径)

-

-

10左右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82

5

8左右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60

7左右

预期性

3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2.9

17

预期性

4

三次产业结构

21.8:25.0:53.2

19:27:54

预期性

5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3.9

-

7左右

预期性

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64.67

71.4

2左右

预期性

7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万元口径)(%)

3

-

8左右

预期性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3

-

8左右

预期性

9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2

60左右

预期性

10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50

60左右

预期性

11

旅游产业增加值(亿元)

?

8左右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97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

约束性

1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44(与年相比)

50(与年相比)

约束性

14

空气质量

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8.9(“十三五”年均优良率97.7)

96.5

约束性

15

地表水质量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约束性

16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66.2

68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8

0.7

约束性

科技创新

17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0以上

-

12以上

预期性

18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3

1.6

预期性

19

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25

30

预期性

民生建设

20

城乡居民收入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

9左右

预期性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5左右

预期性

21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以内

预期性

22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9

11

预期性

23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生(人)

2.55

3.59

7

预期性

24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左右

预期性

25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3

预期性

26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4

[20]

预期性

基础支撑

27

高速铁路里程(公里)

84.36

.36

4.1

预期性

28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0

6.6

预期性

29

民航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60.11

10.7

预期性

30

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14.07

15.67

2.18

预期性

对外开放

31

引进重点产业到位资金(亿元)

8.16

预期性

32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11.23

5左右

预期性

33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77

5左右

预期性

34

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7

72

预期性

安全保障

35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0.38

约束性

36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1.1

约束性

37

涉旅重点区域餐饮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和量化风险分级管理率(%)

15

约束性

38

规模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

10

约束性

注:1.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增加值在测算总量时考虑了物价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增长速度剔除物价因素影响。2.[]内为累计数。

第三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铜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定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强化污染治理,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高质量建设美丽铜仁。

第四章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程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托,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建设,巩固和优化绿色生态空间,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以空间规划管控保障绿色发展

加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力度,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及铜仁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线一单”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行“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等各类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注重生态保护与城乡发展平衡,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土地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强化底线约束,科学合理划定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分类细化管控标准,建立协调有序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到年,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策和管理体系,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动全市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快建成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节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资源利用上限和环境质量底线,突出铜仁地处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重要区、西南喀斯特土壤保护重要区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全面加强铜仁生态防护屏障建设,加快构建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乌江水源涵养区、佛顶山自然保护区、黔东植被保育区为支撑,乌江、锦江、?阳河、松桃河、印江河、玉溪河生态建设带“一核、四区、六带”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梵净山、佛顶山和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动植物物种保护为重点,黔东植被保育区以天然林保护、公益生态林建设为重点,乌江水源涵养区以水源涵养林建设、水环境质量提升为重点,“六带”地区以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重点,积极推进铜仁全域生态保护和建设。

第三节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实施国储林、公益林、退化林修复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6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8万立方米。深入推进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切实抓好国家储备林建设,不断提升森林质量。严格执行保护和发展森林目标责任制、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制度和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各级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行为,守护好森林资源安全。构建湿地生态网络系统,加大功能减弱、生态退化的各类湿地修复力度,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系统,积极发展山地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片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持续加强梵净山保护管理,做好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定期监测报告工作,加强外来物种管控。

专栏3?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铜仁市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优化森林结构,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采取人工促进、人工更新等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推动国家储备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建设提质增效。力争完成森林质量提升万亩。

铜仁市天然林资源保护与修复工程。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与修复责任制,建立天然林休养生息制度。在全市开展天然林森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

铜仁市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全社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铜仁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在全市治理石漠化面积平方公里。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建设江口梵净山自然遗产地珍稀物种基因库项目,新建集科研、保护及科普旅游为一体的珍稀物种基因库基地一个,建筑面积00平方米,印江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收集与繁育保护园,面积亩等项目。

森林资源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展梵净山自然遗产地森林消防体系建设,在江口太平、闵孝、德旺等地,建设森林消防通道51.6公里、消防站点10个,松桃乌罗、寨英等地建设森林消防通道55公里、消防站点12个,配备消防车辆等消防设备物资,建成集应急救援、信息服务、风险防控、宣传预警及救灾物资储备为一体的综合消防体系。建立梵净山区域松材线虫病防控体系。

第五章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双十工程”,强化以锰污染为主的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形成环保执法高压态势。

第一节强化大气污染治理

严格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清洁能源消费替代,加快淘汰燃煤锅炉。控制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推进水泥、化工等行业脱硫脱硝,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工业粉尘治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确保工业废气达标排放。控制移动源废气排放,加大老旧车辆淘汰力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鼓励发展加油、加气、充电合建站。控制建筑扬尘污染,以新区开发建设、旧城改造区域、道路交通施工等为重点,实施重大扬尘源清单动态更新和在线监控管理,落实扬尘污染控制属地责任。开展城镇餐饮业油烟污染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烟粉尘控制,全面禁止秸秆焚烧,推广秸秆还田,推进采用生物炭制备等综合利用技术。

第二节推进水污染治理

强化生态环保执法,认真落实好《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全面推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强化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法定责任,持续深化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规定,加大河流水质监测力度,健全四级河长体系,开展好巡查、执法与水污染隐患排查,强化水环境治理及水源地保护。加大流域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在乌江、锦江、松桃河、?阳河等重点流域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养殖业搬迁、沿岸村寨环境治理及水源涵养林建设等综合治理工程。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力度,加快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范围划定及保护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防范饮用水水源环境污染风险。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推进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确保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强化产业园区生产污染治理,完善污水搜集和处理设施。在农村集中居住地引进并推广一批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试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第三节强化土壤和固废污染治理

以汞、锰土地污染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废弃、退化、污染土地的治理、改良和修复,制定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建立全程监管体系,支持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农膜。加快制定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利用方向,落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规范,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加快推行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制度,研究制定餐厨废弃物管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等*策措施。推动农村畜禽养殖、水产及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视新污染物治理,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能力。强化工业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综合处理。推动松桃河流域周边渣库治理一期工程、万山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碧江云场坪汞渣综合治理等项目实施。

专栏4?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蓝天工程。推进实施冶金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扬尘污染治理工程。

碧水工程。开展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市漩水湾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市中心城区地埋式污水处理厂、铜仁高新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实施铜仁市8个县城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工程、大龙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碧江灯塔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县城及园区污水处理项目,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实施49个乡集镇所在地污水处理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万吨/日,新增污水收集管网千米,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乌江、?阳河、锦江、印江河、松桃河、玉溪河等重点流域河道综合治理,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等项目建设。

净土工程。建设松桃河流域周边渣库治理一期工程、万山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利用、万山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碧江云场坪汞渣综合治理、松桃土壤治理与修复、印江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大龙开发区尾矿渣库、玉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松桃化肥农药减量高效利用、万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等项目。

清废工程。建设市中心城区大件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等处置设施、市中心城区及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全市环卫市场化服务、全市各区县餐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全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整改提升、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配套、松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思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沿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铜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等项目。

第六章加快推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源头减量、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末端治理,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第一节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

以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生产为导向,引导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园区循环改造,创建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严格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完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保障清洁生产审核质量,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落实好基于能耗、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差别化电价*策,推广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使用,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无害、低*低害和环境友好型原料。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创新技术体系、健全标准体系、完善*策体系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加强农业种植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生活废弃资源发电、农作物秸秆还田、固化成型、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推广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技术,支持研发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产品。

第二节深入推进节能降耗行动

按照国家、省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部署,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做好节能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落实好支持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税收优惠*策。在市*公用工程设施和城乡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有关标准和规范制订中,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绿色化水平。完善绿色物流建设支持*策,加快建立健全快递、电子商务、外卖等领域绿色包装的*策、标准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利用等环节的管理和技术规范。鼓励公交、环卫、出租、通勤、城市邮*快递、城市物流等领域新增和更新车辆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绿色建筑,建立健全支持使用绿色建材、建设绿色住房*策机制。严格执行*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大力推动公共机构节能、节水、节纸,加强办公建筑和公共设施节能管理,建立完善能耗、水耗监测统计体系。

第三节积极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大力倡导绿色简约生活,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持续开展“生态日”“节能宣传周”等绿色低碳主题活动,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建设,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减少无效照明,鼓励步行、公共交通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一次性日用品、塑料用品使用。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建立绿色产品消费激励机制,加大新能源汽车和节能节水环保家电、建材、照明产品等推广力度,完善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策,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税收优惠等*策,切实提高能效标识二级以上家电、环保装修材料等市场占有率和使用率。

第四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巩固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支持江口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两山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试点核算、评价标准、绿色金融、信用评价等制度体系,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产权登记制度,持续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考核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建立健全污染防治监测网络体系,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加强区域生态保护联防联控,重点推进建立与我市乌江段、?阳河上下游的遵义、酉阳、黔东南、怀化等地跨区域污染防治、环境监管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加快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公益诉讼与行*执法衔接制度,围绕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切实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策体系等“七大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篇坚持立足资源禀赋,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强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大工程,聚焦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加快构建八大产业集群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扩大工业总量为导向,提高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和规模效益。

第七章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工程

以调整结构和布局为主线,以工业园区为抓手,以产业项目建设为动力,紧紧围绕黔东工业聚集区、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合理布局发展工业产业。

第一节全面提升黔东工业聚集区的“龙头”和“主板”功能

把黔东工业聚集区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和“主板”,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思想,突出首位产业在各工业园区的首位度,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增量配电试点区建设,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锰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基地,构建“1+N”工业发展空间格局。大龙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化工、高端装备,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铜仁高新区重点发展智能终端、移动能源、先进装备、大健康医药、大数据应用等产业,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将铜仁高新区打造成武陵山创新驱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碧江高新区(苏铜产业园)重点发展加工制造、食品医药、电子信息、仓储物流等产业,建设高新区东部健康医药产业园、南部新材料产业园、西部新型建材产业园、北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万山经开区着力构建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龙头,朱砂产业、精细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特色突出、竞争力优势明显的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积极打造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向乡村振兴产业原地转型示范区;松桃经开区重点发展锰及锰系新材料、生态畜禽、油茶、农特产品、民族医药、旅游工艺品等产业精深加工;玉屏经开区重点发展轻工、低温供热堆、建材、油茶精深加工等产业。

第二节推动梵净山区域绿色加工业发展

支持江口产业园区依托梵净山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平台,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抹茶产业、水产业、健康医药、旅游工艺品加工、蜂蜜加工、特色农产品等产业,推动区域特色加工产业发展。按照“强基地育主体、重加工提质量、融文化创品牌、拓市场促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加快支持贵茶集团做强做大,突出提升抹茶品质和加工规模,建设高品质抹茶原料基地10万亩、碾茶生产线条、抹茶生产线10条,年产抹茶0吨以上,建成为世界主要的抹茶生产、交易和出口中心。延伸抹茶加工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抹茶百亿级产业,着力打造“世界抹茶之都”。

第三节加快推动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发展壮大

以乌江航道为引领,综合立体开发乌江流域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建材、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打造西部石材开发加工贸易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乌江流域物流基地,做活航道经济,建成为我市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门户之区”“活力之区”。德江经开区重点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中药材研发及生产加工、五金制品等产业;思南经开区重点发展石材、装备制造、畜牧养殖及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印江经开区重点发展白酒、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石阡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水产业、石材、茶叶、白酒、特色农产品等产业;沿河经开区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民族医药等产业。

专栏5?产业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定位

大龙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化工、高端装备,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

铜仁高新区。重点发展智能终端、移动能源、先进装备、大健康医药、大数据应用等产业,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将铜仁高新区打造成武陵山创新驱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碧江高新区。重点发展加工制造、食品医药、电子信息、仓储物流等产业,建设高新区东部健康医药产业园、南部新材料产业园、西部新型建材产业园、北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

万山经开区。着力构建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龙头,朱砂产业、精细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特色突出、竞争力优势明显的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积极打造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向乡村振兴产业原地转型示范区。

松桃经开区。重点发展锰及锰系新材料、生态畜禽、油茶、农特产品、民族医药、旅游工艺品等产业精深加工。

玉屏经开区。重点发展轻工、低温供热堆、建材、油茶精深加工等产业。

德江经开区。重点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中药材研发及生产加工、五金制品等产业。

思南经开区。重点发展石材、装备制造、畜牧养殖及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

印江经开区。重点发展白酒、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

沿河经开区。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民族医药等产业。

江口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抹茶产业、水产业、蜂蜜加工、特色农产品、旅游工艺品加工、健康医药等产业,着力打造“世界抹茶之都”、旅游康养产业示范区。

石阡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水产业、石材、茶叶、白酒、特色农产品等产业。

第八章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大工程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高端多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引领、改造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以创新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国家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鼓励和引进国家科研成果来铜转化应用,探索国家科研成果+铜仁制造新模式,深化拓展院地、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区域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合作创新、推动跨越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现代工业。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园区、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产业和创新技术孵化平台(基地)。到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建成10家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第二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存量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大力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两烟、白酒、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社会消费升级需要,积极发展中高端产品,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注重推进企业整合创新,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做精做细做优产品品质,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推动互联网+智能制造

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园。深入开展大数据“万企融合”大行动,强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模式的智能化、定制化和柔性化变革,力争在全市打造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50个以上。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通过市场规律和*府引导相结合的模式,推动智能制造产业上下游紧密合作、供需端有效对接、要素间协同互补,积极优化技术、人才、金融、公共服务、引导*策五大要素,为智能制造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支撑。

第四节加强绿色循环制造

认真落实国家产业*策,严格控制高载能高排放行业的产能扩张。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大力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改造,持续开展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园区内产业链横向、纵向延伸发展,实现集约化、循环化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和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运用,创建绿色示范园区5家以上、绿色示范企业30家以上。加快推进工业节能降耗,积极开展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水平。按照严格控制增量、逐年消减存量的思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推进锰渣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第九章加快构建重点产业集群体系

以推动工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为方向,以加强产业园区载体建设为依托,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核心,拓展产业幅,延伸产业链,抱团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着力推进省十大千亿级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八大产业集群。

第一节大力推动八大产业集群发展

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依托*策、资源优势,打造以锰系新材料为重点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全面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建成全国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聚示范基地和世界知名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围绕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芯电解液材料和电池产品四大领域,加快发展高纯硫酸锰、活性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锰、三元前驱体、锰酸锂、人造石墨等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功能材料,推动松桃卡落塘储能新材料发展。瞄准砷化镓材料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积极加大研发用于医疗、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砷化镓半导体材料。围绕钾矿资源,开展钾肥、硫酸应用新品种研发,推动钾磷化工突破技术瓶颈制约实现产业化,推进万山钾矿基地建设。引进一批业内龙头企业落户铜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整合做强研发平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培育3家中国强企业,规上企业80家,新上市企业8家,推动一批新型功能材料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加强要素配套,重点完善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物流运输和废渣处置等配套设施建设。到年,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产值达到0亿元以上。

特色轻工产业。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促进生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结合健康、养生、旅游、休闲等市场需求的特点,加快产品研发,提升装备水平,优化食品包装,培育知名品牌,促进行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建设相对固定的原材料生产基地,按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要求,建立原料和加工产品可追溯的质量控制体系。大力发展茶叶制品、油茶制品、水产品、调味品、肉制品、粮油制品、果蔬食品、乳制品、食用菌制品、石斛、花生等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业,推动抹茶产业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好生态酿好酒”的资源优势,支持贵州木*窖、梵净山、大关、德江天麻酒等地方特色酒品牌整合做大产业规模。支持铜仁卷烟厂不断提高工艺质量,提高特色烟、出口烟比重,提升香烟品质和附加值。推动朱砂、水晶、箫笛、苗绣等旅游工艺品系列化、高端化发展,完善打火机产业体系,推动服装鞋帽产业加快发展。到年,特色轻工产业产值达到亿元以上。

新型建材产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导向,加快建材行业升级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建材工业质量和效益。支持水泥、预拌混凝土等规模效益明显的优势企业,优化产能布局和生产要素配置,发展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强的行业领*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品,围绕建筑绿色发展,支持以磷石膏、锰渣、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材料的固废综合利用建材产品、新型保温板、涂料和建筑装饰材料生产,引导绿色建材进行绿色产品认证。围绕装配式建筑发展,支持预制叠合楼板、墙板、楼梯、成品节能门窗等部品部件生产。围绕绿色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预制地下综合管廊、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产品和生态建设预制工程构件生产。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建设思南、石阡石材产业园区,打造石材产业带,强化“铜仁大理石”公共品牌培育,巩固提升“贝壳石”“灰木纹”等优质石材产品品牌影响力。到年,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亿元。

能源环保产业。依托我市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低温供热堆、浅层地热、页岩气、生物质能源等基础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加快玉屏低温供热堆商业示范项目通过国家核准开工建设,“十四五”力争完成一期建设工程。推进岑巩页岩气区块天星1号区投资开发建设,在区块东、西部优选页岩气有利区和富集区,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地质特色的页岩气开发模式,进一步提高经济性开采指标,推进商业化利用。推动生物质发电智能化技术改造及浅层地热能开发。优化水电、火电清洁高效发展。处理好风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风能资源普查及评价,积极推广低风速风机和智能风机项目。有序推进太阳能发电多元化发展,支持利用工业园区、大型楼宇建筑等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发展垃圾发电,大力引进先进项目和技术,提升垃圾焚烧发电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发展水平。到年,能源环保产业产值达到亿元。

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培育引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龙头企业,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智能终端制造及配套。大力发展新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医疗健康电子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电子设备等高端通用型和消费型智能终端产品,带动智能器件、敏感元件、印制电路板等配套产业发展,打造多层次、多门类的智能终端生产体系,推动制造数字设施升级。推进北斗导航、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到年,大数据电子信息业产值达到亿元以上。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和新能源、船舶、农机等装备制造业,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积极支持万仁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和系统,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部件产业集聚。积极发展船舶工业,推动贵州思南兴黔船厂改扩建2万吨载重升级项目建成投达产,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船舶企业和配套供应商,发展船舶核心部件和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船舶及核心部件产业集聚,打造乌江造船、航运中心及船舶装备制造基地。到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亿元。

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医药制造业,做大做强中药、民族药,加强对中医名方、医院制剂的收集、筛选,开发一批新品种,引导民族药独家品种的二次开发、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加快推动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类中药及直接口服饮片等新型特色饮片开发。高质量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以道地药材为重点,完善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打造有较大影响的铜仁地标性药材优势品种。大力推进药食两用的中药材产业化,支持以天麻、太子参、*精、石斛、缬草、淫羊藿、鹿茸等为原料开发养生保健产品,推进种植基地与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生、药膳餐饮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医药衍生产业新业态,着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医药流通、健康服务信息化等业态。到年,大健康医药产业产值达到亿元。

生态水产业。加快推进天然饮用水及关联产业发展,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天然饮用矿泉水、山泉水,壮大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规模。大力培育发展高端泡茶水、化妆水、健康养生水等高端功能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融合大健康、大旅游,大力发展温泉休闲理疗养生产业,创建温泉特色小镇(村),打造集温泉康健疗养、休闲养生、观光、度假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功能体,拓宽产业幅。大力塑造“梵山净水·健康水都”“梵山净水·泡茶好水”“中国泉都”“中国矿泉水之乡”等公共形象品牌,营造浓厚的水文化、水产业发展氛围,不断提升铜仁特色水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把铜仁市打造成为引领全省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的桥头堡和全国重要的天然饮用水生产基地。到年,生态水产业产值达到亿元。

专栏6?工业八大产业集群重点项目

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建设中伟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00吨安全高倍率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车间、碧江年产5万吨生物纤维卷烟过滤嘴及生物基聚乳酸系列产品、大龙开发区高性能动力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西部基地、大龙开发区电镀产业园、万山不溶性含钾岩石资源开发利用、贵州红星发展00吨/年高端锰酸锂专用型四氧化三锰、铜仁金瑞锰业有限责任公司10万t/a锰基新材料技改、贵州大龙年产0吨电子信息材料生产线、贵州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大龙动力锂电池梯次利用及回收、松桃卡落塘储能新材料产业园、松桃电解锰渣资源综合利用、松桃三和锰业四氧化三锰生产线、松桃电解锰生产线整体升级、万山绿色锰产业园、金鑫汞业年处理00吨废氯化汞触媒活性化再生、贵州蓝天固废00吨含汞废物处置整体技术升级、重力科技年处理00吨含汞废物、镍钴锰资源综合利用及废旧锂离子电子回收二期、大龙开发区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及其高端装备、贵州银科环境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项目。

特色轻工产业。实施江口贵茶产业园综合开发、碧江奶山羊养殖基地及羊奶粉加工、铜仁高新区慧农集团高智能饮料生产线、铜仁特色中药材研发和生产基地、松桃蛋谷食品加工产业园、松桃百香果基地和深加工、万山朱砂产业综合工旅示范园、万山梵净山酒业加工、德江肉牛屠宰精深加工、大龙开发区0吨超临界流体植物萃取高端食用油示范、苏铜鹿业鹿茸配制酒生产线、江口鱼子酱生产线、江口冷水鱼加工生产线、江口果酒生产线、梵净山生态食用菌产业综合开发建设二期、石阡大关酒技改提质、印江白酒技改提质、黔东北(德江)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铜仁梵净国际优食谷高端食品产业园、裕国(铜仁)香菇生产加工基地、铜仁市油茶精深加工、石阡皮蛋加工、松桃珍珠花生加工、沿河珍珠花生加工、沿河空心李加工、沿河白山羊屠宰加工、玉屏茶花泉油茶精深加工、玉屏*桃深加工、玉屏果蔬深加工、松桃苗绣、苗银民族手工艺品、印江食用菌精深加工等项目。

新型建材产业。实施铜仁西南水泥有限公司0T/D熟料水泥生产线、碧江年产15万吨低碳环保新型建筑材料、碧江新型环保建材、大龙石阡产业园新型建筑材料、松桃电解锰渣制备透水砖、铜仁石材加工机械生产线、大兴高新区幸福家园环保建材、思南年产万吨精品沙石骨料生产线、印江塘池新型建材加工及交易市场、石阡武陵矿业年产万平方米石材改扩建(二期)、玉屏新型建材产业园、玉屏新型环保钙粉厂、碧江高新区年产10万吨复合防水生产材料、大龙开发区30万立方米/年加气混凝土制品、石阡盘兴年产万平方米优质石板材及异型石材改造(二期)等项目。

能源环保产业。建设玉屏低温供热堆、石阡顶董坡风电、石阡龙宝山风电、德江葛藤湾风电、德江枫香溪风电、德江双坝风电、松桃盘石风电、松桃长坪风电、松桃盘信风电、铜仁锰钡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增量配电网业务试点、德江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德江智慧能源3号站、思南至玉屏天然气长输管道、松桃经开区增量配电网试点、松桃天然气长输管网、松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岑巩区块天星1号页岩气勘探及万方/天LNG页岩气、沿河飞谯官风电场、大龙生物质资源化利用转化为清洁能源、碧江扩建年产7万吨甲醇燃料等项目。

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建设碧江智能家居生活电器生产、倍易通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生产、贵州仁智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穿戴、铜仁高新区手机产业园、铜仁高新区旭晶光学电子元器件生产、铜仁高新区旭业光学镜头光学电子元器件生产、贵州智汇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终端触控显示产业园、碧江高新区电子信息零配件生产、碧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洲祥光电(深圳)有限责任公司手机及智能终端3D玻璃盖板生产等项目。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建设贵州万仁年产15万辆新能源汽车制造及配套产业链、铜仁·苏州产业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铜仁高新区汽摩产业园、大龙开发区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生产、玉屏建丰机械加工、铜仁仪器仪表配件制造、万山金刚石磨具制造、思南船舶制造等项目。

大健康医药产业。建设铜仁高新区大健康医药产业园、江口梵净山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园、贵州同德药业二期建设、碧江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松桃正大康养产业园、贵州石阡古耕农牧标准化*精培繁育示范基地、贵州乔义昌中药生产研发基地、德江花椒精深加工、德江天麻精深加工、铜仁特色中药材研发和生产基地、碧江武陵山中药材种植及加工、江口凯德特色中药材开发、思南中药材加工、松桃御元堂中药材种植及中药饮片加工(破壁)、江口缬草系列产品加工、江口*精系列产品精深加工、江口淫羊藿系列产品加工、印江小泽中药材基地及加工、贵州铜仁菲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加坡菲力生物、湖南弘华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中药饮片研发与生产、沿河1.6万亩铁皮石斛全产业链、贵州大龙年产5万吨医药中间体新材料等项目。

生态水产业。实施贵州好彩头二期、江口贵茶茶水分离生产线、江口屈臣氏矿泉水生产线(二期)、江口年产30万吨矿泉水生产线、贵州高原清泉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高原清泉矿泉水、德江25万吨/年包装饮用水系列生产线改扩建、松桃20万吨中柔山泉生产线、思南年产20万吨山泉水技改、碧江农夫山泉三期饮品线、印江万吨高端矿泉水生产线、万山年产10万吨矿泉水、江口农夫山泉基地、石阡年产10万吨富锶矿泉水生产示范园区等项目。

第二节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发展

坚持做大做强一批、转型优化一批,全面实施产业园区提质升级工程,进一步理顺园区体制,科学合理定位,稳步推进“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改革,盘活存量资产,聚集发展要素,提升园区功能,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新“九通一平”建设,配套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生产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功能园区,每个园区着重发展1—3个主导产业,实现各园区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大力实施“补链”“延链”工程,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配套能力,着力打造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环境优良的产业聚集区。提升园区产出强度,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入园标准,提高园区产出数量、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重点园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园区增长极,支持碧江高新区、铜仁高新区申创国家级高新区、大龙开发区申创国家级经开区。到年,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以上,全市亿级园区达到5个,亿级园区达到3个,亿级园区达到3个,亿级园区达到1个。

专栏7?产业园区提质发展工程和重点园区

园区基础设施“九通一平”工程。通市*道路和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通讯、热力、有线电视管线(网),土地自然、地貌平整。

园区运营“九通一平”工程。基础通、理念通、*策通、信息通、配套通、市场通、人脉通、融资通、运营通,园区平衡发展。

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申创工程。碧江高新区、铜仁高新区申创国家级高新区;大龙开发区申创国家级经开区。

亿级园区。大龙开发区。

亿级园。铜仁高新区、碧江高新区、松桃经开区。

亿级园区。万山经开区、思南经开区、德江经开区。

亿级园区。玉屏经开区、江口产业园区、印江经开区、石阡产业园区、沿河经开区。

第三节培育壮大工业企业主体

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加快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壮大占据产业中高端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大做强本土企业总部。加大企业上规入统和上市扶持力度,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10亿级、50亿级、亿级行业领*企业,精准引进、培育形成一批“隐形冠*”“单项冠*”和独角兽企业。积极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头雁”作用,带动中小企业聚焦特定细分市场,专注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道路,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潜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施民贸民品企业培育壮大工程,带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健全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对企业的*策、金融等要素供给支持。加快推动梵净山投资集团、城投集团、交旅投集团、梵净古邑集团、梵云大数据集团等国有公司实体化转型发展,鼓励国有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

第四节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建筑强市目标,大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促进建筑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建筑产业规模化、建筑链条系统化、建筑发展集成化,鼓励打造建筑业互联网产业小镇,构建智慧建筑,把握“绿色建造”“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大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有效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大力推动建筑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建筑行业各项标准和规范,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更多建筑精品工程。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管理,推动和引导企业建立专业化的组织、专业化的队伍、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力。强化建筑行业施工安全管理,确保建筑施工安全。

第五篇坚持区域协调城乡融合,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和全面提升城镇品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第十章着力构建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推动建设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均衡的城镇体系,突出产城融合,衔接好产业发展,增强城镇吸纳带动就业功能,到年,整体推动铜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

第一节优化新型城镇化格局

加快构建以主城区为龙头、其他县城为重要载体、特色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做强主城区,增强首位度,加快推进江口撤县设区,推动碧江、万山与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实现联动发展,推进玉屏—大龙同城化,加快建设空港新城、高铁新城、产业新城,扩大城市容量和发展空间,打造碧江—松桃黔边城市带,增强主城区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打造成辐射省际相邻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松桃与重庆秀山、湖南花垣共同打造渝湘黔边城协同发展合作区。做优县城,突出县城载体地位,推进德江撤县设市,支持思南撤县设市,加快德思印融合发展,将处于交通节点和枢纽、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德江、松桃等打造成为区域性支点城市,将交通网络节点上发展条件较好的玉屏(含大龙经开区)、思南等培育成重要节点城市,深入实施宜居县城建设行动,支持石阡打造“温泉+”全域旅游强县、沿河打造最美江城。做特城镇,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一批绿色小镇、工业小镇、农产品精深加工小镇、文化旅游小镇、商贸物流小镇、5G产业小镇、空港高铁小镇,持续推动示范小城镇提档升级。

第二节提升主城区规模和品质

推动“一核三带”城镇组群建设,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铜仁至江口产业带、铜仁至松桃产业带、铜仁至玉屏大龙产业带为“旋臂”的铜仁东部城镇组群,打通主城区与周边城镇快速连接通道,推动实施城市外环道路建设,中心城区建设重点向北扩展,在城北规划建设高铁新城、空港新城、产业新城,增强聚合效应;建设南湖新区,推动城南向茶店拓展,扩大城市容量和发展空间,培育产业、增加就业,增强主城区辐射力,到年,铜仁主城区常住人口达到70万人以上。统筹推进两城区医疗、教育、养老、市*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改造一批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注重城市建设与人防工程紧密结合,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引导商业步行街、文化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做活城区中南门古城经济,培育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依托铜仁高新区、碧江高新区和万山经开区做强做大数字经济、电子信息、智能终端、大健康医药等产业,大力提升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构建产业、城市互为依托、互相促进、高效优质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第三节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释放消费潜力,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重要支撑,强化县城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抓紧补上疫情暴露出的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优化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社会福利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围绕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提级改造县城公共厕所;围绕市*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市*交通、市*管网、配送投递、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和县城智慧化改造;围绕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配套,加强工业园区、冷链物流和农贸市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针对县城公益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多元化的财*性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优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分配,保障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

第四节推动特色小镇和小城镇有序发展

优先培育发展交通条件较好、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镇、韧性城镇、智慧城镇、生态城镇、人文城镇,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推动全市26个示范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创建省级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4个。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科学定位特色小镇主导产业,提高主导产业质量效益,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万山滨河花园、印江紫薇、玉屏田坪等康养小镇,松桃孟溪、思南塘头、德江煎茶等产城一体小镇,万山朱砂古镇、印江木*、江口太平、玉屏新店等文化旅游小镇,石阡中坝温泉养生小镇,玉屏朱家场油茶小镇。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内涵,发挥要素成本低、生态环境好、体制机制活等优势,推进特色小镇多元功能聚合,叠加现代社区功能,结合教育、医疗、养老整体布局,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商业服务和交通站点。推进特色小镇市场化运作,以企业投入为主、以*府有效精准投资为辅,依法合规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模式,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优质企业。

第五节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策体系,按照“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融合”理念,推广“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实施“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镇村管理”六大联动。推进实施城乡统筹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改造、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布局等城乡联动建设项目,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实施生态联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管理联动,建立镇村联动管理体系,统筹抓好规划编制、项目建设、环卫保洁、综合执法等工作。培育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形成承载城乡要素跨界配置的有效载体,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

第十一章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体系

引导农业人口逐步城镇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各项权益,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平等享有城镇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

第一节实施好“人地钱挂钩”配套*策

落实人地挂钩、以人定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和财*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策,提高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持续实施全面放开城镇落户的户口迁移*策,确保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和随迁子女人口在城市应落尽落、举家落户。加快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户籍迁移制度,为搬迁群众办理户籍业务提供便利,推动搬迁群众落户城镇。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益。推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各城区常住人口常态化统计机制,为制定各类便民*策提供支撑。

第二节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加强统筹谋划,健全体制机制,整合创业资源,完善扶持*策,优化创业环境,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返乡创业格局。深入实施“雁归兴铜”计划,全面激发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热情,积极加大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支持力度。鼓励创业基础好、创业能力强的返乡人员,充分开发乡村、乡土资源潜在价值,发展休闲农业、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创业空间,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第三节健全城镇公共服务制度

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养老保险统筹进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方便人口流动。增加学位供给,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入园*策,在流入地享有普惠性学前教育。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专栏8?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

城市快速干道工程。推动实施铜仁东环线城市快速干线、铜仁西环线城市快速干线、铜仁高新区高新大道、铜仁高新区牛堰路、铜仁高新区健康路、铜仁高新区新龙坪路、长兴至迓驾城市主干路、松桃至玉屏城际快速道路、松桃县城至孟溪城市主干路、松桃县城至迓驾城市主干路、玉屏朱家场至铜仁南快速干道、玉屏朱家场至大龙快速干道、大龙开发区6号主干道、沿河县城至官舟城市快速干道、沿河红*渡大桥及附属道路、沿河沙中大道、德江县城至煎茶城市快速干道、印江县城至小云工业园区至塘边工业园区(南环线)快速干道、印江县城至东出口市*干道、江口凯德至闵孝城市快速干道、江口县城至桃映城市快速干道、思南至德江城市快速干道、思南至印江快速干道、思南至石阡快速干道、黔北(德江)机场至县城快速道路、万山南湖大道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万山丹都街道至老羊坪公路、碧江灯塔街道柑子冲大道、石阡罗家寨至大沙坝道路、石阡县城东外环、思南县城南快速主干道、思南乌江综合港区新港大道、玉屏县城“南环线”、玉屏高速河口匝道站、玉屏馆驿隧道等项目建设。

城镇供水工程。建设市中心城区大兴10万吨及谢桥4万吨水厂,碧江高新区工业供水体系,万山南湖新区供水能力提升工程、松桃县城第二供水工程、印江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和工业园区提升工程、思南老城区城市供水工程、德江县城区供水改造提升工程、沿河县城供水安全保障工程、江口县城第二供水工程等项目。

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铜仁市8个县城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工程及49个乡集镇所在地污水处理工程、铜仁市漩水湾污水处理二期工程、铜仁市中心城区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碧江灯塔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铜仁高新区工业污水处理工程、大龙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工程、碧江乡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项目。

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建设铜仁市综合管廊一期工程、万山主城区及地下综合管廊、黔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德江)综合管廊、思南老城区路网地下综合管廊改造、思南城南新区地下综合管廊、铜仁高新区综合管廊工程、松桃市*综合管廊、印江县城区综合管廊、玉屏县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江口县城区地下综合管廊、石阡县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大龙经济开发区综合管廊二期工程等项目。

城市地下停车场建设工程。建设碧江三中停车场、铜仁高新区智慧停车场、铜仁市国贸商业停车场、碧江新区停车场、江口地下智慧停车场、苏铜产业园核心区智能停车场、碧江*家院子停车场、万山谢桥新区智能化停车场、万山镇智能停车场、江口城市停车场、松桃七星广场地下停车场、松桃世昌广场地下停车场、玉屏停车场(一期)、思南双塘新区广场停车场、思南兽王山景区停车场、思南旅游接待中心地下停车场、松桃县城中心停车场、石阡智慧停车场、大龙开发区城市停车场(二期)等项目。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程。实施德江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万山南湖新区组团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项目。

第六篇坚持提质增效,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以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第十二章实现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加大动态帮扶力度,做好扶贫*策接续落实,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增强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第一节坚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落实好“不摘责任、不摘*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设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确保工作不留空档、*策不留空白。对现有帮扶*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加快实现由“输血”脱贫向“造血”致富、由数量达标向质量提升、由*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领导体制,持续压实压紧责任,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能力。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就业、综合保障、社会参与等扶持*策接续落实。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共建“四安家园”,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继续扩大就业、产业、教育、旅游、生态、消费等扶持力度,加强*策引导、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主动对接、积极争取,用足用好对口帮扶协作、中央和省直部门及央企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积极与东莞市对接,加强农村产业化项目和社会事业建设合作。强化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保质增质,持续发挥扶贫项目资产带动作用。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就地就近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增加劳务收入。争取中央、省的支持,将我市更多的脱贫县纳入国家、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节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和动态帮扶机制,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防贫监测平台,横向加强部门协作,纵向加强上下联动,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等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动态监测,监测识别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人口和新增贫困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措施及时纳入帮扶,跟进解决具体困难,严防反弹返贫,形成常态化排查比对、动态化监测、精准化帮扶的精准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持续发展壮大产业,为脱贫人口创造更多参与产业、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机会,积极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已脱贫人口就业增收渠道,确保不返贫和不发生新的贫困。加大教育、医疗、住房和安全饮水等保障力度,防止因病、因学、因灾致贫返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优先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助、临时救助等*策,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探索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扶弱帮困长效机制。建立农村危房安全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农村危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和农村危房功能提升行动。以新时代大讲堂和农民讲习所为主要平台,加强思想、道德、文化、感恩教育,注重扶志扶智相结合,进一步激发低收入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发挥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提升低收入人口生产组织化能力,推动低收入人口互帮互助、抱团发展。

第三节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建立健全接续发展的*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在现有基础上,衔接好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发展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项目,促进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化。衔接好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补齐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短板,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衔接好乡村建设各项措施,继续着力整治农村厕所、垃圾、污水等环境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农村全域清洁化工程,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实现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细化规范乡村发展用地管理,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行镇街村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强化“民心*建+”,构建在*组织引领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确保治理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大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农民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推动玉屏县全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

第十三章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坚持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规模化、智能化、全球化,按照“重研培、再优化、增规模、深加工、创品牌、强配套、拓市场、抓入统”系统发展方法,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一节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中小型灌区改造工程,推动实施乌中灌区和铜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善农田灌溉设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实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对排灌沟渠进行清洗疏挖,确保种养殖用水灌得进,排得出。积极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自动化、信息化。加快完善农业生产重点区域交通网络,重点围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坝区、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兴建“农业产业路”,并实现与高速公路、主干道路互联互通。推进农村输变电设施进现代高效示范园区、重点养殖企业、连片种植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确保农业生产用电稳定、安全。抓好中小型水库建设,满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和乡村人畜饮水等需要,抓好梵净山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和实施乌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

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推进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提高适合我市地形地貌的山地高效性翻土机、播种机、采收机的普及率,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收、水果轨道运输、无人植保机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耕、种、收和烘干等环节的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推进山地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支持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耕地红线,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工作,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建立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实现精准化管理。推广抗旱节水、高产稳产品种,集成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深入开展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在果菜茶种植优势突出、有机肥资源有保障、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地区,选择重点县(区)开展有机肥试点。

第二节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每个县聚焦1-2个产业,推动全市农业发展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实现规模化发展,结合铜仁气候、土壤条件,聚力发展壮大生态茶、食用菌、中药材、生态畜牧、蔬果、油茶、蜂蜜、薯类等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打造一批百亿级农业产业集群。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快推进“稻+”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广实施“稻鱼、稻鳅、稻蛙、稻虾”等高效生态立体种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挥林业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蜂及其他林下经济,积极推动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发展规模大、科技创新能力强、精深加工程度深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进一步延长11个特色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大果品、蔬菜、茶叶、油茶、菌类、中药材、畜产品和水产品等产品开发力度,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加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大力发展抹茶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围绕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等关键环节,综合运用贴息、奖补等*策,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力度。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模式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江口、玉屏、石阡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以示范园为重点,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统筹利用各项涉农资金支持示范园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农商产业联盟,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推进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和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依托现有农业和旅游资源,积极创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推介一批精品乡村旅游与休闲精品路线。

专栏9?打造农业产业化百亿级十大集群

生猪产业集群。以铁骑力士、广东温氏、德康牧业、傲龙武峰为龙头,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年出栏生猪万头,综合产值达到亿元以上。

茶产业集群。依托贵州铜仁贵茶集团公司、英国太古茶叶集团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培育33家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形成高效益的茶叶精制加工集群。力争通过5年努力,全市投产茶园面积达到万亩,实现茶叶综合产值亿元以上。

蜂蜜产业集群。在江口建设蜂蜜产业示范蜜博园、蜂蜜加工厂及中国蜂产业变革升级大数据平台总部项目,通过企业智能装备的打造、应用,推动蜂蜜采集产业革命,整合国内及世界的零散蜂农通过大数据优势实现平台化采集养蜂,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江口建成集大数据平台、装备制造、蜂蜜加工为一体的“中国蜜都”,实现蜂蜜综合产值亿元以上。

薯类产业集群。以思南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德江铭仁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高标准淀粉红薯原料示范基地30万亩以上,示范带动其他区域20万亩以上红薯生产基地发展。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薯类综合产值亿元以上。

食用菌产业集群。以梵天菌业、裕国菌业、同发菌业、贵福菌业、市扶投公司、荪灵公司、丰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力争通过5年努力,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13亿棒(万亩)以上,实现综合产值亿元以上。

中药材产业集群。以中国中药、贵州苗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同德药业、贵州乔义昌药业集团公司等重点企业为龙头,以*精、淫羊藿、天麻、花椒、铁皮石斛、太子参、杜仲、缬草、藤茶、罗汉果、三叶木通(八月瓜)、吴茱萸等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为重点,力争通过5年努力,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70万亩以上,实现综合产值亿元以上。

家禽产业集群。依托铁骑力士集团、思南创辉公司、石阡惠农牧业、松桃圣迪乐、梵净蛋谷等企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年出栏蛋鸡苗7万羽、年出栏青年蛋鸡万羽、存栏商品蛋鸡0万羽,屠宰鸡食品精深加工0万羽,蛋品精深加工10亿枚,年产饲料40万吨,年产有机肥40万吨,实现家禽产业综合产值亿元以上。

牛产业集群。以贵州澳和牧业公司为龙头,在思南等县建设肉牛繁育基地,示范带动东部农区发展舍饲养牛,力争通过3-5年出栏肉牛10万头以上。以德江、思南等省级肉牛产业重点县为重点,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示范带动石阡、印江、沿河等西部山区发展“舍饲+放牧”生态养牛。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综合产值亿元以上。

蔬菜(辣椒)产业集群。蔬菜产业,以万山翠丰农业、贵州强德实业为龙头,联合苏高新集团、食行生鲜、鸿海集团、万山九丰等企业,建设商品蔬菜基地20万亩,年产商品蔬菜30万吨,综合产值45亿元;辣椒产业,以石阡和记、印江劲强、德江强德集团、思南铭晟乐等为龙头,在全市建成辣椒基地50万亩,年产辣椒70万吨;分别在石阡、印江、德江、松桃建立辣椒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年加工辣椒55万吨。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蔬菜(辣椒)综合产值亿元以上。

特色林业产业集群。坚持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规模化、智能化、全球化发展模式,倾力打造山地特色高效百亿级特色林业产业集群。其中:油茶产业按照“一核三区六带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以1个以上乡镇集中连片基地为“单元”,逐步以点连线、以线扩面,形成20公里以上油茶产业带;竹产业重点围绕“一圈三带多园”(环梵净山竹产业圈、乌江流域竹产业带、锦江流域竹产业带、高速公路沿线竹产业带)进行规划布局;花椒产业围绕德江、思南两大核心产区规模化发展。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综合产值亿元以上。

第三节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和引进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达6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家,实施农业产业联合体工程,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联合体,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深化农产品产销对接,培育壮大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电商三大销售主力,拓展省内市场、东部市场、“黔货出山进*营”三大市场。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小农户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产业发展与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多方共赢。深入推广组织共建、决策共商、优势共扬、全民共股、社会共治、成果共享的“六共”机制经验做法,稳步推进“村社合一”组织方式,实现*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高度融合,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确保所有行*村全覆盖。鼓励和支持市、县两级国有投资平台公司参与农村产业化经营。推动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质增效。

第四节着力构建农业服务支撑体系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实施质量兴铜战略,每个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一套生产操作规程和产品标准体系,全市产业示范基地率先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推动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接入国家平台,使用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识,加大追溯信息线上监控和线下监管,做到源头可溯、过程可控、流向可查、实时监管。以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为抓手,推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确保每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加快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替代计划,统筹实施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到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6%以上。加强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兽药使用休药期规定,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

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大力实施铜仁农产品品牌提升战略,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市创建步伐,全力提升铜仁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打造认知度高、社会公信力强的“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净抹茶·香溢天下”铜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进母品牌引领、子品牌带动、企业品牌跟进的运营方式,健全品牌管理运营制度。持续推进梵净山茶、石阡苔茶、江口萝卜猪、沙子空心李、铜仁珍珠花生、玉屏油茶、玉屏*桃、德江花椒、德江天麻、松桃绿头鸭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开发,对使用“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用品牌商标在铜仁市外销售的龙头企业实行奖补*策。持续办好梵净山抹茶文化大会、农交会等活动,倾力打造“世界抹茶之都”,将铜仁承办的全国性农产品展会培育发展成为农产品展示交易和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体系建设,配齐建强乡村人才“三支队伍”,全力解决产业发展、产加销技术等难题。推进科技兴农,加快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经营主体深入合作,打造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科技服务人才培训基地等,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动植物新品种推广和良种扩繁,积极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确保每个主导产业都有良种繁育基地。推动茶叶、淫羊藿、天麻、*精、食用菌、蔬菜、辣椒、石斛、烤烟、油茶、*桃等作物与树种的育种科研攻关,扶持精品水果、食用菌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提纯复壮,加快市级食用菌扩繁中心建设。

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畅通产销对接机制,加强农超、农校、农社、农企对接,加快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网络,便利农产品进城销售,鼓励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建立农产品直营店、专销区、定点市场,实现产销精准对接,有效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销售成本。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展线上销售市场,全力打通产业基地与市内、市外以及线上农产品对接渠道,推动“网货下乡”“黔货出山”,不断扩大消费市场和消费规模,利用东西部协作机遇,力争把我市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快冷库冷链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到年,全市冷库库容达到20万吨,冷链运输车辆达到台,肉禽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30%,果蔬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15%,切实解决好农产品保鲜问题。

专栏10农业重点工程

农业规模化提升工程。推进铜仁市亩坝区、江口中国抹茶之都、铜仁武陵山产业公园(山茶特色小镇)、碧江桐木坪富民生猪养殖产业、黔东北(德江)农特产品种植(养殖)及加工基地、铜仁梵净国际优食谷生猪家禽养殖、碧江圣迪乐村万羽高品蛋鸡养殖场、思南2万亩*精种植、思南1万亩五倍子种植、思南1万亩吴茱萸种植、印江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基地、万山0万棒食用菌产业、万山万亩香柚产业基地及精深加工、松桃精品水果、松桃1亿棒食用菌产业、松桃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万山5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德江肉牛养殖基地、玉屏生态鸡产业、玉屏优质肉牛一体化养殖基地、玉屏温氏屠宰加工一体化精深产品线扩建、沿河贵州白山羊选育基地、石阡正邦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德江中药材种植、思南枫芸乡吴茱萸种植、松桃油茶基地及精深加工、江口淫羊藿全产业链、江口*精全产业链、江口缬草种植基地,江口冷水鱼养殖基地、碧江中国好粮油油茶产业融合、裕国(铜仁)香菇生产加工基地、万山武陵菜都产业带、沿河00亩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德江花椒基地、沿河生态肉牛全产业链、思南双塘蚕桑产业园、印江*精全产业链、玉屏食用菌全产业链、玉屏“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建设、玉屏混寨精品水果基地、德江精品水果种植、沿河油茶产业等项目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重点项目。推动江口、玉屏、石阡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碧江小江口省级山地农业园区、贵州碧江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贵州万山九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思南长坝花椒产业园、思南张家寨现代生态茶示范园区、德江沙溪天麻省级示范园、德江枫香溪省级核桃产业示范园、松桃标准化绿色茶园、石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碧江区“梵净仙姑”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中国西南侗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德江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印江黔东黑猪全产业链)等项目建设。

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玉屏油茶产业、玉屏中药材深加工、松桃生态茶精深加工、万山食用菌加工、江口特色中药材开发、江口生态油茶产业基地建设及深加工、思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德江花椒精深加工、德江天麻精深加工、思南甘薯高品质加工转化、万山九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德江合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石阡龙塘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玉屏温氏屠宰加工一体化、思南大宗茶加工集散中心等项目实施。

农产品现代销售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大龙开发区冷链物流、碧江高新区云仓物流供应链体系、碧江蔬果产加销一体化、铜仁市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碧江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二期)、铜仁市快递物流产业园、德江煎茶冷链物流园、思南精品水果冷链物流、思南食用猪肉冷链物流、沿河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印江小云现代冷链物流中心、松桃现代化物流、松桃15万吨肉食品冷链物流库、江口“梵净山珍”特色产品交易市场、石阡冷链物流、玉屏农产品现代流通中心、玉屏生猪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交易中心、苏高新集团农业物流产业园(万山)等项目。

农业品牌化提升工程。建设碧江白水贡米、万山香柚、印江梵净蘑菇、沿河沙子空心李、沿河千年古茶、松桃响水贡米、思南*牛、德江肉牛、玉屏郭家湾贡米、玉屏*桃、思南晏茶、德江花椒、江口冷水鱼、碧江珍珠花生等产业提升项目。

农业标准化提升工程。实施铜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碧江有害生物检测预警系统、碧江食用菌质量提升建设、万山农业数字化+大数据+溯源体系、印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沿河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松桃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黔东北(德江)种业生物工程农业园、松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思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思南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智能监测体系、玉屏油茶标准化示范区、玉屏*桃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玉屏植保体系一体化、碧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松桃化肥农药减量高效利用等项目建设。

现代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印江、松桃、思南、江口、德江、玉屏高标准农田、碧江高标准农田提标改造、思南新植茶园及后续管护、印江新寨田园综合体、石阡国荣乡长荣田园综合体等项目。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建设沿河土壤有机质提升、碧江碳基生态肥厂、松桃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万山现代生态养殖(生猪)、万山开泰5万吨有机肥、沿河坝区农机化改造、印江坝区农机化改造、德江坝区农机化改造、玉屏水稻制种机械智能体系、玉屏农机化发展蔬菜全程机械化、玉屏油茶产业发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石阡茶叶产业创新基地、石阡农业大数据体系、松桃万羽蛋鸡全产业链体系等项目。

特色产业种子种苗选育工程。建设碧江国家储备林项目一、二期、碧江优质农产品种苗繁殖基地、江口国家储备林建设、江口冷水鱼产业育苗基地、江口淫羊藿产业育苗示范基地、碧江特色花卉苗木产业、贵州*牛(德江)能繁母牛围栏繁育基地、黔椒品种(德江)选育基地、德江天麻良种繁育基地、玉屏?阳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特有鱼类驯养繁殖基地、思南国家储备林、思南珍稀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万山牡丹花卉产业、沿河白山羊选育基地、松桃商品林收储、松桃花卉苗木产业等项目。

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行动。实施铜仁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保护、铜仁市农村供水网络、万山大坪、鱼塘水利灌溉、印江乐茂江至幕龙扶贫公路改造工程、江口产业公路、德江产业公路、松桃产业公路、碧江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铜东灌区续建配套现代化改造(碧江片区)、碧江九龙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思南农业园区产业路、玉屏北部引调水工程等项目。

第十四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节建设美丽乡村

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注重村庄规划建设和风貌管控,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切实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乡村,深入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健全农业节水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坚持投入减量、绿色替代、种养循环、综合治理,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严格控制河流湖库投饵网箱养殖,推广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厕所质量管理。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做好整县(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基本完成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推进农林产品加工剩余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

着力提升村容村貌。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大力提升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突出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抓好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和管护,推进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的现象,完善乡村公共照明等公用设施。全面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突出自然生态,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促进乡村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第二节切实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观念。弘扬中华孝道,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社会风尚。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农村社会心态。加强农村科普教育,倡导健康生活,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卫生习惯和绿色生活方式。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倡导文明节俭办婚礼和治丧,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高额彩礼、厚葬薄养、建生祭坟等陈规陋习。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服务设施,丰富农村文化业态,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实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扶持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村、特色文化产品。继续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使农民群众能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盘活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用好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实施农耕文化进校园工程,建立农训体验基地,增强青少年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推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品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积极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积极开发创新传统舞龙、舞狮、锣鼓、傩戏、苗族绝技绝艺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第三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充分发挥好推动乡村振兴“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和激励*员干部在基层各项工作中主动担当作为,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发展。

以*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健全以*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围绕建立*委领导、*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扎实推进抓*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抓乡促村,把农村基层*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农村服务型、发展型*组织建设,抓好乡镇*委书记、村*组织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及时把乡、村中符合条件的优秀农村*员、*员致富带头人、优秀大学生村官、优秀退伍*人等选配到*组织书记岗位,通过事业单位招聘一批、高职院校引进一批、“西部志愿者”招募一批、“三支一扶”招募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五个一批”方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确保一村至少配备一名大学生,不断补强村级工作力量。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建工作,引导其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正确方向。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完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加强对村规民约的指导规范。鼓励整合利用村集体积累、*府帮扶等资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村级农业资源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权的侵蚀,严防非法宗教、宗族家族势力渗透基层组织。

大力建设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组织形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鼓励有志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农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支持妇女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支持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医生、教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第七篇坚持全域带动,高质量推进旅游产业化

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发挥好铜仁生态、文化、旅游、康养资源丰富的优势,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高品质开发旅游新业态,深入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全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性升级。

第十五章全力推动旅游业发展

坚持以国际化、智能化引领旅游业发展,打造国际国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助推旅游业态融合、旅游产业聚合发展。

第一节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坚持“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构建以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龙头、区县精品景区为节点、乡村旅游点为支撑的铜仁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旅游+多产业”,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城旅融合、商旅融合、康旅融合、体旅融合、交旅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体制创新、“多规合一”、区划调整为抓手,推进梵净山旅游景区管理创新发展,推进“一带”慢行系统建设,以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推进体旅融合发展。丰富和发展铜仁古城文化业态和夜游产品,将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成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龙头。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全力支持梵净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万山汞矿遗址和碧江云场坪汞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石阡申创全国温泉产业创新试验区。加大旅游景区培育提级力度,支持朱砂古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玉屏侗乡风情园、德江乌江秘境、德江五彩洋山河、印江大圣墩、玉屏茶花泉、江口农夫山泉等景区申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动创建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累计达到15个,实现4A级旅游景区区县全覆盖。

专栏11?????旅游业规模品质提升工程

产业效益提升工程。到年,全市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同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左右。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接待规模提升工程。到年,接待旅游人次4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人次以上,年均增长5%以上。

接待质量提升工程。到年,旅游投诉处置办结率达到95%以上。

旅游品牌创建工程。到年,推动朱砂古镇景区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创建1家五星级旅游饭店、推进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培育1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新增3家以上4A级旅游景区、1家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以上星级旅游饭店、5家以上旅行社。

第二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推动旅游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利用我市独特的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优势,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新业态,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康养旅游、夜间旅游、体育旅游、科普研学旅游。加大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提升旅游工艺品品质和档次,推进由“地方特色产品”向“文化旅游商品”升级。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和“假日经济”,落实国家鼓励消费的财税信贷*策、信用消费*策和带薪休假制度,发展服务消费和节假日消费。加强旅游营销体系建设,积极拓展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促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培育和引进一批国际、国内旅游大企业,支持旅游企业扩规模、强实力、创品牌,培育1-2家大型文化旅游集团,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中小型旅游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市内高校和中职院校设立和提升旅游专业办学水平,与旅行社加强合作,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第三节丰富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业态

推动梵净山景区旅游管理体制、运营机制改革,构建以梵净古邑集团为主体的运营体系,加速市级旅游平台对创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使用和运营统筹,创新景区市场开发体系,坚持“山内做减法、山外做加法”原则,在强化梵净山保护的同时,推进江口、印江、松桃三县旅游城、旅游镇、旅游村、旅游点建设,丰富环线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体育旅游等业态,促进梵净山旅游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一带”旅游公路、慢行系统建设,积极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将“一带”打造成为体旅融合示范区、交旅融合示范区、乡村田园观光带。推进朱砂古镇至九丰农业博览园至夜郎谷旅游康养示范带、木杉河至挞扒洞至彩虹海城市休闲示范区建设。在做好东山古建筑群保护的同时,探索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古城、文化演艺进古城,依法保护、利用好文物资源。推进古城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古城红色研学旅游产品、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古城夜游业态,将古城打造成为铜仁文化高地、旅游胜地、教育基地。

专栏12?红色旅游和传统历史文化保护重大工程

红色旅游重大工程。建设红二、红六*团长征贵州纪念园、困牛山战斗纪念馆、中共黔北工委旧址陈列馆、石阡红二、红六*团总指挥部旧址陈列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江口长征主题公园(红六*团江口段)、沿河谯家土地湾长征文化公园、德江长征文化公园、玉屏长征文化公园、印江长征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护工程(市县保9处)、德江长征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护工程(市县保3处)、周逸群烈士纪念馆改扩建等项目。

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实施万山汞矿近现代工业建筑整体保护工程、朱砂古镇景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德江傩文化博物馆、东山古建筑群东山寺环境整治工程、思南古建筑群文物保护利用陈列布展等项目建设。

第四节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革命紧密结合

抓住用好农村产业革命带来的有利条件,加快农旅深度融合,形成以农兴旅、以旅促农、产业融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培育乡村旅游经济新增长点,打造2个省级乡村旅游度假区,巩固文化旅游扶贫成果,支持德江枫香溪打造红色旅游示范村寨。加大对江口云舍、石阡楼上古寨、松桃大湾苗寨等中国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力度,利用好大数据做好保护工作。推进石阡知青农场、沿河南庄、思南郝家湾、碧江瓦屋、松桃响水苗寨、印江团龙、江口*岩、万山*家寨等乡村旅游村落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以上、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0个以上、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个以上。大力推动乡村农特产品转化为商品,围绕旅游市场消费需求,打造一批品质优良、设计新颖、特色突出的旅游商品品牌。推动旅游消费和带动农产品销售紧密结合,引导和鼓励旅游景区、机场、铁路、公路站点和服务区优先推介铜仁名特农产品,加强旅游线上和线下消费销售联动,带动农产品销售。

第五节提升文化旅游业服务水平

完成铜仁市全域旅游智慧中心建设,真正实现“一部手机游铜仁”,强化与携程、快手等平台合作,加强信息多维度宣传,扩大“行游贵州”平台信息采集输入量,加大对A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星级酒店、民宿、旅行社等涉旅企业的基础信息采集导入力度,实现实时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商品、酒店、交通信息查询。提升铜仁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演艺、民族体育赛事活动水平,推动景区常态化风情演出。加密文化旅游景区、国省旅游干道、乡村旅游村寨、旅游度假区、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公共厕所建设,对原有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提升。强化文旅市场监管和服务,规范文旅市场秩序,着力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游客满意度,扩大“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旅游品牌知名度。

专栏13?旅游业发展重点项目

重点景区提升项目。实施提升梵净山景区智慧化建设、碧江百花渡景区提质升级改造、江口亚木沟4A级景区提质改造、石阡佛顶山景区提升、思南石林景区升级改造、德江武陵陶缘4A级旅游景区提质升级改造、万山朱砂古镇旅游综合提升、石阡仙人街旅游景区升级改造、铜仁高新区铜仁大峡谷旅游景区改造、沿河黎芝峡4A级景区提升改造、松桃(苗王城)民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支持朱砂古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玉屏侗乡风情园、德江乌江秘境、德江五彩洋山河、印江大圣墩、玉屏茶花泉、江口农夫山泉等景区申创国家4A级景区。

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推进石阡中坝佛顶山温泉小镇、德江武陵陶缘农体旅康养度假区等项目建设。

人文型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推进思唐古建筑群复原陈展、思南张家寨生态体育智慧公园、德江潮砥老集镇建筑群复原、松桃寨英古建筑群复原工程等项目建设。

自然生态型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建设铜仁武陵山茶产业公园(山茶特色小镇)、石阡龙塘万亩苔茶示范园区、万山智慧旅游、沿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德江泉口万亩草场石林景区、玉屏第三批融合示范园、松桃腊尔山红石堡旅游景区等项目。

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实施碧江六龙山乡村旅游、万山牙溪生态农场、江口*岩、坝梅乡村旅游、玉屏亚鱼乡村振兴旅游、思南乡村旅游示范点、德江煎茶龙盘、潮砥新华、合兴合朋、高山方家、桶井玉竹一二三产融合示范、沿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综合体保护、石阡乡村旅游重点村、印江团龙、凤仪乡村旅游、江口官和森林康养旅游、万山敖寨至谢桥现代观光体验旅游示范带、铜仁高新区康养文旅特色小镇综合体、大龙经济开发区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示范点、松桃响水洞旅游景区、松桃飞灵山生态旅游体育公园、碧江瓦屋乡村旅游体度假示范区、碧江板栗园旅游度假区等项目。

第十六章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深度应用,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引导传统服务业企业改造升级,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服务能力。大力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提高现代服务业效率和品质。

第一节推动服务业与一产、二产融创发展

延伸农业产业服务链,围绕茶叶、中药材、油茶、菌类、生态养殖等优势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资供应配送、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农产品营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市场信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不断完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与旅游、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强全市优势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推动农产品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营销网络化。积极发展城镇商务服务、金融保险、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与工业融合发展,开展制造业产业化应用示范。聚焦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重点产业园区共性需求,加快建设生产性服务支撑平台。鼓励企业与市内外科研单位和院校合作,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引导制造业企业的产业价值链由产品驱动升级为“产品+服务”双轮驱动,挖掘“铜仁制造+铜仁服务”组合效应,推动全市服务型制造业加速发展。

第二节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以促进便利化消费为核心,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产业联动的城市消费商圈,推动新零售示范城市建设,创新发展批发零售业,引导批发零售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推动市内制造业就近开展供需对接,培育引进一批供应链服务龙头企业,规划布局好商业集聚区,重点布局好特色步行街、消费商圈、夜间经济消费区、特色餐饮街区等。做好全市住宿业规划,规范和提升住宿业发展水平。大力刺激消费需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进出口展销会,扩大进口消费。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完善现代物流仓储服务体系,推动餐饮业创新发展,加大本土餐饮企业培育扶持力度。推动社区和农村深度融合“互联网+”,优化便民服务设施。加快新建住宅小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城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商贸物流、文体休闲、健康医疗、教育培训、物业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升级发展。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着力构建空中、陆路、水域立体物流大通道,在铁路、公路、机场、河运码头等重要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产业集聚区,建设无缝链接的运输网络,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物流组织场所,提升物流产业对内集聚、对外辐射能力。发挥多式联运优势,优化货运结构,畅通铁路和水运通道,提升铁水货运比例,降低公路货运占比,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网络货运,推广“物流+大数据”,通过智慧物流促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实现安全高效便捷运输。加快现代物流主体培育和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商贸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综合性和专业化物流,选择在多种运输方式汇合的地点建设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推动建设碧江火车东货运站、渝怀铁路二线松桃站物流中心、渝怀铁路二线桃映新寨物流中心、铜仁市南部片区物流集散中心、思南乌江综合港区物流园区(一期)、大龙开发区物资储备中心、思南双塘现代物流聚集区、碧江鹏程物流标准化示范基地集装箱甩挂中心、松桃现代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

专栏14?物流业重点工程

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工程。建设思南双塘现代物流聚集区、印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铜仁市南部片区物流集散中心、大龙开发区物资储备中心、万山茶店物流中心、黔东北(德江)商贸物流中心、德江经开区物流园、印江商贸物流中心、思南云仓物流供应链体系、石阡花桥现代物流园、松桃顺天收立体仓储物流中心、孟溪公铁联运物流园区、沿河沙子现代物流园区等项目。

冷链物流建设工程。推动实施铜仁高新区武陵山片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松桃15万吨肉食品冷链物流库、印江冷链物流园、碧江农产品冷链物流、石阡冷链物流、德江冷链物流、大龙开发区冷链物流、万山武陵山茶叶冷链集散中心、玉屏冷链物流农产品现代流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多式联运建设工程。实施碧江鹏程物流标准化示范基地集装箱甩挂中心、碧江火车东货运站、铜仁高新区机场交通枢纽物流园、铜仁高新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松桃普觉火车货运站、思南乌江综合港区物流园区(一期)、江口客运货运综合交通枢纽站等项目建设。

专业物流园区建设工程。建设铜仁高新区空港物流园一期、铜仁市商品供应链运营中心、铜仁鹏程物流园、松桃黔东粮油物流园、铜仁市隆盛仓储物流、德江汽贸城物流园、德江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物流园、印江汽车商贸物流城、万山茶店农产品物流园区、玉屏建材物流产业园、万山大型现代化购物中心、苏高新集团农业物流产业园(万山)、松桃生猪交易市场、石阡佛顶山新能源汽车商贸中心、江口梵净山特色商品集散中心、江口“梵净山珍”特色产品交易市场、德江中药材交易中心、沿河农产品现代流通中心、贵州玉屏中和石油库成品油物流集散中心、玉屏农产品现代流通中心、碧江医疗器械配送中心、碧江粮油交易中心、松桃苗食联盟特色产品综合服务平台、东九(黔东现代)物流园等项目。

第四节推进金融业发展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以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大力实施“引金入铜”工程,引进交通银行来铜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保险行业发展,丰富保险品种,建立健全保险机构,全市设立保险分支机构5家以上。规范发展证券业,设立证券分支机构2家以上。完善铜仁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信易贷)功能,丰富中小企业共享数据库数据,打通各金融机构和企业信息交流渠道,建立金融产品和服务超市,为中小企业提供线上金融服务。动态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策、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加速企业上市进程,重点培育推动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贵州重力科技环保有限公司、贵州格瑞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上市融资发展。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安全稳健、平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

第五节拓展会展业发展业态

推动铜仁会展业建设与发展,依托铜仁良好的生态环境及梵净山旅游资源,用好用活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品牌,围绕商务会展、康养养老、科普研学等重点领域开发建设一批铜仁会展经济新项目、新业态,在铜仁凤凰机场(铜仁高铁北站)临空经济区、万山城区、江口县城规划建设铜仁会议会展中心和城市商贸旅综合体,以铜仁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引进或培育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组织,着力打造武陵山片区及黔东会议会展会客厅。加快培育汽车房产、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健康医药、学术会议等专业会展,助推铜仁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六节积极发展消费服务产业

推动消费扩容提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支持线下经营实体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发展“线上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促进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融合,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等商业新模式。鼓励发展“互联网+旧货”“互联网+资源循环”,支持绿色智能商品以旧换新,促进绿色循环消费。构建完善的消费流通支撑体系,继续推进铜仁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工程,逐步完善城市货运配送三级网络体系,加快促进网络货运规范化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流通体系,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促进形成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专栏15?服务业十大重点工程

大旅游创新发展工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高品质开发旅游业态,高标准优化旅游服务,高水平完善旅游设施,不断推出新业态、新产品。大力推进智慧景区、智慧文旅企业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业智慧化水平。强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打造铜仁本土特色旅游商品品牌,切实提升旅游商品的质量和水平。持续扩大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实施“六心”满意旅游行动,全力营造满意旅游环境,不断提升铜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数据融合创新发展工程。抢抓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探索打造全国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市,围绕数字治理、场景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铜仁市公共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互联网门户)、智慧城市“1+1+N”数据运营模式、5G网络等大数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百企引领”行动,加快构建以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平台经济等为重点的大数据产业体系。

大健康创新发展工程。统筹推进健康铜仁建设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以健康医疗、健康养生(养老)、健康运动、健康宣教、健康旅游、健康食药产业发展为重点,推动大健康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高位嫁接、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加速形成全产业融合、全区域发展、全方位开放的大健康产业链。

现代金融创新发展工程。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以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大力实施“引金入铜”工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安全稳健、平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

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工程。以逐步建成高效运行、辐射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体系,覆盖“区县、乡镇、村社”的多级交通物流通道网络,促进物流行业“提质、降本、增效”为目标,着力提升物流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加快构建高效、智能、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强化物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现代商贸创新发展工程。以促进便利化消费为核心,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产业联动的城市消费商圈,推动新零售示范城市建设,推动批发零售业创新发展,推动批发零售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推动市内制造业就近开展供需对接,培育引进一批供应链服务龙头企业,规划布局好商业集聚区,重点布局好特色步行街、消费商圈、夜间经济消费区、特色餐饮街区等,推动住宿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完善现代物流仓储服务体系。

科技研发创新发展工程。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着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创新孵化等服务,着力提升应用技术研发、综合检验检测认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新科技研发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研发服务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承办年国际山地旅游暨第十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实施铜仁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狠抓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落地落实,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加速度、高质量发展,不断助力文化铜仁建设,全力打造文化旅游胜地,进一步增强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养老服务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扩大“公建民营”改革试点范围,提升养老服务业开放合作水平,加强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策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营造统一开放、平等参与、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会展服务创新发展工程。坚持以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为导向,按照“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发展定位和创建“一区五地”奋斗目标,依托铜仁人文、交通、自然资源等优势,不断培育壮大会展主体,做优做强会展品牌,提升会展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

第八篇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打造数智赋能竞争力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国家级平台经济产业集群、全国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市、国家城市数据治理及开发利用示范市,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七章大力实施数智活市工程

充分发挥“+大数据”催化剂效应,通过各行各业+大数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拓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第一节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六网会战”之互联网会战,加大光纤、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打造“双千兆城市”,形成“千兆入户、万兆入楼”光纤覆盖格局,实施光缆扩容工程,建设集约共享的通信管道网络,提速互联网骨干节点,实现市到省的出口带宽能力达0G,乡镇以上家庭宽带千兆接入能力达%,NB物联网实现乡镇全覆盖。加快5G基站建设,建成覆盖市县主城区的5G网络,实现行*村及以上5G覆盖率、30户以上自然村5G覆盖率超全省平均水平,实现5G全面商用。建设智慧城市云平台,持续提升“云上贵州”铜仁节点服务能力,持续推进上云、用数、赋智专项行动,实现“一云统揽”。启动基于IPV6的城市网络安全运营服务体系规划和建设,加快*务外网升级改造,推进各类*务服务专网向电子*务外网迁移整合,基于*务外网建设统一的移动*务专网和业务协同办公平台。依托公安部CTID法定数字身份系统,建设数字身份认证中台,为各行业领域的大数据场景应用提供法定、统一、权威、多级可信的面向自然人的数字身份认证服务。

第二节构建数字生态

做好公共数据授权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打造国家城市数据治理及开发利用示范市。编制可运营的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规划,探索智慧城市“1+1+N”数据运营模式。持续迭代运维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电子证照五大基础数据库以及医疗、教育、社会保障、视频、地图等行业中台或主题库建设,打造城市级公共数据资源池。建设公共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上架公共数据资源,构建公共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和共享机制。应用区块链技术建设数据主体自主管理云平台、城市数据中台(中枢)等数据治理核心基础设施,推动“还数于民”,探索数据开发利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通。构建数据安全体系,统一规划数字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以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为基础的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应用和数据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第三节推进大数据场景应用

坚持“应用驱动·融创发展”,大力推进场景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聚焦可运营的智慧城市建设,按照“1+1+N”模式,激活数据要素的流动性,持续丰富场景大数据理论。深入推进“一云一网一平台一体系”建设,紧扣各行业领域痛点、难点、堵点,谋划建设数字*府、智慧城市(社区)、全域智慧旅游、数字乡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应用场景,实现对各场景应用及数据“一云统揽、一网通办、一平台调度、一体系支撑”。建立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可运营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机制,营造百花齐放、万众创新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持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智慧化程度。

第四节做强数字经济

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持续推进大数据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市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依托优势农特产品,推进生猪、茶叶、蜂蜜、鸡蛋、辣椒等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农业向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规模化、智能化、全球化融合升级。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电解锰、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生态水等行业,积极开展一批智慧工厂、数字车间建设,加快工业企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大力发展大数据融合服务新业态,推动服务业向平台型、智慧型、共享型融合升级。依托智能终端产业园、大数据创新应用产业园等,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强大数据平台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全省平台经济发展集聚区。围绕数字泛文娱、网络货运、智慧企服、农业互联网、建筑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实现人才、数据、技术、物资、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及产业链的集聚。重点培育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及自主品牌的大数据平台企业,打造国家级平台经济产业集群。实现平台经济规模亿元以上。

专栏16?大数据重大工程

数字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六网会战,实施*务外网升级改造,建设智慧城市云平台、公共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数字身份认证中台等数字治理基础设施,探索数据开发利用利益联结机制,围绕网络体系、数据流转、责权利等方面完善充实“1+1+N”数据运营模式,以丰富的应用倒逼数据中台建设、以市场的价值反哺数据运营建设。

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建设铜仁市数字乡镇、数字乡村大数据应用平台、应急广播等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工程。实施铜仁市5G产业发展工程、铜仁市北斗产业园、碧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万山大数据融合创新示范园区、铜仁高新区智能经济电子信息产业园、贵州玖捌汽车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黔东北(德江)大数据开发与利用中心等项目建设。

5G智慧场景推广应用。推动铜仁市5G智慧林业在线监测平台、铜仁市5G智慧园区一体化服务平台、铜仁市5G智慧环保网格化监控平台、铜仁市5G智慧国土重点监测区域违法处理平台、铜仁市5G智慧水利综合立体监管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信创产业发展工程。以铜仁市信创二期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信创产业发展,由*府统一采购,纳入阳光采集平台。加大信创生态体系建设力度,推动铜仁市“信创云数据中心”建设。

农业大数据应用工程。建设铜仁市智慧农业大数据、万山农业数字化+大数据+溯源体系建设、印江农业云数字化农林技术装备、石阡农业大数据体系、松桃农产品追溯体系、松桃数字农业体系、江口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玉屏智慧林业、德江智能农机制造、德江智慧农业应用与数字工厂建设示范等项目。

工业互联网工程。建设铜仁市基于5G全连接工厂、铜仁高新区智慧化标准厂房、铜仁高新区电子信息智慧工厂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示范、松桃电解金属锰智慧工厂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示范等项目。

智慧城市建设工程。根据“1+1+N”数据运营模式新思想,编制好《铜仁市智慧城市建设及运营顶层规划》,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工作制度,统筹各专项工作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营造城市数据应用百花齐放、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重点打造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停车、智慧旅游、数字乡村等一批示范应用,形成数据采集、治理、流通和应用等环节融合互通的数据供应链和利益链,通过“自下而上、由点带面”的建设方式,构建1个数据治理体系推动数据资产化,构建1个数据运营体系推动数据要素化,打造N个场景应用实现数据价值化,逐步建立起具有铜仁特色的可运营、可迭代的智慧城市。

智慧医疗建设工程。建设铜仁市智慧“医生工作站+云护理”平台、智慧养老平台、5G+智慧医疗、共享药房、医院智慧医疗、玉屏智慧医疗卫生服务提升等项目。

第十八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申创国家高新区为突破口,采取非均衡创新发展战略,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和多元化创新资源,贯通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围绕全市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化工、基础材料、大数据、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成果推广和应用,围绕“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重点突破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锰精深加工产业、电池回收产业链条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材料关键环节技术攻关。组织实施锰、汞、钡无害化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展中药民族药新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精系列保健产品、天麻即食产品、杜仲保健产品、铁皮石斛抗癌药物等产品研发。以节能环保低碳为导向,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智能化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围绕建筑材料绿色、高效、智能、低碳制造,开发新型建材产品。大力实施“质量兴铜·品牌强市”战略,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有机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要素资源,面向企业、产业、区域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第二节推动区域创新平台建设

聚焦现代化工、新材料、大健康医药、特色农业等优势领域,支持建设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种质资源创新中心、民族中兽药与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重点实验室、清洁锰化工与新材料开发建设工程技术中心、新能源汽车试验室、抹茶研究院等省、市级创新平台。鼓励龙头农业企业建设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星创天地、众创空间等平台,支持建立核心种质资源库和遗传改良技术平台,开展种质资源搜集、整理、鉴定和创新利用。支持铜仁高新区、碧江高新区、万山经开区、大龙开发区创建孵化基地,大力扶持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孵化基地、双创示范基地、灯塔众创空间(市级)等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平台。支持铜仁学院、铜仁市检验检测院、金瑞新材料等检验检测机构(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第三节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围绕国家级高新区的定位,按照“一年启动申报、两年攻坚达标、三年创建成功”的行动目标,依托碧江高新区、铜仁高新区加快提升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集聚发展智能终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与营养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电子商务与信息等产业集群,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高水平研发机构、高素质人才、科技金融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充分发挥主城区经济发展主板功能引领作用,构筑区域创新高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增强对铜仁市及武陵山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科技带动力和辐射力。

第四节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改革市级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市级科技计划审批制度改革,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资助重点和业务特点,建立完善相应的业务审批方式。通过优化财*资金投向及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实现较快增长。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完善立项决策会商制度、重大项目论证制度和项目立项评审评估及决策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策,制定更加合理、更加协调完整的科技创新配套*策体系。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铜仁市企业建立“校企联盟”,推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畜牧信息平台和农业龙头企业以“企业+行业+高校+科研所”的模式,建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聚焦农业产业发展,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第五节培育和集聚科技创新人才

深入实施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策,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科技人员兼职取酬、保留身份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和离岗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允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支持以成果转化、技术入股、兼职兼薪、特例聘用等多种方式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着力培养引进科技领*人才、核心技术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主动性,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到年,万人研究与发展(RD)人员数达20人。

专栏17?科技创新提升工程

科技创新实力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到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实现增比进位,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32%,全市财*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财*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2.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

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现代产业创新技术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取得明显成效,推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到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4%。

企业创新主体不断壮大。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具有创新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到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0家,规上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比重达到45%。

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夯实。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速集聚,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到年,万人研究与发展(RD)人员数达20人。

第九篇坚持扩大有效投资,高质量做强基础支撑力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深入实施“六网会战”,推进交通强国试点建设,夯实水利设施基础,加强能源产业开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运行体系。

第十九章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网”建设,畅通内外动脉,推动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落地实施,高质量构建便捷高效交通网络、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节拓展铁路网

配合省里向国家报批贵州省城际铁路网规划,与湖南加强衔接,推动铜吉铁路顺利建设,打通铜玉铁路“断头路”,构建我市北上快速通道。抓好涪陵至柳州、昭通至黔江、贵阳至铜仁、玉屏至从江铁路前期工作,积极争取铜仁至遵义高铁纳入国家铁路建设规划。开工建设铜仁高铁南站综合客运枢纽,加快推进万山老山口综合客运枢纽、铜仁高铁北站综合客运枢纽、铜仁东货运场、松桃货运场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铜仁铁路列车开行方案,开通直达贵阳、重庆、成都、昆明、长沙、深圳等方向高铁列车。调整铜仁至铜仁南站城际高铁行车时段,衔接贵阳通往上海、杭州、苏州、湖州、嘉兴等东部地区线路,贯通长三角城市群,打通长江经济带铁路运输陆上通道。

第二节构建以双机场为骨干的航空格局

继续扩建升级铜仁凤凰机场,按照4E级干线机场标准,加快建成武陵山区域国际旅游中心机场。新建或延长跑道和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做好航线培育和正式口岸建设,引进驻场航空公司,重点培育与贵阳、重庆、长沙等周边大城市的航班,保障并稳步提升铜仁凤凰机场的区域竞争力。推进黔北(德江)机场加快建设,加快建成“一市两机场”大开放格局。加快区县通用机场建设,推进中小型旅游直升机起降点网络化建设,开通中小型旅游直升机“空中巴士”航线,打通空运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争取在“十四五”时期将铜仁市率先打造成全国“低空开放全域旅游试点城市”。

第三节织密公路网

坚持续建、新建、提级改造同步,加快构建“内连外通”公路网,全面建成印江至秀山、江口至玉屏、石阡至玉屏、沿河经印江至松桃、湄潭至石阡、德江至余庆高速公路。启动铜仁环城、沿河至道真、玉屏至天柱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深化研究松桃至吉首、德江至印江、碧江至乌罗高速公路。有序推进玉铜松城市快速干道建设,大力实施国省干线改造工程,逐步提高国省干线道路等级。实现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0%以上。实施县乡公路路面改善工程,增强县乡公路通行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实施乡镇通畅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旅游道路,大力升级改善农村公路,加快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有序推进乡镇通二级公路,力争乡镇通二级公路比例达到65%以上。

第四节提级改造水运设施

推进乌江航道提等扩能工程建设,加快乌江三级航道建设步伐,尽早开工建设沙坨电站、思林电站通航枢纽二线0吨级及锦江芦家洞电站枢纽等通航设施,进一步提高航道网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思南、沿河、德江等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面向湖南、重庆、湖北等地的*金航道。加强乌江航道“省际和省内协调”,促进上游省内之间和下游黔渝之间航道协同提级,实现区域之间航道等级标准衔接一致,确保上下游通畅无阻,真正形成我省乌江进入长江、衔接长江经济带、贯通东西部经济协作的快捷水上通道。发展航运产业,依托我市优质沙石资源,瞄准长江沿线市场,组织实施好“黔石出山”,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第五节构建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

加快完善运行高效的客运枢纽体系,综合考虑已有站场资源、交通枢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规划建设区域、市域和县域多层次客运枢纽,形成层次分明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形成航空、高铁、省际县际班车、城市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无缝对接、高效换乘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衔接顺畅的货运枢纽体系,规划新改建多式联运型物流枢纽和多个集散型物流园区,加快构建以主城区和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以区域性物流中心和乡镇配送点为支撑的物流枢纽体系。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港口核心港区的疏港高速、快速或专用公路建设,改善核心港区集疏运条件。

专栏18?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铁路建设重点工程。建成铜吉铁路,开展涪陵至柳州、昭通至黔江、贵阳至铜仁、玉屏至从江铁路前期工作,积极争取铜仁至遵义高铁纳入国家铁路建设规划。

高速公路建设重点工程。建成印江至秀山、江口至玉屏、石阡至玉屏、沿河经印江至松桃、湄潭至石阡、德江至余庆高速公路;启动铜仁环城、沿河至道真、玉屏至天柱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深化研究松桃至吉首、德江至印江、碧江至乌罗高速公路。

普通公路畅通工程。实施G德江打磨丫隧道口至*木丫公路、G江口官和至何家坝公路(原S)等普通国道项目,力争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0%以上。加快乡镇通二级公路项目建设,力争比例达到65%以上。规划研究梵净山外环旅游公路、佛顶山旅游环线、乌江生态旅游廊道(风景道)。继续实施危桥改造、渡口改造等工程。

民航机场建设工程。建成黔北(德江)机场、完成铜仁凤凰机场提级改造。加快推进区县通用机场建设,推进中小型旅游直升机起降点网络化建设,开通中小型旅游直升机“空中巴士”航线。

内河航运建设工程。建设乌江航道提等扩能和思林二线、沙坨二线0吨级通航设施工程,规划建设乌江沿线邵家桥0吨级、新滩吨级、思渠吨级码头建设项目。

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工程。实施铜仁火车站站前交通枢纽建设工程、铜仁高铁北站综合客运枢纽、铜仁高铁南站综合客运枢纽、万山朱砂古镇站综合交通枢纽、铜仁凤凰机场航站楼及配套设施改扩建工程、黔东北(德江)空港经济区建设工程、思南乌江综合港区交通枢纽等建设项目。规划建设5个以上县级客运站。

第二十章夯实水利设施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十六字”治水方针和全面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以建设铜仁水网和美丽河湖为重点,着力提升供水保障水平和抵御水旱灾害能力,构建健康的水生态、优美的水环境、优质的水资源、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有保障的黔东水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节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

建设水网工程。加快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加强水资源配置,增强水保障能力。建成松桃盐井、玉屏青山冲、印江偏岩等26座中小型水库,新开工建设思南花滩子、江口车坝河2座大型水库及德江沙滩等15座中小型水库。推进水库建设与农村产业、城镇布局相结合,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新增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1.6亿立方米。到年,全市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达到15.6亿立方米以上,有效解决区域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工程性缺水等问题,为水网建设提供坚实的水源保障。建设铜东区域水网,启动建设以江口车坝河大型水库为龙头,采取引、提、调的方式,连通车坝河流域与锦江流域水系,与区域内江口鱼粮、碧江马岩、密槽、万山小云南、松桃大兴水利枢纽、玉屏白岩河等水库供水区域形成互联互通,解决好江口、碧江、松桃、万山、玉屏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保障问题。以骨干水源工程为依托,构建水源保障有力、管网互联互通、供水安全可靠的城乡一体化区域性水网,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实现60%以上。建设灌区水网,规划实施印江栗子园、玉屏北部等10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解决农业产业发展及高标准农田灌溉用水问题,改善恢复灌溉面积2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

强化防洪安全设施建设。按照生态治理与有效防护的原则,统筹“蓄、护、疏、调”,积极构建现代洪水灾害防御体系。完成流域面积-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启动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争取建设乌江流经城镇防洪工程和谢桥、松桃县城等防洪薄弱区域调洪水库建设。加快城镇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完成8个县城排水防涝工程,提高城市排涝应急能力。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完善监测、预警、通信等非工程措施与排洪堤岸等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推动山洪灾害防治体系从“有”到“好”的转变,全面提升抵御水患灾害的能力。

第二节加强水利监管

突出水资源监管。坚持“节水优先”,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按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要求,抓好节水标准的执行和节水评价、生态流量监控江河水量分配、取用水管控、节水载体创建、节水宣传教育等六个方面的工作。推动节水理念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引领社会形成珍惜水、节约水和爱护水的良好风尚。

突出河湖监管。发挥好河长作用,强化河长制考核,促进各级河长履职尽责。抓好河湖管理范围划界,明确河湖管控边界,利用“全国水利一张图”及河湖遥感本底数据库,加快推进划界成果上图。编制好河湖规划,强化规划约束,落实河湖空间管控要求。严格规范涉河建设项目许可,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加强许可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管。

突出水土保持监管。以提高水土保持率为目标,健全水土保持方案承诺、区域评估等制度。建立水土保持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联合惩戒。健全责任体系,落实水土保持工程监管主体责任、“三个责任人”责任,确保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严肃查处人为水土流失的违法违规行为。

突出水旱灾害防御监管。以水工程防洪抗旱调度为核心,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加强线上线下全方位监管,确保水工程调度运用规范科学高效。推进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系统建设,完善水工程防洪抗旱联合调度及应急水量调度方案,系统分析历史大洪水、特大干旱和山洪灾害特点,深入研究各流域特大洪水致灾风险,提出现行防御体系下的应对措施。汛期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