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青春语文middot陈海霞专栏跟
TUhjnbcbe - 2021/6/20 11:04:00

点击蓝字获取更多信息

诗歌联读,妙在选点

——品余映潮老师的《李商隐诗二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二首》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课例,详见《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其简要教学流程如下:

一、教学铺垫

屏幕出示并由学生诵读关于李商隐的背景材料

1.生平晚唐诗人

2.地位“小李杜”、“三李”、“朦胧诗人”

3.诗风爱用典、对偶,外形美丽,意义隐晦

二、活动一:回味(此次活动与课文练习三有关)

1.你读过李商隐的哪些诗?

《乐游原》

《嫦娥》

《夜雨寄北》

《无题》

每回味一首诗,都有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简析。

2.积累一点知识:“烛”是李商隐比较钟爱的意象之一。

三、活动二:简析(此次活动与课文练习二有关)

1.读一读《马嵬》

2.了解马嵬之变

3.话题:从某一联诗入手,简析《马嵬》的对比手法。

生交流,师点评归纳:

首联:呼应诗题,起笔议论,肯否之间表现千钧笔力。

颔联:暗写“马嵬之变”,今日惊恐与昔日安逸的时空对比。

颈联:明写“马嵬之变”,对句用典,此日与当时时空对比。

尾联:深化议论,强化对比,点明题旨。

4.积累一点知识:章法特点

突起——纡行——峭收

《陋室铭》、《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均如此。

四、活动三:揣摩(此次活动与课文练习一有关)

1.诵读诗歌,读得深沉一点。

2.屏幕显示:关于此诗主旨的不同见解

3.出示话题:让我们试着将《锦瑟》看成一首与“恋情”有关的伤感的抒情诗。

4.学生交流意见,教师适时点评。

5.出示专家解读意见:

孙绍振、张中行

6.积累一点知识:用典

五、课堂小结

《马嵬》感怀一唱三叹

《锦瑟》抒情余音袅袅

本节课是诗歌联读课。“联读”,有时候是教材编写的固有模式,如本文,就是编者把李商隐的两首诗放在了一篇课文中,但不一定要求采用联读法一节课教完两首;有时候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设计方法,为了扩充教学容量或形成研究的专题,教者有意识地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本放在一起组织教学。不管是哪种原因选择“联读”,都需要教者深层次地思考,准确选定角度,找到教学最有效的联结处和切入口。

都说李商隐的诗晦涩难懂,元好问甚至评价为“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而余老师却将非常难懂的两首诗放在一节课之内学完,如果这样的“联读”课,不能很好地选点,不能进行有效的提炼整合,那么就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且看余老师是怎么选点的。

本堂课在做了丰富的教学铺垫之后,第一个教学板块是“回味”,师生回顾李商隐的一组诗:《乐游原》、《嫦娥》、《夜雨寄北》、《无题》,一开始便采用了本堂课之外的诗歌“联读”,这既丰富了学生积累,又能让学生回味李商隐诗歌的风格,也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难看出,此处联读的诗歌,教者是做了巧妙的选择的:一是所出示的诗歌都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比较熟悉的内容,这让学生把学习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的经验之上;二是四首诗歌中有三首出现了“烛”这个意象,这便为后面的“第一次知识积累”做了很好的铺垫;三是这些诗歌所表达的情绪多为孤苦郁悒的,这也恰好与本课两首诗歌的诗风、诗情接近,此处同样体现了铺垫之妙。

第二个教学板块是“简析”,设计的话题是简析《马嵬》诗中的对比手法。为什么选择这个“点”?因为全诗的每一联都有对比手法的运用,“他生”“此生”之对比、惊恐安逸之对比、今昔时空之对比、天子莫愁之对比,强烈的对比体现出诗歌浓郁的讽刺意味,于是对比手法便应该是研读此诗最关键的一个“点”。余老师从诗歌表达技巧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品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涵,体悟诗歌的艺术美。这一次选点,既是和课后练习题一致,也是抓住了此首诗歌的关键之点,选点准确且有价值。

第三个教学板块是“揣摩”,主要话题是揣摩《锦瑟》是一首与“恋情”有关的伤感抒情诗。而关于《锦瑟》这首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老师果断地将这个“点”小化,聚焦于众多学说中的“恋情说”,把它作为解读诗歌的切入口,这个选点同样与课后习题相吻合。师生通过对每一联的思考、议论、交流、赏析,并结合专家的解读内容,揣摩《锦瑟》“恋情说”这一主旨的确定性。这个切入点同样选得巧妙,应该说,这就是抓住了文本的“牛鼻子”,把最关键处、最疑难处摆出来进行研读,达到了深刻理解文本的目的,也增强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我们发现,像《马嵬》与《锦瑟》这样的诗歌,放在一起联读,并没有明显的两诗“比较”成分,组合在一堂课中,其难度是比较高的。而余老师巧妙选点,三个教学板块分别对应课后三道练习,这是巧妙利用课文资源;三个板块分别从诗歌的意象、手法、主旨三个角度组织学生活动,且这三个角度难度依次递进,符合认知规律,多角度训练了诗歌鉴赏能力;三个板块的三次“选点”更是紧扣诗歌本身的特点,抓住了最关键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做到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整堂课中,两首诗歌联读,三个板块推进,三次知识积累,三个角度选点,三次对应练习,足见教者研读教材的深刻,教学设计的美妙。

一般诗歌联读,除了选点以外,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寻找、组合联读的内容呢?笔者翻阅了《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一书,对余老师的15堂古诗词课进行了整理,发现在本书当中有如下几种情形:

(一)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作品联读。如在教《饮酒》(其五)时,课堂一开头便出示了《归园田居》(其三),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二)同一诗人同一时代的作品联读。为了了解同一诗人某一时代的诗歌特色,把相关的诗组合在一起进行专题研究。如教《登高》一诗时,便是做了杜甫“晚年悲歌联读”,《旅夜书怀》、《登高》、《登岳阳楼》都是联读内容,这让学生集中感受到了杜甫晚年时代的诗歌内容及写作特色。

(三)不同诗人同一主题的作品联读。如在教《迢迢牵牛星》时,教者先引出杜牧的《秋夕》,两首诗都是借神话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或忧伤或苦闷的心情。

(四)不同诗人同一手法的作品联读。如在教《行路难》时,要重点品析诗中“警句”及“用典”的作用与效果,余老师便先后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放在一起进行联读,艺术的角度赏析了诗歌表现手法之美。

联读,可以是不同文本,同样的地位,进行比较阅读。

联读,可以是不同文本,主宾的关系,进行补充拓展。

不管怎样选择,多文联读,都能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大量的信息有效提炼出来,把文本中最核心、最出彩、最难理解、最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都需要教者高超的解读文本与处理教材的能力,都需要教者学会巧妙选点,正如余映潮老师在谈“长文短教”中所说,“让学生‘全篇散打,满课去找’远不如‘选点扭打,深入品读’来得精彩。”“长文短教”如此,“多文联读”同样如此。

作者简介:

陈海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贵州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铜仁市市级骨干教师,县级名校长,现任贵州省江口县淮阳中学执行校长。爱生活,爱语文,爱思考,爱践行,愿做青春语文的同行者,诗意教育的创造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春语文middot陈海霞专栏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