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第季湿地黔行马碧珍笔下千万
TUhjnbcbe - 2021/6/19 14:26:00

卷首语

英雄也好,枭雄也罢,一代霸王已湮灭在时代的洪流中。垓下之围,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之悲歌,让项羽思及人生而流下两行无奈清泪;东城快战,敌己力量悬殊却绝不束手就擒,于是有了一场惊心动魄之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横剑自刎,英雄的一生定格,成就亘古绝唱。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让文豪鲁迅也不禁为之称赞。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之死》一文,把一个多情善感、勇猛善战、知耻重义的英雄展示在世人面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碧珍老师的《笔下千万种,皆为一人来》,跟随她去探索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手法之高妙。

笔下千万种,皆为一人来

——《项羽之死》人物形象塑造解读

贵州江口县淮阳中学马碧珍

《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项羽叱咤风云的一生,塑造了项羽这个千古悲情英雄形象。清代郑板桥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牵动着读者心的,正是这位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了的“西楚霸王”。司马迁的成功刻画,使项羽有血有肉地活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赏析》中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记人散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标题是后人加的,记叙了项羽这个英雄的落幕。作者在此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鸿门宴》中的写法不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围绕一件事,描绘了一幅个性鲜明的群像图,而在此文中,可谓是集中笔力,倾情雕刻,笔下种种,都只为塑造项王这个英雄人物的悲情形象。场面描写,烘托形象司马迁善于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项羽之死》主要描写了三个场面: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当项王被围困在垓下,听闻四面楚歌,“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由于项王不善用人,一意孤行,这时伴随左右的,只有自己心爱的女子和与他一起东征西战、出生入死的乌骓马。想到现在的处境,项王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是项王对自己一生的回首:少年气盛,力能扛鼎;22岁跟随叔父起兵,很快成为诸路起义领袖中的佼佼者;巨鹿一战,破釜沉舟,奇迹般地消灭了几倍于己的秦*主力,被各路起义*推为“上将*”;后来进入咸阳,力压刘邦,自封“西楚霸王”。这一路走来,可谓是叱咤风云,无人能挡其锋芒。思及此,项王是自豪的。这首歌,是项王深陷绝境的悲怆与无奈:即便我项羽英雄如此,此时却也陷入绝境,这是“时不利”,是上天要灭我项羽,面对上天的安排,我是无能为力的呀!而我失败的原因,不是我自己,是天要亡我呀!他的自豪与自负随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感叹倾泻而出。“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无望的哀叹,这深深的无奈,是他对虞姬的深情与无措。他的刚强此刻化作了悲伤的泪水,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钢铁般的男子的泪水,更让人动容,因此“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个流泪悲歌的项王,一个悲声应和的虞姬,一群低头抽泣的侍从,整个场面哀伤、悲怆,很好地烘托了项王多情善感的一面。东城快战是太史公为项王安排的一场个人秀。项王“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为了向部下证明“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王决定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快战。他在双方人数悬殊、“汉*围之数重”的境况下,把自己一方二十九人分为四队,向四个方向杀出,又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使敌*不知项王所在之处。项王两次出击,一次“斩汉一将”,一次“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己方只损失了两人。项王冲锋陷阵的场面,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激烈紧张的氛围中,一位卓越的*事家和勇猛无畏的硬汉形象跃然纸上!滔滔乌江水阻绝面前,重重追兵紧随其后,项王却笑拒东渡,托付宝马,最后大战一场,“独籍所杀汉*数百人。”最终身受十多处伤,站在累累尸体中,赐头故人,引剑自刎。他站着横剑自刎的那一幕,定格在千千万万的读者心里。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项王所表现出来的,是知耻重义,是视死如归。一代英雄项王,这颗楚汉时期的巨星,就此陨落。憾哉?痛哉?悲哉?时过千年,犹听见乌江水的呜咽声。三个场面描写,两缓一疾,两悲伤一快意,很好地烘托了项羽复杂的人物形象:多情,勇猛,知耻,重义。即便他失败了,也是一个英雄。细节传神,刻画形象想要一个形象活起来,少不了细节的刻画。司马迁无疑是细节描写的高手。在本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可谓经典。一处是项羽逃亡迷路时一位农夫的指路。“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这一细节,不仅为后面的东城快战做铺垫,更突出了人物形象。项王在逃亡的关键时刻,居然轻易地相信了一个陌生的农夫,他的轻率可见一斑。不过,项王不就是这样一个轻信之人吗?鸿门宴中决定要攻打刘邦,结果刘邦托项伯带的一番谎言,他毫不怀疑地接纳了。后来陈平略施小计,就成功地离间了他和范增,使他唯一的谋士气愤离开。他的轻信他人,也可以说是一种磊落,但作为一名*治家,这就是一种愚蠢,是致命的弱点。而农夫呢?却是有意骗他。一个看上去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人,果断地给项王使了一个大绊子,这说明在这场楚汉战争中,项羽已经失掉了人心。这也难怪,项王当年残暴坑杀的二十万降*,都是秦人的子弟,这让秦地的百姓怎能不恨他?这一细节,更加丰富了项王的形象。一处是亭长备船待。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前面项王本来“欲东渡乌江”,但是亭长一番劝解之后,项王反而拒绝东渡了。明明知道留下来就是死路一条,可他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决定战死。这不由让人想起刘邦,刘邦的几次逃命,都是罔顾他人性命,即便是自己的亲生儿女,也照样踹下马车,只为了让马车跑得更快。这一细节,不禁让项王的形象高大起来。另外,对项王的几个动作、神态描写极其传神。东城快战中,项王勇猛无敌。“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一“呼”一“叱”,项王势不可挡的虎虎声威犹在眼前,摄人*魄。垓下之围,面对心爱的女子,“项王泣数行下”,这里的“泣”,表现了项王内心复杂难言的情感。他不仅泣美人和宝马,他也泣自己即将失去的英名、霸业与和他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泣”之一字,写尽了英雄末路的悲凉。乌江亭长劝项王东渡,“项王笑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面对眼前唯一的生路,项王拒绝了,而且是笑着拒绝的。他宁愿面对死亡也不愿回去面对痛失子弟的江东父老!这是项王笑对生死的洒脱与从容。《史记》中,司马迁写项王最多的神态就是“怒”,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太史公却给予了项王一“泣”一“笑”。这唯一的一次“泣”,唯一的一次“笑”,带给读者诸多感慨。这些细节描写,使项羽的形象更加的丰满、鲜活。多方映衬,凸显形象太史公善用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项羽之死》一文中尤为突出,可以说所有的人物、事物都是为了从各个层次、多个角度凸显项羽的形象。这些映衬中,有人物,有事物;有个体,有群体;有敌人,有爱人;有将领,有农夫。虞姬突出了项王的多情。东征西战的日子,虞姬常伴身侧;逃亡在即,项王泪别虞姬。田父突出了项羽的残暴与轻信。项王的残暴让他失掉了民心,他的轻信为他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赤泉侯反衬了项王的勇猛。一个骑兵将领,居然被项王“瞋目而叱之”吓得人马俱惊,退避几里。乌江亭长突出了项王的知耻。项王从“欲渡”到“拒渡”,亭长的那番话勾起了他的廉耻之心。吕马童反衬了项王的坦荡。吕马童在追兵中躲躲闪闪,被项王发现,“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因背楚投汉面对项王有点难为情,但又想要杀项王来获得赏赐,他的种种小人行径,项王根本不放在眼里,“吾为若德”,割头赐他,可谓重情重义。除了这些单个人物的映衬,还有群体的映衬。垓下之围中,“左右”陪着项王一起哭泣,并“莫能仰视”,衬托了项王的悲伤。东城快战后,跟随的人“皆伏曰:‘如大王言。’”衬托了项王的善战。“汉*围之数重”、“汉*皆披靡”、“独籍所杀汉*数百人”,“汉*”衬托了项王的英勇。再有项王的爱马,也是项王形象的一个衬托。项王拒绝东渡,是不惜自己的命,可是却爱惜自己的战马,“不忍杀之”,把它赐给了亭长,希望它能活下来。《项羽之死》一文中,太史公运用场面烘托、细节刻画、映衬等手法,使项羽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活现在读者面前:诀别美人宝马时的铁血柔情,感天怨命时的自负自叹,东城快战时的勇猛刚强,江边拒渡时的知耻重义,赐马赠头时的豪侠意气……诀别时的泪水,快战时的声威,拒渡时的笑谈,自刎前的回顾,都深深地刻在了读者的脑海里,让我们悲之叹之,爱之恨之之余,不禁为太史公的高妙笔法拍案叫绝。

作者简介:

马碧珍,贵州省江口县淮阳中学语文教师。热爱语文,热爱生活,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喜欢和伙伴在一起。从教十余年,教过*娃,带过湖南崽,现在陪着贵州的娃娃崽。一路走来,人事皆珍;一路走去,知足且上进,温柔且坚定。

策划:湿地黔行编辑部

湿地语文

本期编辑:刘倩时丽丽

卷首语:杨萍

美编:靳离危

终审:苏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季湿地黔行马碧珍笔下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