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的脚下,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云舍村依靠在沅江水系的太平河畔,它是贵州省*府批准建设的5个少数民族村寨之一,也是全省*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发源于梵净山的太平河自北往南从村西流过,发源于神龙潭的龙塘河自东向西由村中穿流,葱茏叠翠的青山环绕四周,这个有着六七百年建村历史的“仙人居舍”依山傍水,充斥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古朴幽然的自然气息。眼着于它自然风光的旖旎与民族风情的烂漫,心底便生出五柳先生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
云舍风雨桥龙塘河在土家语中,“云舍”意为“猴子喝水的地方”,而在卫星图象里,古村所在的位置恰是龙山山脉中“龙舌”的地方,村落与河间的小山头仿佛舌中含着的一颗“龙珠”,它正奔向的太平河经这古村化作水雾,便有了“云舍”的映照。但云舍古村并不仅仅是在名字上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云舍村的西边临近有着“天堂河谷”之称的太平河,东边则有一处神龙潭,是地理学上典型的下降泉,泉眼极底,为一暗河出口,由空中俯瞰,宛如一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云舍村东。此潭不仅深不可测,而且自古便拥有预测天气的奇观:久晴,此泉涨潮,不几日便会下雨;久雨,此泉落潮,不几日便会放晴。一如《贵州通志》中的记载:“云舍泉在铜仁府城省溪北十里。岁旱,祈祷即雨。”《铜仁府志》中也称:“云舍泉省溪司北十里,岁旱,血涂之,即雨。”土家人民自古便将这蔚为奇观的潭水视为神迹,而甘泉涌流成了龙塘河,滋养了云舍村的良田沃野,河中不乏游鱼的身影,每年的六七月份,游鱼逆河而上,就又为这古朴的村子增添了一份奇特。神潭与龙塘犹如云舍的生命之源,在岁月的流逝中铸就了云舍村的幽雅风貌。一方是堪称世界上最短河流的龙塘河,一方是将村落与外界分割的太平河,云舍在数百年历史中便诞生了两座富有蕴意的桥。那小巧的石拱古桥也称“仙人桥”,横跨龙塘河,相传是古时一个仙人独自修建。虽然名为“石拱桥”,却是由三块石板铺就,圆柱形的桥墩在流水的冲刷下日显斑驳。另一座横跨太平河的精致桥梁就是云舍风雨桥,桥梁的一侧,“云舍风雨桥”的匾额刻在精致的图绘之间。它是进云舍村的通道,由桥、亭、塔组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有栏杆长凳,仿佛河面上的一条长廊。从塔中登高,伴着潺潺流水,所见处除了广阔的太平河外就是云舍的林木苍翠,宁静清秀。走过风雨桥方能看见寨门,浓郁的土家风情也从这里溢了出来。有道是:“云舍造纸,蔡伦为师。”取材自当地毛竹,放在水里用石灰浸泡,待竹子腐烂后,再把水滤干,将所得之物用石臼舂成泥状,然后用筛滤入水中,再用简状细筛滤起,每滤一次为一张纸,如此反复,数百张纸相叠,互不粘连,再压掉水分后剥开晒干。这自古流传的造纸术土法制作工艺被云舍保留下来,至今仍是许多土家族人的谋生手段之一,它不仅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的造纸作坊也因此成为云舍古村落众多历史景观中一道奇特的风景。如今,这一传统工艺也成为香客们非常喜爱、参与性极强的文化旅游项目,若是到云舍村,必然要尝试一番“土法造纸”。造纸挥手舞当你看到土家女子上装穿镶有“栏杆”、无领或矮领、袖大而短的“豌襟衣”,下装以青、黑布料、腰为白布的“扎扎裤”时,常常是到了特殊的日子。作为土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过赶年”在每年的月大腊月廿九,月小二十八,一般比汉人提前一天,它的重要意义和隆重程度不亚于春节,自然少不了盛装打扮歌舞相会,相比苗族盛装那般靓丽惊艳,土家族青色或白色的服装要朴实的多,衣上多是纯色布料,搭配内敛却又精致的刺绣,栩栩如生的图案有老虎、蝴蝶、花朵,都是他们传承了几百年的信仰与文化的沉淀。每到此时,先行杀猪宰鸡鸭的祭拜礼,再在初五破日后举行龙灯、茶灯、武术等活动竞赛,土家族伴随着生产劳动产生的“打闹歌”“摆手舞”“上梁歌”等节目更是少不了,紧接着春节期间还要开展有组织的进山围猎狩猎活动。从祭拜到歌舞,从劳动到信仰,这些活动无一不显示出云舍土家人的古风俗对他们生活和文艺现象的强烈渗透。服装服饰传说,云舍土家寨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仙人为土家族人民的勇敢与勤劳而感动,便将这片肥沃的土地让给了他们,他们用砖木建起“桶子屋”,用嫩竹传承“古法造纸”,在龙塘河搭起小桥流水,让年的深厚文化孕育出土家民俗的独特风貌,造就了一个既有厚重传承的幽深宁静,又含着梁歌声声活泼趣味的云舍村。扫码云游云舍村(作者单位:贵州小黑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数字乡村)订阅热线 -
合作热线 -
投稿热线
《城乡建设》-cxj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