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年12月5日第14版(整版刊载)
——访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获得者杨秀萍悄悄出门打工去
“家里实在太穷,我是被逼出远门谋生的。”杨秀萍的第一句话让笔者感受到她往日的辛酸。
年冬,杨秀萍出生在江口县偏远小村——闵孝镇沙坝河村大寨组,那里道路崎岖,山多谷深。
大山资源匮乏,杨秀萍兄弟姐妹6人(她排行老三)。因家里人多地少,粮食仅够糊口,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读完小学三年级,杨秀萍便辍学回家帮父母干活。
外面啥样?儿时的杨秀萍时常带着疑问爬到山顶往外望,可大山隔断了视线。
偶然时机,她随亲戚到江口县城,只见车辆穿梭、霓虹闪烁……原来山外是这种模样。杨秀萍默默下定决心,要走出大山,改变窘困现状。
回家后,年仅13岁的杨秀萍接过母亲元现金,背着父亲和兄弟姐妹,悄悄离开村庄,南下打工。
杨秀萍苦笑着说:“当时只想减轻妈妈养家的负担,让弟弟妹妹安心读书,再回老家修栋房子,嫁个好人家。”
公司员工清洗孵化盆,将有一批鱼苗受精卵在此孵化。 郭进 摄
东莞市,处处生机,充满活力,高楼大厦和炫目霓虹让杨秀萍目不暇接。然而,城市美景与她无关。她和老乡进入东莞樟木头某制花厂。
“终于吃上了饱饭,顿顿还有肉。”杨秀萍笑着说,然而,流水线作业和化学制剂让她双手溃烂,工厂管理员要把她辞退。
想到家里生病的父母,想到家人渴求的眼神。她坐在公司楼梯口失声痛哭。
哭声引来公司副总、来自四川的李女士。李女士看着瘦小的杨秀萍问道:“为什么哭”?
“管理员要辞退我……”杨秀萍哭诉家境和担忧。
善良的李女士动了恻隐之心,安排她去贴商标。
“我格外珍惜那份工作,也格外努力,常常干到凌晨。”杨秀萍说,闲时,她还帮李女士洗衣服、打扫卫生,乖巧懂事的她与善良的李女士因此结下母女般的情缘。
“她把我带在身边,教我做人做事,她告诉我,要想做事,得先做人。”杨秀萍说,正是这句话,她铭记在心,受益终生。
付出终有回报。第一个月,她领到元工资:元寄给父母,50元寄给正在上学的姐姐,自己只留下50元备用。
有了秀萍的工资支援,杨家条件逐步改观。
在李女士的关照下,杨秀萍轮岗多个岗位,学会了管理、做财务报表。
年7月,李女士跳槽到深圳一家商场任采购经理,杨秀萍也随之到了深圳。白天,李女士让杨秀萍在商场卖洗发水,晚上让她摆地摊卖杂货,锻炼她的销售能力和应变能力。
每一步都有辛勤和汗水,每一步都有积累和收获。
摆地摊,每月能赚三四千元,在年,对一名打工者而言,可是一笔巨款。正是摆地摊的经历,历练了杨秀萍。
随着外来人口涌入,杨秀萍瞄准市场前景广阔的床上用品,她决定做床上用品生意。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年11月,杨秀萍自筹10万元,李女士垫资50万元,秀萍床上用品专卖店开业。
3年1月,在深圳宝安区,秀萍床上用品公司投产运营,实现了产销一条龙服务。
诚信经营、绝不以损害顾客利益换取利润,是杨秀萍一直恪守的座右铭,也是她的生意经。这让她赢得顾客认可的同时,也带来了财富的快速积累。
数年光景,杨秀萍完成了从打工妹到老板的华丽转身。
每年春节返乡,杨秀萍发现,山好、水好的家乡依然那么穷,许多乡亲依然挣扎于贫困中,她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
年,江口县发起“雁归工程”、“春晖行动”等活动,号召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带动乡亲脱贫致富。受到感召的杨秀萍毅然卖掉深圳的房产、公司,带着积蓄回乡投资中华鲟养殖。
亲戚朋友劝她,老家交通不便,回来发展没什么前途。
杨秀萍却说:“乡亲们都富了,才是最好的‘前途’”。
年3月,江口县绿源水产发展有限公司挂牌,把鲟鱼养殖场建在地处偏远,生态良好、水质优良的闵孝镇平寨村。
跨行创业谈何容易。生产技术、市场风险、销售模式,对杨秀萍来说,都是挑战。
中华鲟养殖,孵化受精卵是节约成本的最佳办法。“一条中华鲟幼苗要2元钱,一粒中华鲟受精卵成本只要5角。”杨秀萍说,创业初期,为了掌握孵化技术,她引进了80万粒受精卵孵化育苗。
由于技术不成熟,80万颗受精卵孵化失败,40万元打水漂。失败重头来,她又引进40万粒。多次试验、多次总结,杨秀萍带领团队终于攻克孵化技术。
为了呵护鲟鱼幼苗,在冬天,在四面透风的孵化棚内,杨秀萍带着一张沙发、一床棉被彻夜守候。
为了将中华鲟推向市场,她又辗转云南、湖南开拓市场,采取先供货后付款的销售模式。短短1年时间,她打开了市场销路。
“要做事,先做人”、“做生意要诚信,要双赢”。这是她的座右铭,也是她对公司管理和员工的要求。
公司管理人员李胜飞说,成品鱼的运输要求严格。比如,提前两天停食,以防运输过程中,产生排泄物产生有害物质,造成鱼死亡。
杨秀萍每次接到客户电话,会要求员工提前3天禁止喂食,以确保客户利益。由于杨秀萍讲诚信,基地的鱼常常不够卖。
目前,杨秀萍累计投资0万元,建成标准化苗种孵化场0平方米,流水养殖面积达1.5万平方米,成为铜仁市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冷水鱼养殖场,年孵化鲟鱼苗种多万尾,产值余万元。
公司还掌握成品鲟鱼、无鳞鲤鱼等养殖技术,商品鲟鱼、无鳞鲤鱼年产值0余万元。
好山、好水、好技术产出好产品。年底,绿源水产发展有限公司产品通过“贵州省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化认证”;年,绿源水产发展有限公司获得铜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江口绿源水产发展公司冷水鱼养殖基地,员工忙着打扫鱼池。郭进 摄
冬日的平寨村,依旧青山苍翠。沿着盘山公路行至平寨峡谷,层峦屏嶂间,江口绿源水产发展公司冷水鱼养殖基地映入眼帘。
基地一片忙碌,35岁的魏加双正在鱼池边忙着整理孵化盆,再过几天,将有一批受精鱼卵要孵化。
魏加双是平寨村人,妻子离家出走,孩子由60多岁的母亲照顾。想外出务工,却又担心老人和孩子。
就在魏加双生活捉襟见肘时,杨秀萍让他到冷水鱼养殖基地学技术、学销售。如今,魏加双的月工资达多元。
“5岁时,父亲去世、妈妈改嫁,我和身体残疾的哥哥跟着奶奶相依为命。5年前,杨总让我来基地学养殖技术,学开车。”
“我身体有残疾,外出打工找工作很难,是杨总让我学技术,让我成了技术工,现在每个月有0多元!”
基地的员工聚拢来,七嘴八舌地讲述着杨秀萍对自己的好。公司副总经理温显*更是难掩感激:“我的左脚行动不便,就业难呐!以前的生活实在是困难”。
温显*是年加入公司的,不但改善他的家庭状况,还改变了他的人生,找到人生目标。
对于残疾人来说,就业的深层意义不仅是自食其力,更在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在杨秀萍的帮助下,先后有15名残疾人进入公司就业。
“乡亲们都富了才算真的富”,这是杨秀萍投资中华鲟养殖的初衷。目前,江口绿源水产发展公司已为当地贫困户、残疾人、留守妇女提供了52个固定就业岗位,临时用工和季节性用工每年超过余人。
从年起,在公司带动下,平寨村凉水井组彭林、李胜飞和砖房子组*昌芬、何老应等15户38人走上脱贫之路。
为方便村里孩子上学,她还捐资3万元对本村小学进行修缮;6年至年,共资助20名贫困学生;为丰富平寨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她还为26户贫困户(残疾人家庭)免费安装电视接收机……
如今,提起杨秀萍,平寨村村民纷纷称赞,称她是“返乡榜样”。
助残扶贫,引发多方
杨秀萍也荣获国家农业部神内基金奖、铜仁市优秀基层工作者、铜仁市创业之星和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40岁的平寨村民陈红霞,丈夫外出务工摔成残疾,房屋失火烧毁,公婆先后去世,一双儿女都还在上学。陈红霞独自撑起一个家。
5年前,杨秀萍听说陈红霞的困境,安排她到冷水鱼养殖基地上班,每月有0多元的收入。去年,陈红霞通过“精扶贷”入股,成为公司泥鳅养殖项目股东。
平寨村是江口县最偏远的村,全村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人,是贫困村。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杨秀萍勇于担当。年,杨秀萍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启动泥鳅养殖项目,让20户贫困户以土地或“精扶贷”入股,流转40亩农田用于泥鳅养殖,年底保底分红。
当年底,入股的20户贫困户如期分红,分红股金0元到2万元不等。
“去年,我在泥鳅养殖场的入股分红有0元。”陈红霞满脸兴奋,今年,她又在冷水鱼养殖项目入股5万元,算下来,年底就是一笔不低的收入。
“生态良好的铜仁市正大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特色水产养殖前途光明。”杨秀萍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壮大公司,带领更多贫困户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脱贫致富,为武陵山区的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杨秀萍又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牵头组建“江口梵源水产发展专业合作社”、“印江泥鳅种养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鲟鱼和泥鳅养殖,带动更多村寨发展养殖业。
按照“民心*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的思路,公司正采取集中安置就业、辐射带动创业两种方式扶助贫困户就业和创业,辐射带动闵孝、德旺、凯德、民和、官和等县内乡镇,以及印江、石阡等县的户贫困户养殖泥鳅。
(贵州日报通讯员 郭进)
来源:贵州日报
目前00+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