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的太阳依旧那么火辣,树林里泛*的叶子无精打采的吊在枝尖上。
“‘蜂王’,这么热的天又要去看蜜蜂?”
“是啊,有段时间没去了。”在秋阳的照射下,踏出村委会大门不到半里路,“蜂王”的额头就满是汗珠,汗珠一颗接着一颗汗珠从毛孔里钻出来,就好像一只只蜜蜂从巢穴里飞出来一样。
成品蜂蜜
“蜂王”名叫张松,常年在老家——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与蜜蜂为伴。
说他是“蜂王”,是因为他幼年时生了一场大病导致三十一年来一直是一米三的个头,背上也起了一个骆驼一样的“山包”。“这样的长相很像屋檐下的蜜蜂。”江口县人大选派到快场村驻村干部徐奎打趣说。
不光是张松长相像蜜蜂,更重要的是八年前他与蜜蜂结下的不解之缘。
年毕业于铜仁职院的张松胸怀大志坐上刹广的班车。
“我们这里不需要人了。”
“你不行,个子太矮了,要不去拍电影?”
…………
在寻求平台实现胸中的大志时,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使得张松胸中的志向一点一点也被现实蚕食。更重要的是还把身上的三百元用光,不得不在大街上露营了一个星期。
“蜂王”张松与驻村干部徐奎正在查看上坡上的养蜂点。
回想起刹广的岁月,张松心理就不是滋味。
终于在一个初冬的夜晚,张松碰见了表第,在表第的帮助下,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快场村。
“张松,没得事到我养猪厂帮忙嘛。”一个百无聊懒的下午,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张松在江口县怒溪镇地娄村的养猪厂找到了一份杂工。
“天!你这猪生病了,这么瘦。”凭借在学校学到的畜牧知识,到养猪厂上班的第一天张松就感到不对劲。
“你以为喝过几天洋墨水就什么都晓得?”
在老板的责问下,张松陷入了沉思。
在与工友聊天中得知养猪厂老板养猪是假,要取*府的补助金是真,根本没把养猪放到心上。
“也不能这样糟蹋猪啊!”此后,在张松把学到的畜牧知识用在这份工作上。
不到半年,原本骨瘦如柴的猪长的肥肥胖胖。当年就卖了个好价钱,狠赚了不少。
在张松的感染和劝导下,养猪老板幡然醒悟“要靠脚踏实地的养猪,才能进更多的钞票。”
改装前的传统圆式养蜂桶
“张松,你在学校学过,回来帮我看一下蜂桶里蜜蜂啊,这几天不是飞出去了没回来就是无缘无故的死了……”在村里养蜂户张奎的央求下,张松请假回到了快场村。
经过一番查看发现,由于蜜蜂繁殖过快原有的蜂桶不能满足蜜蜂生存和有一种棉虫(方言称呼)蚕食,才导致了蜜蜂不断减少。
尽管在学校是畜牧专业,但面对飞来飞去的小家伙,张松还真没想出法子来。
“我要回家养蜜蜂!”这样念头突然从张松的心底蹦出。
经过深思熟虑,张松辞掉了养猪厂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快场村。
制作养蜂桶,招引蜜蜂……张松没少吃苦头。
短短的一个月后,八个传统圆式蜂桶便挂在了自家屋檐下。
一年后,张松同样遇到了蜜蜂大量出走的情况。
“怎么办呢?”张松彻夜难眠。
“你家新房在县城的在几楼啊?”
“十三楼,我们那楼有四户人家。”
正当张松一筹莫展的走到村委会大门口时,无意间听到办公室里的对话。
摆放在屋旁得新式方形养蜂箱
“对啊,传统的圆式蜂桶可以改装成像城市里的高层住宅楼一样——方型框架,再在方形框架里用木板一层一层隔开,每一层就可以装下不少蜜蜂。”张松突然来了灵感。
买材料、找钜子……在一系列的忙绿了后,一个方形的蜜蜂新家园就建成了。
每隔多久,在各级*府部门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根据村里有养蜜蜂的习惯,依托梵净山良好生态的天然优势,成立了成立村集体经济,对村里的蜂蜜进行统一包装和销售。
很快,村里的蜜蜂就供不应求。
“我们可以把蜜蜂统一起来销售,为什么就不能统一喂养呢。”在一次村里发展大会上,张松一句话就点到了蜜蜂养殖发展的痛处。
随后,村委就在村里设立了六个养蜂点,每个点喂养五十箱以上的蜜蜂,再安排两名长期养蜂的农户管理。
随即,一个个方形蜂巢便出现在了快场村的房前屋后和大小山林里。
经过统一专业生产蜜蜂后,原来的每箱蜜蜂年产量30斤增加到60斤。通过把蜂蜜的销售渠道扩展到网上后,价格也有原来的50元每斤涨到现在元至元每斤。
尝到甜头后,村里养蜂的农户也有以前10多户养蜂增加到了户。
快场村一角
在养蜂过程的探索中,张松还琢磨了一套灭杀棉虫和马蜂的绝招:定期清扫蜂巢卫生杜绝棉虫和用圆形鱼网扑杀马蜂。
“这还不算哦,关键是设计购买了一套蜂蜜剥离机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割取蜂蜜的方法,使幼蜂的死忙降到零。”谈起村里养蜂,养蜂户张应益感慨万千。
在青山怀抱的快场村,除了看到家家户户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方形的箱子,箱子上布满了拇指大小的圆孔,小小的蜜蜂嗡嗡的不断飞进飞出,“蜂王”张松站在飞来飞去的蜜蜂群中不停的挥动着双手,与蜜蜂演奏着一曲动听的脱贫乐曲……(田牛强)
来源:多彩贵州网
执行主编:卢相希
编
辑:魏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