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飞北京,航线跨越四川盆地.有次逢晴天,俯在舷窗往下望,景象跟所想大相径庭.原以为四川是以成都为代表的平原和以重庆山城为代表的岭谷,所见却是密布的凸起,像午门上的门钉,排列在万米之下的大地.然后飞进秦岭,几乎没有过渡,地形瞬间从崇山峻岭变为平原,在楼宇林立的西安上空.下飞机后查阅四川地形资料,才知道那门钉般的凸起,是四川盆地三个地形单元之一,位于成都平原和川东岭谷之间的川中丘陵.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以南北走向的龙泉山为界.
四川的两大水系,岷江和嘉陵江,前者流淌在成都平原,后者迂回在川中丘陵,皆注入长江,东向入海.换个角度说,就是岷江淤平了成都平原,嘉陵江切割出川中丘陵.下次,想由西安走蜀道到川中.这次,先沿着岷江,从映秀开始,沿江下到都江堰,再从都江堰到眉山和乐山.
映秀,汶川大地震震源映秀中学的残垣断壁间郁郁葱葱住在江边的一家民宿,一栋三层的楼,夫妻两人打理,女儿在成都工作.我住在三楼,有一平台对着岷江.今年雨水大,入住当天又下过一场雨,江水颇急,河道散发出暗光.民宿仅我一个客人,我抱怨着成都接连十多天没出太阳.夫妻俩四十开外,跟我说一过夹金山,上到川西高原,就是蓝天了.又向两人询问来时经过的水库,修在都江堰上游,叠加在一个目前仍然发挥着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上面,有点奇怪.他们提起传言,说正是修了这座水库才导致了汶川地震.不过当年道路中断,水库未损,救援人员才能乘冲锋舟从水库到达他们镇里.想问问他们在汶川地震中的亲历,但一想到这种旁观的好奇心缺乏礼数,就转身上楼,暮色中沏茶,对江饮.当年公司全员加班两小时,将所有加班费以全员名义捐给地震灾民,距今已十二年.镇上映秀中学现如今辟为地震遗址,那夫妻两人的女儿很有可能地震当年正在这所中学就读.再过七十年,当经历此次灾难的每个鲜活的个体记忆全部消逝,汶川地震就会成为一个事件的名词,唯有江水不变,依然会在暮色中散发出暗光,从映秀奔涌到都江堰.
是夜,睡梦中听到窗外雨声淅沥不绝.清晨出门,山间云雾缭绕,沿街饭馆敞门迎客,一片祥和.找到昨晚用餐的羌族小店坐下,吃了顿正宗的汉地早餐,豆浆和油条.昨夜吃了两根腊肉排骨,客人少,给了我特价5元,泡菜肉丝炒米饭3元,喝了一两白酒3元.饭后还在路边摊位买了一斤红心猕猴桃0元,一斤香甜青色的李子5元.猕猴桃很小,摊主说是野生的.从雅安来时就发现道路两侧,有不少猕猴桃摊位,我没有停车,大概头脑里条件反射般认为猕猴桃是新西兰特产.听摊主这么说,才想起猕猴桃的原产地是中国,大概就在这片地区.
问三十上下的店主夫妻,他们可会羌语.两人摇头,说上一辈没传下来,他们一句也不会说.选在这家店吃饭,是因为看到他们羌族的店招,想到王明珂在[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中描述过川西岷江上游(北川)的羌族:"在岷江上游,羌族村寨坐落在一个个的"沟"(溪谷)中.沟中有高低垂直分布的环境资源,从可耕作的缓坡到提供菌菇,野菜,药材,木料,薪柴的森林,以及可放牧的高山顶坡草场.对外,农闲时青壮外出到邻近成都平原各城镇或更远的地方打工挣钱,为家庭添点收入,这也是本地历史悠久的传统生业.如此一个溪谷,或溪谷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可依赖的经济生业领域."
羌藏中羌为低山民族,藏为高山民族.羌在古代文献中也称为氐羌,氐为低也.映秀海拔米.
都江堰,塑造了成都的水利工程
园林内寺庙内很多这样的绿植.
砌成花盆样,像大盆景.
从映秀到都江堰有两条道路可选,高速和省道.我走省道,沿着紫坪铺水库西岸到都江堰.在都江堰停好车,记录下海拔米.岷江水由70多米的落差势能驱动,自宝瓶口而下,如富氧血液由主动脉进入分支动脉输送氧气般,灌溉着成都平原.多年前到访过都江堰,闲坐在江边喝茶掏耳.今天虽然飘着细雨,能见度不高,但并未闲坐,而是直接向制高点-玉垒阁攀登,想俯瞰江水分叉的景象.江水分叉功用在于灌溉,但二千多年前李冰开凿都江堰的本意却在于通航.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盖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此段是春秋战国中国全境的水利工程总括.其中四川部分,指明李冰开凿都江堰,"穿二江成都之中","行舟"为要,"溉浸"为余.文中"沫水"应指岷江[].所谓沫水之害应指水患,成都平原本就是岷江冲积而成的平原,冲积不过是河水泛滥的另一说法.
从地理位置来看,成都市中心距离岷江天然河道尚有30公里,作为首府并没有水运优势.能呈现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盛况则是借助了都江堰的分水功能.位于岷江江心的鱼嘴分水堤将岷江一分为二,其一为岷江正流,沿天然河道南行,称为外江;其二导入人工渠,流向成都,环绕成都为府河和南河,双河会于合江亭.从成都太古里的酒店往河边走不了几步,就到了东门码头,正是昔日"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处.现今孤零零地停着两条游船,没有游客.我从东门码头沿河边步道跑到合江亭,过河继续跑到望江楼,一处唐宋大诗人常驻足揽胜之地.两河汇流之后南下至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重新注入岷江正流.江口这个地方近年有个重大考古发现-江口沉银,是明末张献忠载满金银财宝,欲由水路逃离成都,行至江口遭遇攻击,所有金银沉入江底的地点.张献忠原计划由岷江入长江(汇合处在宜宾)出川.
成都-合江亭-江口镇-乐山-宜宾这条由都江堰工程而起的水道将成都和长江中下游连接了起来.李白熟知水路,年自江油来到成都,朝光暮雨一日之间,想象力就从锦城成都跃至三峡,写下[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诗中春江绕双,一是岷江正源外江(亦称金马河),二是内江(亦称府南河,府河和南河汇合之后称为府南河).今天成都市西南的双流区还保留着这个名字.年李白沿水路出川入楚,怀念起岷江,又写到: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处故乡水即岷江,为李白送行般,岷江水一路从成都流到楚地.因为雨雾,登上玉垒阁顶层亦无法极目,激发不出神游双流和三峡的想象力.暮色中下山取车,上高速赶往下一站-眉山.
眉山,三苏祠的荔枝树此帖是苏轼为好友王诜自书诗所作的题跋.苏轼时年五十一岁.此次成都之行的首要目的地是眉山,去寻访苏轼的祖宅-三苏祠.三苏祠是三苏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年间于原址重建.说来也巧,我读李白,杜甫和苏轼的生平,皆自英文书籍的中译本: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传],原书名是TheBanishedImmortal:ALifeofLiBai;洪业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TuFu:China’sGreatestPoet;还有林语堂的[苏东坡传],TheGayGenius.
李白和杜甫皆不得志,科举不第,或为文学侍从或就微职.苏东坡不同,年少即中进士,出入中枢,功成名就.功成名就可以赋人予自信,自信又使人豁达与快乐,林语堂用了gay这个词来形容苏轼.同是四川人的郭沫若写的[李白与杜甫],虽然参杂着文革时期流行的阶级分析,但的确是剖析李杜一生渴望功名而不就的力作.
眉山海拔44米,映秀至此海拔下降了一半多.入夜到达眉山市区,公共设施颇滞后,有的十字路口没有安装信号灯,路灯也时有时无.导航设置的目的地不是酒店,而是一家餐厅-来之前就想好要到这吃顿饭.昏暗不明的街道,几度辗转,终于停好车,找到了这家餐厅-眉州东坡酒楼.苏轼好美食,连酒楼都要借其声名.十多年前常到北京团结湖的眉州东坡酒楼吃饭,后来单元楼下又开了家眉州小吃,成了我的私人食堂.经历了打店面电话点菜外送,到饿了吗等外卖APP的兴起.十余年的个人饮食记忆,到了眉州怎能不去光顾.餐厅位于三苏祠外围,菜单跟北京一样.点了几个菜:泡菜,鲜二荆条爆青冈菌,百合蒸江团鱼,鸡汤抄手,看我架起相机拍照留念的架势,着装笔挺的领班笑着走过来搭话.我问这家是眉州东坡酒楼的总店吗,她说他们都叫这家店母亲店.原来酒楼的创始人夫妻来自眉州,第一家店开在樱花园东街,团结湖是第二家店,她自己则在北京干了十多年后回到老家.
李白出川后再未回过.苏轼短暂回过两次,故曾三次出川.第一次走陆路,出剑门,走蜀道经长安赴汴京应试,金榜题名后回川奔母丧;第二次走水路,入岷江,过夔门,入京应职;最后一次是护送父亲灵柩回眉山后,取陆路出剑门返京,至此永别故宅.最后一次出川前,苏轼在家中手植荔枝树,期盼树长成之日即归眉山.我在北京种过两次荔枝,把吃完的荔枝核埋进土里,很容易发芽.但至多长到20公分就停滞下来,想来荔枝对水土要求极苛刻.有过这两次经验,能辨别荔枝树叶,寻遍庭院,终于找到棵荔枝树,看上去不过十几年的树龄.去询问管理员,告知原树已经枯死,此为新植.原树老根则制为根雕陈列于一旁.苏轼种下荔枝树22年后在杭州写道: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苏轼一生大部时间谪居异乡,但于贬谪之地*冈,惠州,海南曾几度筑宅[2],几度植树,均未得正果.白鹤峰是苏轼在惠州选择的宅基地,曾向友人求树种."白鹤峰新居成,从天侔求数色果木,太大则难活,太小则老人不能待,当酌中者.又须土碪稍大,不伤根者.柑,橘,柚,荔枝,杨梅,枇杷,松,柏,含笑,栀子,谩写此数品,不必皆有.仍告书,记其东西."移树之法,必须依照其原方向移植,则阴晴向背不变,易于存活,故书记其东西.[3]
白鹤峰的房子从绍圣三年三月买地,设计构造起算,到迁入居住足足费了一年时间.其间子苏过亲往河源督工斫木,而苏轼则日日上山,监工筑造,一砖一瓦,一花一木,尽是辛苦.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窝巢,老人在新居前后徘徊观瞻,作诗记事道: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凉.酒醒梦回春尽日,闭门隐几坐烧香.门外橘花犹的皪,墙头荔子已斓斑.树暗草深人静处,卷帘欹枕卧看山.作过这诗后数日,苏轼就接到流放海南的公文.他在这倾囊营造的白鹤峰新居里,住了不过两个月.今年夏天野三坡院内核桃树栽种八年后首次结果,却连房带树皆毁于一旦,饱尝失宅之痛,于是更加佩服苏轼数度失宅仍不失的豁达.譬如读到苏轼所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常常觉得苏轼在赞誉荔枝的美味,其实生于四川的苏轼不会不熟悉荔枝,甘愿做个日啖荔枝的岭南人,不过是乐观的自嘲罢了.因为四川本出产荔枝,进献给杨贵妃的荔枝就采自这里四川,那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正是四川荔枝经蜀道快递到长安的情形.
乐山,弥勒大佛
大佛趾间的凤尾蕨
眉山原属嘉州,即乐山.两地距离较近,上午参观完三苏祠,下午即前往乐山.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自川西高原和川北山脉流入成都平原之后,在乐山汇合.三江汇合之后继续向南,最终在宜宾注入长江.乐山三江交汇处水流湍急,上行入蜀下行入楚的舟辑常遭倾覆,故唐开元初年在此处修建大佛镇水.今年夏天江水上涨至大佛脚部,我到时市区沿岸淤泥尚存.大佛面向西北,对着大渡河来向.因背阴,红色砂岩山体覆有苔藓,生长着铁线蕨.如果不急于参拜大佛,沿途仔细查看石壁,不时会闪出一朵粉色迷你小花,双瓣,脆弱,孤立,无声息,那是独牛花.我从大佛头部下到脚部,正好有嘉州凌云寺和尚在化缘筹资整修凌云寺,嘉州是乐山的旧称.我捐了元,点燃了盏莲花灯.从脚部再上到头部,天色开始转暗,大部分游客都已离去,于是坦然静静坐在同大佛目光齐平之处看夜色逐步降临.
乐山大佛全称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弥勒佛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的未来佛,那时世上再无烦恼,唯有欢乐,宛如西方极乐世界.苏轼离开海南返回中原途中于常州病逝,记载其弥留之际手书径山寺长老维琳: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死生亦细故尔,无足道者.惟为佛为法为众生自重.苏轼临危听觉先失,然而神明丝毫不乱.维琳在他耳边大声道:"端明勿忘西方","西方不是没有,但个里着力不得",苏轼答后谢世.
默然独坐有时.西方不是没有,但个里着力不得,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乐于当下.于是起身,找到辆共享单车,骑回停车场,开车回到对岸酒肆密布的街道,要尝尝乐山特色美食.到处都是正宗翘脚牛肉的店招,我找到家开在街角敞开门面的饭馆,点了牛肉,牛舌和白菜.去厨师跟前看了一眼,一个汤锅,烧沸,各种牛肉,牛杂放进汤中烫一下,就端上桌了,外加一碗肉汤.想来就是共享火锅吗.乐山是个码头,这大概是适合旅人和船工的一种做法,简洁,快速,热气腾腾,有肉有汤.我让厨师再帮我烫一份豆腐,旁边几个本地人也学着我要了一份,说第一次这么吃,建议厨师添上这道创意菜-翘脚豆腐.牛肉没有什么特别味道,烫熟的牛舌更是糟蹋了食材,汤除了咸和胡椒粉味,就没其它什么层次了.厨师问我味道怎么样,我说汤太咸了.
"太憨了?"
然后给我换了一碗,成了碗只有胡椒粉味道的汤.嘱咐我要喝完,里面都是中药.虽然牛肉一般,汤不惊艳,但心情不错,又在广式甜品小店喝了一碗红豆沙,一杯鲜榨雪梨汁.此即清欢.
是夜,回眉山.次晨赶往双流机场回京.
[]沫水一般指大渡河.
[2]苏轼去世前离开最后的贬谪之地海南,回中原途中经过镇江金山寺,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州惠州儋州.
[3]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