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报年12月3日,期,A1版)
编者按
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舍村,坐落于梵净山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让村民具备吃上“旅游饭”的条件。近年来,云舍村以“民心*建+乡村旅游”为示范引领,积极争取包括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内的各项资金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其中,省市县三级民宗工作部门投入各项资金余万元,主要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村寨环境整治,该村变了大模样。如今的云舍村已是户户有稳定收入来源,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交出了“云舍答卷”。
云舍村神龙潭
迄今有多年历史的云舍村,坐落在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名胜区内的太平河畔,距江口县城4公里,距梵净山13公里,共户人,土家族人口占比98%,土家族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年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年被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列入全省第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
近年来,云舍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土家族文化资源,以“民心*建+乡村旅游”为示范引领,积极争取包括省民宗系统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内的各项资金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古老的村寨焕发新生机,该村于年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截至年底,云舍村原有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户人,已全部实现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
走进云舍村,村内地势平坦,神秘莫测的神龙潭穿村而过,古朴的古法造纸坊、历史悠久的土家筒子屋等映入记者眼帘。
米长的神龙潭位于云舍村东部,从北往南流入太平河,终年碧绿,能预知天气且深不可测,相传云舍村土家族先民曾以绳坠石测水的深度而未果。
神秘莫测的神龙潭曾引起外界的兴趣,据了解,相关专家于年来到云舍村探秘,神龙潭的神秘之处便有了科学解释。
专家们发现,直径40米的神龙潭底部藏着一个深达20米的漏斗状洞穴,其出水量大约为每秒4吨,于是潭水终年碧绿且不会干旱,专家推测水源可能来自地下暗河系统。
神龙潭的水源是一种特殊的深层地下水——承压水,专家表示,承压水对于外界压力非常敏感,因晴天和阴雨天所对应的大气压力有很大差别,承压水能够感受到大气压力的变化,出水量随之相应增加或者减少,神龙潭能预知天气变化便由此而来。
云舍村古法造纸一角
村民杨运国于年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后,担任云舍村村*支部副书记近七年时间,亲历该村由贫困到脱贫致富的变化。以前的云舍村到处是木瓦房屋,交通不便利,村民出门走的是泥巴路,“云舍人不管出门进门都要洗脚”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数百年间,云舍村村民收入一直依靠古法造纸,在吃上“旅游饭”之前,曾经有90%的村民靠古法造纸营生。
云舍村曾经是江口县远近闻名的造纸村,家家户户都能够生产纸张,所生产的纸张一部分用于村里的祭祀活动,一部分销往村外。
云舍古法造纸有切竹、淹竹、捣刷、制浆、捞纸、晒干、打包等近30道工序,原材料是当地盛产的竹子。所生产出来的纸张被称为火纸,具有质地良好、纤维细长、拉力强、张片均匀、色泽淡*、卫生无*、经久不被虫蚀等特点。据了解,云舍生产的纸张有大小两种,大张的为宣纸,用于写毛笔字,小张的用作祭祀。
据了解,云舍村古法造纸造出的纸张价格要比机器造出的高出许多,产量规模却相形见绌,又由于造纸所需嫩竹、石灰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扬,云舍生产的纸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村民生活难以为继,不少村民便选择了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工作。
杨和平是云舍村现有为数不多仍在坚持古法造纸的村民,他告诉记者,古法造纸的市场行情已经大不如以前,该村愿意继续传承这项传统技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古法造纸技艺濒临失传。
云舍村古法造纸演示
桶子屋是云舍村最具特色的土家族古建筑,建筑整体呈正方形,北高南低,上方为正屋,分中堂和左右厢房,下方为楼子,四面封墙,又叫“封火桶子”。正屋一般为三开间,两侧与砖砌墙体之间形成增加的“开间”,该处设置厨房或者储物空间。两侧厢房和倒坐基本上为两层建筑,形成贯通的回廊形式。“土家族桶子屋建造技艺”于年成为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云舍村村主任石妹介绍,土家族先民建造桶子屋主要是为了防匪患,他表示,这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乡村旅游能够红红火火,桶子屋古建筑功不可没。
一位来自湖南的游客参观桶子屋后说:“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工艺,着实让人叹服。桶子屋的阶檐和石墩都有精美浮雕,楼栏窗棂,多有镂空木雕,雕刻有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虽千差万别,但均栩栩如生。”据了解,云舍村现有保存较好的桶子屋共有16幢,部分房屋作为乡愁馆正在使用。
石妹对记者说:“良好的自然环境,古法造纸、桶子屋等土家族文化,是云舍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乡村旅游也为自然生态保护,古法造纸技艺传承、桶子屋的保存带来了新的生机。”
杨运国告诉记者,云舍村于年就着手发展旅游,当时村干部带领村民挥舞着扫帚、铁铲,清理河道、装点庭院、清除旧房……为旅游做好一切准备。
云舍村*支部原书记杨兴春,于年在村里开了第一家农家乐,一些原以古法造纸为生的村民纷纷效仿,两年时间就增加了10余家。由于当时基础设施不完善,游客量不大,年该村只剩下杨兴春一家农家乐。
“当时如果我的农家乐也不开了,游客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就更不愿意来这里,我必须坚持开下去。”杨兴春说。
云舍村民宿
年对于云舍村而言很关键,按照当时铜仁市和江口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该村要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花海建设便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花海建设之初,云舍村不少群众不愿意拿出田地,村干部和群众多次协商未果。杨兴春告诉记者,为了云舍发展,村两委组织部分外出打工的、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等挨家挨户走访,采纳村民提出的合理意见,该项目涉及的多户群众最终与村两委达成了协议,花海如期建成。
“花海现已成为一个景点,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带动多人就业创业。”杨兴春说。
据介绍,云舍村在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的过程中,除了江苏省苏州市的对口帮扶外,各级民宗工作部门也给予了很大帮助。各级民宗工作部门投入各项资金余万元,帮助云舍村挖掘土家族文化,修建土家民俗博物馆和桶子屋房屋改造,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村寨环境整治,以及为村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各级民宗工作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为云舍村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杨兴春说。
随着升级改造的完成,杨兴春的坚守得到了回报,乡村旅游越来越火,他经营的农家乐每年有三四十万元的营业额。自年以来,该村正式营业的农家乐有42余家,客栈民宿有18家,日接待游客达0余人,带来多个就业岗位,外出务工人员多数返乡就业创业,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一直为古法造纸濒临失传而担忧的杨和平露出了笑脸,他说:“古法造纸是云舍村乡村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造纸技艺展示成为民俗文化表演的一部分,我们的收入比以前高了不少。这或许是古法造纸技艺传承的最好出路。”
石妹告诉记者,现在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旅游业,一部分在自主创业和经营农家乐,一部分在公司做保洁员和保安,一部分在农家乐做服务员等,户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温州打工多年的村民张梅英,返乡后将老房子租给别人开农家乐,每年租金就有好几万元,她还在家门口卖特色食品又增加了收入。“云舍村发展起来了,村民日子越来越好,我们不再出去打工,在家做点小生意就比外面强,孩子也有了陪伴。感谢*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劲。”张梅英说。
记者在云舍村广场的宣传栏上,“感*恩、听*话、跟*走”九个字十分醒目,这道出了云舍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我们永远跟着*走。”石妹说。
*建强则万事兴,干群齐则振兴达。太平镇副镇长、驻云舍村工作队队长姚江平告诉记者,云舍村发展向好的根本原因是*的好*策和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近些年来,云舍村以‘民心*建+乡村旅游’为引领,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将*员与村民拧成一股绳,集民智聚民力,全力以赴做好脱贫攻坚的云舍答卷。”姚江平说。
谈及云舍村的未来,姚江平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已为乡村振兴做好了充足准备。云舍的未来,更是可期。”
云舍村花海
(文/图本报记者林文君韦迪吴茹烈曾入龙)
短评
优化乡村旅游,
让有恒产者有恒心
□道远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云舍村,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以“民心*建+乡村旅游”为示范引领,积极争取包括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内的各项资金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古老的村寨实现户户有稳定收入来源,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上一份合格的“云舍答卷”。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云舍村仍不可懈怠。云舍村应当在巩固当前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紧抓东西部协作机遇,积极争取各级民宗工作部门支持,充分使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乡村旅游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放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去谋划,不断优化升级乡村旅游,在特色民居保护、特色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生态环境保护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让村民端稳乡村旅游这个“金饭碗”。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两千多年前孟子的这句名言,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光芒。对于云舍村而言,乡村旅游已是支柱产业,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只有优化乡村旅游,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村民们才会持续以“恒产者”身份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
总策划/编审:曼亭岗
责编:龙翔云
制作:王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