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从10月24日起,集中播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优秀项目综述片14集。11月28日周六20点10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第六集《花灯戏(思南花灯戏)国家级传承人——刘胜杨》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年,花灯戏(思南花灯戏)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刘胜杨成为花灯戏(思南花灯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跳灯”是花灯戏表演的俗称。刘胜杨所在的思南县文家店镇龙山村至今仍然保存着过年跳花灯的习俗。作为龙山村灯会的掌门人,刘胜杨打理着灯会的大小事务。年关将至,村民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寒冬腊月中期盼着新年的到来。而每年的这个时候,81岁的刘胜杨格外忙碌,他要为新年的“跳灯”做最后的准备。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花灯行里被称为“闹元宵”。刘胜杨带领花灯队敲锣打鼓,走村串寨,为方圆数公里的村寨带去祝福与欢乐。这样的坚持已有70余年。刘胜杨的父亲刘昌凡是著名的花灯艺人。7岁时,刘胜杨便跟随父亲学习花灯戏。花灯戏传到刘胜杨这里,已历经十二代。刘胜杨不仅是花灯戏大师,他还是远近闻名的傩戏大师。正月初三,刘胜杨的灯班正式出灯。出灯仪式格外庄重,刘胜杨以灯头的身份主持出灯仪式。他诵念口诀,迎请“十二花园姊妹”。相传,“十二花园姐妹“受邀后,会来到灯堂,在唱花灯戏的这半个月里,默默地保护和指引花灯艺人,使大家能够抵御天寒地冻,能在漆黑的山路上顺利前行,能将祝福与欢乐送到村寨的每个角落。“锣鼓打得响琤琤,特来主家开财门,春开财门春发旺,夏开财门夏发新,秋开财门进五谷,冬开财门进金银,四季财门姊妹开,*金累累滚进来。”一曲“开财门”唱罢,花灯队在头灯的带领下进入村民家中继续表演。龙山村的花灯戏内容丰富,主要有锣鼓灯、丝弦灯、采茶、团茶、送财等。传统花灯队会根据主人家所处行业,接待规格,以及家境情况的不同选取相应的内容进行表演。龙山村花灯戏的舞蹈是歌与舞、唱与做的结合,借鉴了本地傩舞与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语汇,加以融炼,汇成了一系列舞蹈动作,大致可分为步法、手式、身段等几大类型。龙山村花灯节奏鲜明,舞蹈性强,表现出花灯戏热烈、欢快、诙谐的气氛。唱词也有所讲究,多为喜庆吉祥,借古喻今,吟花咏草,寄物抒情,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等,它的文本结构大多有着浓烈的民间文艺的特点。出灯的第一个晚上,夜里2点,花灯队才跳完六井村的二十六户人家。像这样长时间的表演,出灯后天天如此,一直跳到正月十五。每年花灯队都会到几百户人家里跳灯。在黑夜中穿行的花灯队,受到村民们争相迎请。他们是黑夜里行走的使者。不管下雨、下雪,寒风刺骨,道路泥泞,他们都会把新春的祝福送到每一户村民家里,用跳花灯这一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让人们在传统春节跳灯习俗里尽情地释放如老酒一般醇厚的乡情。按照习俗,过了元宵节,花灯队要将所有的花灯用火化掉,行话叫“化灯”。化灯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化灯之前,刘胜杨需写一封称为《圆满疏》的文书上达天庭,向灯神们总结今年跳灯的情况。刘胜杨把今年跳灯所拜访的家户主名写在文书上,祈求灯神保佑他笔下的每一位村民及其家人平安健康。晚上,花灯队将花灯戏再次表演一遍,虔诚地恭请“十二花园姊妹”返回天庭。花灯队来到寨外一处僻静的地方,将花灯全部烧掉。每一个花灯队员还要跳过燃烧的火光,据说这样能驱除跳灯时粘染在身上的瘟神。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黑暗的荒野,驱走瘟神,为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刘胜杨的两个孙子刘延波和刘延山已经20多岁,但却还未正式学习花灯戏。刘胜杨认为花灯戏必须在刘家继续传承下去,他下定决心要把花灯戏传授给两个孙子。在这绵延的群山里,刘胜杨把花灯的传承当作自己的使命,花灯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中,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无论岁月变迁,山河更替,花灯已然成为他内心深处最神圣的信仰。花灯的传承一代接着一代,就像花灯本身一样,在浴火之后,终会重生。
END
往期精彩回顾
张玉广到德江宣讲*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铜仁十佳精品民宿”和“铜仁十佳乡村旅游点”网络评选活动开始投票啦!11月26日江口见!抹茶大会亮点提前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