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江溪屯村境内高山与溪流相间、村民组大多居住在两山之上,说起该地,可谓风光无限又历经沧桑。一个山沟沟里的村组,曾经的面貌不难想象: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用电不畅、作物单一……典型的“穷山恶水”。
近年来,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该村用苦干和实干唤醒了这片沉寂而又贫困的土地,年底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强党建促脱贫
江溪屯村位于官和乡西部,距乡镇集镇17公里,距县城54公里,有国土面积41.65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组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属于深度贫困村,凝聚力不强。年官和乡选派乡人大主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年通过法定程序选举,进一步配强村支“两委”队伍,实现“支书主任”一肩挑,通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做到村重大事项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坚持村务、财务、重大事项公开,在村干部中营造出清廉、和谐的工作氛围。党建引领使该村从一盘散沙到凝心聚力,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该村村支“两委”干部与驻村工作队结合“五零”乡创建工作,通过建立台账制度,进行普法宣传,制定村规民约等加强治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年获得“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建设施换新颜
“你们是去大顶山的吧!那上面,景色很好的!”路边正在晾晒辣椒的村民赵建娥热情地对前来游玩的客人说。村子的变化,60岁的她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电、路短板制约了该村发展进步。据村民们回忆,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不说,道路经雨水冲刷、沙车碾压,布满沟壑,架子车走在上面很容易翻车;电压不稳,下雨、动风经常停电、打米机总是用不了。村支“两委”以兴办民生实事取信于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硬化了联户路,申报组组通项目硬化了各个自然村之间的通村公路;新建10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安装变压器,对全村老旧电力线路进行了更换。着力解决了人民群众用电难,出行难问题。
看着正在修建的官和至青阳路面提升改造工程的老党员胡启德说道:“年,江溪屯村第一条水泥硬化路通路,当时觉得这辈子能够看见路通已经很值得了,通过近两年村干部和党委政府的努力,对我们这条公路又进行了提级改造,制约我村发展多年的交通‘瓶颈’打开了,对我们村里面以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应该是我们全村党员群众今年最开心的事情,感谢党和政府”。
据了解,该村还不断提升“颜值”,年以来,加大力度清垃圾,拆危旧房,铺道路架走廊,修筑花池、围墙;年投入40余万资金建设了江溪屯村少数民族村寨,初步建成汇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江溪屯新村。凸显出少数民族山村特色,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从“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获得“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兴产业促就业
江溪屯村耕地面积余亩。过去,该村村民除了种玉米种水稻,只能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近年来,为了使群众拓宽致富渠道,官和乡党委、政府引导该村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广栽“发财树”,种植白茶亩,白猕猴桃20亩,中药材余亩,储备林亩,冷水鱼养殖亩。江溪屯村支“两委”自己跑市场,采取“订单模式”与地利集团合作,由地利集团统一收购,畅通了销售渠道,解决了产品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该村年出池成品鱼3万斤,产值20余万元,集体经济纯收益5万元。年,江溪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已扩建至18亩,投放鱼苗尾,年产量8万斤,将实现年产值万元以上,集体经济纯收入50万元以上。
保就业促增收
“胡支书,感谢你们给了我们那次培训的机会,我在这边上班已经两个月了,工资差不多元一个月”。收到工资的江溪屯村贫困户胡大学在电话上开心的向副支书胡万国说道。
自年以来,江溪屯村先后组织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余人次,主要针对有劳动力没有技术的农民进行专业培训,主要覆盖电工、养殖、种植、厨师、家政培训等,通过对他们的培训,让他们获得简单的工作技能,提高就业机会,自开展技能培训以来,全村共计劳务输出余人次,多人在苏州、温州等地实现稳定就业。村级成立劳务公司,对全村有劳动力的人员建立台账,实时掌握就业情况,依托“春晖社”和村级集体经济带头,开发护林员、护渔队、养路员、卫生员等公益性岗位60余个,实现60余人稳岗就业。与江口县梵辅白茶有限公司协调,开发茶园管护长期务工岗位20余个,茶叶采摘短期务工岗位余个。开发国家储备林建设长期务工岗位6个,国家储备林载种岗位20个,实现了有劳动力贫困户和边缘户就业全覆盖,实现户均增收0元以上。
时下,走进官和乡江溪屯村,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幅迷人的乡村画卷,树木郁郁葱葱,农舍错落有致,宽阔整洁的水泥路延伸到农户家门前,昔日大顶山下的贫困村华丽变身美丽乡村。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法
编辑 余昌旭
编审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