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咸喜(广西桂学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复旦大学地理历史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振鹤专家根据出土的《秦简》有关洞庭、苍梧两郡的记载,撰文《关于秦代洞庭、苍梧两郡的悬想》指出:舜帝葬地九疑山“是湘水与资水发源之处。”
全州湘源文化公园的舜帝像
周教授为什么说舜帝真身葬地是在“湘水与资水发源之处”呢?
这个“湘水与资水发源之处”的舜帝真身葬地,我们看看洞庭湖水系图和先秦历史文献典籍的记载就知道了舜帝葬于“湘水与资水发源之处”的全州九疑山。
一、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在湘江和资江水系的地理位置
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在湘江和资江水系的地理位置
《全州志》记载的舜帝葬地九疑山在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之上,舜帝葬地九疑山在资水源头夫夷水的东面(注:资水源夫夷水古称赤水),舜帝葬地九疑山的东南是湘水的发源地广西兴安的海洋山。湘江从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方位流过。从洞庭湖水系图看出,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就在湘水和资水发源地的交界之处,与周振鹤教授确定的舜帝葬地九疑山是在“湘水与资水发源之处”,二者是完全吻合的。
二、文献古籍记载舜帝葬地方位在“湘水与资水发源之处”的全州九疑山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始祖,中华道德文明之源就是舜文化。上古时期,舜帝南巡三苗古国到达全州,以德怀柔感化了三苗,“舜却三苗,更易其俗”,加强了民族团结。不幸的是后来舜帝在苍梧之野的全州驾崩了,葬在了全州九疑山,舜帝之陵就叫零陵。
(一)《全州志》记载的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在“湘水与资水发源之处”
《全州志》记载在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之上有九疑山。《全州志》又载:“《书》(注:《尚书》):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家语》(注:《孔子家语》):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后)太史公谓: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全州志》上写明了全州在古时候之所以叫零陵,为零陵地,是因为舜帝“而葬焉”,原来是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而葬在了全州的九疑山。
漫长的九疑山中九龙归位地相天子岭的一角
《全州志》记载的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它的发端地在九龙归位的天子岭(注:天子岭在全州旧地西延和才湾、大西江之间,这条绵长的山脉自西延到大西江镇境内都叫天子岭。相传因舜帝葬于此地的九龙归位地相,而名之为天子岭。马宽宏先生在《民国时期资源设县之经过》一文中写到“天子岭”是全州和资源二县的界山)。
全州的这座九疑山从天子岭发端,西向延伸到资源县境内,东南向自大西江镇延伸到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境内,是一条达一二百里的绵长山脉。
资水的源头夫夷水就在全州九疑山的西侧,湘水的发源地兴安海洋山就在全州九疑山的东南,并从九疑山的东南流过。
全州的九疑山所在地理位置,正好与周振鹤教授确定的舜帝葬地九疑山是在“湘水与资水发源之处”是完全吻合的。
(二)《山海经》记载的舜帝葬地方位在“湘水与资水发源之处”
《山海经》最早记载了舜帝葬九疑山。《山海经》成书于上古时期,西汉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刘秀《上山海经表》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它保存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史地文献最多,是所有记载舜帝的经、史书中离舜帝生活年代最近的。
1、《山海经·大荒南经》定位了舜帝葬地方位在资水源头东面的全州九疑山
全州地形图
《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三苗国在赤水东。”其意是说三苗国在赤水的东面。这个赤水东面的三苗国便是舜帝的南巡之地。
《山海经·大荒南经》又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是说舜帝葬在赤水的东面。
全州志记载的赤水
而在全州旧地西延瑶苗居住的扶夷苗地,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赤水”河名因夫夷水流域为丹霞地貌而名。丹霞地貌是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亦称红色陡崖坡。在西延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当地人称有此特征的山叫“赤坨”。夫夷水在红层地貌中的“赤坨”之间穿越就叫做“赤水”。当地尚有“赤水”特征的赤土岭、大赤坨、小赤坨、赤水村、赤水洞等地名。
流经赤坨、赤水洞的夫夷水
清代嘉庆年间的《全州志》卷之首·图的西延地图就根据全州西延扶夷苗地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将流经赤坨、赤水洞的夫夷水标注为“赤水”。《全县志》地理也记载夫夷水即赤水穿过全州西北群山,群山中又有九疑山:全州“西北山地:在县属西北南接兴安,北界湖南,西至寨圩、咸水圩一带,崇峦叠嶂,面积广阔,为越城岭之支脉。其中有夫夷水(赤水)穿过群山,北入湘省,汇于资水。”其主要高峰有九疑山等。
我们从上可知,全州西北山岭中的夫夷水是资水的源头叫做赤水,这条赤水的东面就是苍梧之野的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与《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的“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的方位二者完全吻合。
2、《山海经·海内东经》定位了舜帝葬地方位在湘水源头西北的全州九疑山
湖南和兴安在广西海洋山确定的湘江源
《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
而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就是湘水的发源地海洋山。湘水的上游在古湘源地区的兴安和全州一带,是沿湘水的发源地海洋山西环而流的。湘水最后往下流入洞庭湖。《全州志》记载的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与“湘水出舜葬东南陬”所描述的方位相互吻合。
3、《山海经·海内经》定位了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九疑山
《山海经·海内经》载:“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广西通志》《永州市志》《零陵县志》《全州县志》都记载秦始皇在秦代的今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为长沙郡辖县。
古零陵县和古洮阳县的天然分界线
而在全州九疑山的北面有界牌的地名,这个界牌是古零陵县全州与秦汉时期武冈县(今新宁县)的分界线;在全州九疑山的东面有全州文山,这条文山山脉到全州的三江口是古零陵县和古洮阳县的天然分界线。恰巧全州的这座九疑山就在全州的界牌和全州文山之内,也与“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的描述完全吻合。
三、秦始皇认定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
全州因舜帝葬于九疑山而有以舜陵命名的最古老地名“零陵”。
零陵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名,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中说:我国共有夏代以前的古地名34个,而夏代以前出现的上古零陵就是其中之一。
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为了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于公元前年,在舜帝南巡崩葬之地的今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县治在今全州县城西南78里处。(《广西通志》《全州县志》《零陵县志》)作为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的建置地名“零陵”就出现在全州。秦始皇还曾南望古零陵县今全州境内的九疑山方位遥祭了舜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学界的史学泰斗谭其骧先生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对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纪念舜帝,相继在今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的相关记载,并确定并展示了古零陵县治在今全州的咸水的考证结果。
如图:《秦汉初长沙郡国南界示意图》展示零陵县治在全州咸水
如图:《秦汉初长沙郡国南界示意图》展示零陵县治在全州咸水
四、《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在《本纪》中记载了舜帝葬于全州这段历史: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司马迁是治学严谨的史学家,他为撰写《史记·五帝本纪》,“窥九疑,浮于沅湘”,亲临全州九疑山做了实地考察,并根据西汉的前朝秦代的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的历史,而郑重地作出了这个历史结论。
这个历史结论是说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山,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其原因就是零陵县内(今全州县地)有九疑山,舜帝就葬在零陵县境内(今全州县地)的九疑山。
自此,舜帝与九疑、零陵便融为一体。
五、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的湘川赤壁为舜帝殉情,并建有湘源二妃庙
全州湘源二妃庙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帝殉情的故事就发生在全州九疑山东南角的湘川“赤壁”,后来演化为湘川别泪典故。
汉初平元年(公元年)时,在二妃殉情地建湘源二妃庙。公元年,隋文帝杨坚并零陵、洮阳、观阳三县,在零陵、洮阳二县交界处的柘桥,以庙名为县名,称湘源县。五代时期的后唐天成元年(年),为既避明宗讳,又纪念舜帝二妃在全州湘川为舜帝殉情,改全州古县名湘源县为湘川县。柳宗元曾在今之全州的湘源县,为重修全州二妃庙题写了《湘源二妃庙碑》。唐代诗人张泌在全州歇息时所写《晚次湘源县》有“二女庙荒汀树老,九疑山碧楚天低”的诗句,他在诗中着意凸显了全州湘源二妃庙和全州西北山地中的九疑山这两个特写镜头,让我们再次回味那古老、凄美而动人的传说。
六、舜帝在全州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和故事传说
虞帝岭和舜帝行宫故址
全州九疑山下有舜帝行游的虞帝岭和舜帝行宫故址,有因天子舜帝所葬而名的天子岭,有二妃祭舜的望夫岭,有为舜帝招魂的零陵屋,有舜帝居住过的天子屋场,有祭祀舜帝的祀山,有三苗首领崇尚舜帝之德而归顺舜帝的归崇坪,有玉陛源舜帝庙村的舜庙及庙头大庙脚舜庙遗址,有娥皇、女英二妃殉情的湘川赤壁和二妃庙,有罗水河畔的虞帝庙等纪念舜帝的遗迹。
娥皇、女英二妃为舜帝殉情的湘川赤壁
旧时,每年过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前,我们全州人要给舜帝做生日,拜舜皇爬爬(注:全州方言祖父以上称之)。
全州玉陛源舜帝庙村的舜庙
相传,舜皇爬爬的生日在农历八月十三,全州民间在农历八月十二就开始在祭祀舜皇的场地舜皇宫、天子屋场、皇帝大殿、玉陛源舜庙、大庙脚舜庙、万乡河旁的虞帝庙等祭祀场地为舜帝祝寿,到了八月十三舜帝生日这一天为舜帝正式拜寿。
综上,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确定舜帝葬于湘水与资水发源之处的全州九疑山无疑是正确的。
舜庙遗址
至于,在东汉之后的文献记载舜帝葬地在宁远九嶷山及宁远九嶷山有舜帝祭祀陵庙的现象,唐智先生在《还原舜皇山天下第一舜庙的历史真相》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在此不作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