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天眼新闻」
在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近日发现一种奇特昆虫,经鉴定,为中国新纪录——胸大须姬蜂[Megastylus(Dicolus)pectoralis]。
我国之前记录大须姬蜂仅有3种,胸大须姬蜂的发现,不仅为贵州昆虫资源增添了新的成员,也丰富了中国昆虫资源记录,更是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集中体现。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上游,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米左右。全省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条。全省属亚热带高原山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势起伏剧烈,境内山脉众多,绵延纵横,重峦叠嶂,山高谷深,地貌类型多样,地表组成物质及土壤类型复杂。
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山水林田湖草,四山八水以及南部的喀斯特丘陵成就了贵州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目前贵州已知生物物种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堪称“中国物种基因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方面,贵州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贵州样本”。
古木参天的台江县登鲁苗寨
多彩“动植物王国”
初冬,走进台江县登鲁苗寨,高大挺拔的楠木把寨子装扮得郁郁葱葱,美不胜收。楠木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登鲁苗寨一共有2万多棵闽楠,其中胸径20厘米以上的就有多棵,最大的楠木4个人牵手都无法合抱。”登鲁村支书张胜毅一脸自豪地介绍,生态良好的登鲁被列为全国首批“绿色村庄”,还被誉为“金丝楠木第一村”。
“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县云台山景区,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硬叶兜兰、岩生鹅耳枥、鹅掌楸、南方红豆杉等各类珍稀植物令人目不暇接。“这里还有云豹、猕猴、藏酋猴、林麝、鬣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区管理局副局长王云介绍,遗产地生长着珍稀植物近种,珍贵动物近种,被称为“植物宝盆、动物宝库”。
走进贵州,犹如走进一个动植物王国:野生动植物物种总数在全国位居第4位。其中,野生动物物种数(含无脊椎动物)居全国第3位,野生植物物种数居全国第4位;世界自然遗产地4个,是全国世界自然遗产地最多的省份;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被誉为“世界上同纬度的最后一颗绿宝石”。
贵州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贵州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已知生物物种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
除了物种多样性,贵州生物多样性还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据介绍,贵州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全省森林面积1.62亿亩,森林蓄积6.0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51%;草原生态系统中,全省草原面积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8.1%,草地类型主要有热性灌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低地草甸类4个草地类,有白茅加黄背草等32个草地型;湿地生态系统中,全省现有湿地公园53个,总面积为.90万亩。
依托良好生态和民族风情,锦屏县瑶白村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多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
日前,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贵州大学举行签约仪式,将按CTFS(热带森林研究中心)国际标准,在贵州建设第一个中国南方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大样地研究基地。
该基地将建成包括25公顷森林大样地和若干个1公顷的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序列样地、湿地生态系统、聚落生态系统等辅助样地。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贵州省第一个与国际网络、国家平台接轨的森林生态系统大样地,对展示贵州特色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资源,宣传贵州自然保护地尤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科研平台建设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贵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州从多方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就地保护方面,围绕武陵山脉、苗岭山脉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全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各类型各级别的自然保护地网络。赤水桫椤、习水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梵净山、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先后成为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通过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全省90%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迁地保护方面,通过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种质资源库等方式,加强濒危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目前已建有省植物园、贵阳市药用植物园、黔灵山动物园、扎佐森林野生动物园、黔西南州兰科种质资源库等。
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制度。通过不断完善全省自然保护地法规制度,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逐步规范化和程序化。截至目前已印发(修订)《贵州省实施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细则》《贵州省湿地保护条例》《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贵州省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贵州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组织和工作制度》《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徽志及界桩设置参考标准》等。
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建设。监测方面,主要围绕自然保护地,通过科学考察、样地监测等方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目前已监测发现麻阳河国家级保护区内的黑叶猴、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颈鹤等珍稀候鸟数量明显提升;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桫椤、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台湾杉的数量和种群结构日趋合理。监管方面,主要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为抓手,通过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监拍等方式,不断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推进生物多样性的执法保护。
郁郁葱葱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县云台山景区
提升生物多样性利用水平
走进锦屏县彦洞乡瑶白村,古木参天,银杏、红豆杉、楠木等苍劲挺拔,郁郁葱葱,这是一个有多年历史的侗族传统村落。
瑶白人自古崇尚自然,爱护古树。“瑶白森林覆盖率达90%,寨中现有0多株古树,有红豆杉、银杏树等20多个珍稀树种。”彦洞乡党委书记李必桦介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浓郁民族文化,瑶白如今发展成了旅游景点,游客在这里欣赏自然美景,品味民族风情,尤其是每年的“摆古节”,更是游客云集。同时,瑶白村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薏仁米、油茶、蜂糖李、发展食用菌、养蜂等,百姓实现增收致富。
近年来,贵州省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水平,推动各地结合自身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为统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目前,全省已有贵阳市观山湖区、花溪区,遵义市汇川区、仁怀市、正安县、红花岗区、凤冈县、习水县和绥阳县等9个地方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贵阳市乌当区、观山湖区,遵义市赤水市、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等5个地方获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依托生态优势,今年以来,贵州林下经济发展持续取得突破。今年上半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5万亩,产值.7亿元,带动万农村人口增收,建成千亩以上林下种养基地个。各地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确定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科学选择种养品种业态,林上、林中、林下、林内、林外“五林经济”初具规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远柏
编辑徐然
编审田旻佳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