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是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共发现文物余件,是本世纪明清史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发掘“张献忠江口沉银”用了哪些水下“黑科技”?结合水下环境,这些高端仪器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
6月26日,为期三个月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开幕,电子科技大学助力“江口沉银”考古发掘的两栖地质雷达、铯光泵磁力仪等仪器与余件珍贵文物一起首次面向公众,在国家博物馆齐亮相。
据悉,本次展出的余件文物虽然只是已发掘文物的一小部分,但全方位地反映了江口古战场遗址的考古成果,不但证明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的真实性,更是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最直接的展示,为观众拨开迷雾,真切展现了多年前的一段历史。
“江口沉银”考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开幕
余件珍贵文物“让历史说话”
10月将在四川博物院展出
展览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第二部分名为“沉银出水”,第三部分为“考古新章”。其中,“沉银出水”板块分为“大西浮沉”和“明代社会”两个单元,为观众展示了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
现场展出的金册和银锭
现场,通过实物、图片、视频、沉浸式投影等展示方式,展览全方位展示了江口考古成果,突出展现考古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此次发掘中的首创性,以及公众参与此次发掘的重要性,引发观众对古代遗址保护和公众考古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江口沉银”的考古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此次展览的目的,就是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据了解,本次展览结束后,即从10月份开始,这批文物还将在四川博物院展出。另外,四川博物院正在与彭州市携手共建共管“江口博物馆”,探索更好地展示、利用重大考古发现的全新合作模式,届时将展出至少4万件“江口沉银”文物标本,让观众真正地“大饱眼福”。
助力文物出水
电子信息“黑科技”绘制“3D藏宝图”
岷江水流湍急,根本无法采取传统的下潜式发掘,那么,“江口沉银”又是如何从水下发掘出来的呢?据了解,江口考古发掘创新性地选择了河道内临时围堰的方法,建立工作平台,并在发掘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潜水式考古发掘的新方法、新科技。
现场展出的探测装备有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两栖地质雷达,以及来自合作单位的频率域电磁仪、电阻率成像仪、铯光泵磁力仪等探测装备。这些高科技装备在给大地做“CT”并绘制“3D藏宝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栖地质雷达”等黑科技集体亮相
在两次发掘中,探测团队对超过10万平方米的探测区域进行了扫描成像,并绘制出了一目了然的“3D藏宝图”。为划定“沉银有利储集区”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从总体上为了解沉银遗址的范围进而规划未来的发掘和遗址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赵青教授表示,“这次科技考古研发的两栖探测方法、装备和融合处理与解译平台,是国内复杂水域环境水下探测的一次大规模使用。同时,团队在水域环境下的三维电阻率法约束反演方法、抗噪反演方法等方面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考古视频短片形象通俗地解读水下考古的全过程
探索“江口沉银”遗址还有98%的遗址区域有待发掘
据了解,江口考古不仅是四川省首次水下考古,也是国内首次内水围堰考古。据初步掌握的数据判定,“江口沉银”遗址的分布范围可达1平方公里。也就是说,目前已经发掘的面积仅占整个遗址范围的2%左右。这意味着,遗址的实际面积比目前探测到的分布范围还要大得多!
那么,在“江口沉银”后续的考古发掘中,电子科技大学要继续做哪些工作?探测团队负责人、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周军博士表示,“前两次考古发掘出水的丰硕成果,已经很好地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创新性方法,而且使团队掌握了从探测装备研发到数据分析处理等一整套技术体系。我们相信后续的探测工作会更加高效!”
探测团队负责人、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周军博士
王晓刚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赵雨欣图片由电子科技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