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小浪底水库年产300万公斤鱼,调水调沙却
TUhjnbcbe - 2024/6/7 22:57:00

在中国,小浪底水利工程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的第二大水利工程,对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年建成并蓄水以来,库区的黄河泥沙开始沉淀,水质也因此变得异常清澈,透明度最大超过2米,水质堪比千岛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浪底水库逐渐成为了黄河沿岸重要的“野生鱼库”,在河南境内就有2万多公顷的“水上耕地”,占当地可利用养鱼面积的10%左右,开发潜力巨大。

黄河小浪底鱼苗放流

为了利用好这个“聚宝盆”,国内的专家学者从年开始就对小浪底的渔业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很乐观:小浪底水库发展渔业大有可为,甚至有能力成为黄河流域的“渔业重库”。

小浪底水库:名副其实的“小千岛湖”

小浪底水库位于河南洛阳的黄河干流上,在孟津县的小浪底村附近,控制的流域面积有69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2%。从地形地势来看,小浪底水库属于峡谷型水库,水库岸线绵长,总体呈树枝状。值得一提的是,小浪底的库湾有很多,面积在20公顷以上的就有几十处,非常适合发展水库渔业。

小浪底水库区位图

从~年,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对小浪底水库的渔业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结果共发现了28种不同的鱼类,鲤形目鱼类占绝对的优势。

在这些鱼类中,太湖新银鱼和池沼公鱼是人为引进的外来鱼种,目前已经在小浪底水库形成了自然种群。其他比较常见的鱼类还有鲫鱼、黄河鲤鱼、鲢鳙等等,都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宗淡水鱼。

那么问题来了,小浪底水库的渔业潜力究竟有多大呢?

按照丹江口水库的渔业生产力来计算(平均每公顷水面生产公斤鱼),小浪底水库每年可以生产出万公斤的优质商品鱼。另外,库区的水产业还可以为上千人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包括苗种培育、饲料生产、商品鱼养殖、水产品加工及运输等等,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年,济源市渔民在小浪底开展网箱养鱼

在年前后,库区已经投放了0只大型网箱,即便不投喂饲料每年也可以产出万公斤的高品质生态鱼(鲢鱼、鳙鱼等)。另外,通过移植银鱼、池沼公鱼,当地渔民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年,小浪底水库移植了10亿枚大银鱼的受精卵,在短短3年时间内就成功建群。截止到年,浪底库区的银鱼资源已经达到吨左右,总产值超过3亿元。

关于今后的发展方向,小浪底水库很有可能会走千岛湖的模式路线,重点发展有机鱼品牌。

水库渔业

小浪底水库的浮游生物丰度很高,为鲢鳙、银鱼、池沼公鱼等滤食性鱼类提供了优良而充足的天然饵料;水库底部的底栖动物则是鲤鱼、鲫鱼等杂食性鱼类的主要饵料。这样一来,整个水库的上下层水体全都可以利用起来,不同食性的鱼类相互搭配,充分利用了生物资源,几乎不用投喂配合饲料,这也符合国家所提倡的生态渔业理念。

黄河的“无鱼之困”,小浪底也有责任?

不论是长江还是黄河,各大水利工程在建设之初都面临着生态影响的问题,尤其是对洄游性鱼类,其种群资源很有可能因为一座大坝而走向衰退甚至灭绝。小浪底水利工程同样也是如此,对黄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小浪底水库开闸泄洪

在上世纪80年代,黄河的渔业资源还非常丰富,共有种不同的鱼类,其中淡水鱼有种,半咸水鱼类(生活在黄河入海口)有23种,洄游性鱼类有27种。当时黄河流域还有很多特有的土著鱼种,比如花斑裸鲤、长颌鲚(黄河刀鱼)、极边扁咽齿鱼、黄河鲤鱼等等。

▲近年来,野生的黄河鲤鱼越来越少,只能通过人工放流来勉强维持自然种群

然而在过去的30年里,在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大坝兴建等因素的影响下,黄河的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在年前后,在黄河流域实际采集到的鱼类只有80多种,历史上有记录而未被发现的有多种——这也就意味着,黄河现存的鱼类比80年代减少了60%左右。

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些黄河土著鱼已经被列进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生存处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花鳗鲡、北方铜鱼(黄河鸽子鱼)等土著鱼种都已经基本绝迹,黄河雅罗鱼也在年被定为了濒危物种。

花鳗鲡(学名:Anguillamarmorata)

从产量上来看,如今的黄河也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每年的捕捞量只有5万吨左右,比30年前减少了八成。对此,有很多专家都评价说:现在的黄河也和长江一样,都陷入了“无鱼之困”。

不可否认,对于黄河的尴尬处境,小浪底水利工程也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从年开始,为了扩大黄河下游河槽的过洪能力、减少水库泥沙的淤积,相关部门开始利用小浪底水库进行调水调沙。然而,调水调沙工程却对黄河下游的鱼类资源造成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从风陵渡到三门峡水库河段,生态损失最为惨重。在调水调沙后,这一河段的鱼类减少了90%,渔业资源损失量估计达到了3.6万公斤。

上游水库调水调沙,下游渔民集体捞鱼

在调水调沙之前,黄河圣天湖的外滩原本是很多黄河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以及孵化场(俗称“三场”)。但在调水调沙之后,圣天湖水位减少了7-8米,“三场”完全丧失了生态功能,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基本绝迹。

另外,在每年的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干流的水流量都会猛增,含沙量显著增加。届时,水中的溶解氧往往不足2mg/L,很多鱼类都会由于缺氧而晕厥,严重的还会窒息死亡,进而就引发了“流鱼”现象——对于黄河中的野生鱼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三门峡河段出现“流鱼”现象

“黄河病”该如何治?生态调度或成关键

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就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浪底水库年产300万公斤鱼,调水调沙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