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记者从铜仁市全力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铜仁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决策部署,切实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的政策红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全面落实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始终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全年共召开12次市委常委会、13次市政府常务会、9次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继续保持指挥体系、督导体系和帮扶体系稳定,从区县选派27名干部充实到市委乡村振兴指挥中心,打造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铁军;进一步调整优化市级派驻区县督导组,抽调73名领导干部全脱产驻区(县)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难点工作开展督导。严格按照选优派强的要求,个村(社区)共选派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全力抓好“三保障”政策衔接
在义务教育方面,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和“七长”负责制,全市义务教育适龄少年儿童失学辍学保持“动态清零”。年全市共资助学生.万人次,资金11.96亿元。基本医疗方面,当期脱贫人口93.33万人实现应保尽保、应资尽资。住房安全方面,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安全工作机制,年全市新增户农村危房已得到全面改造整治,实现了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动态清零。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方面。健全管护体制机制,常态化开展饮水安全状况排查,按月监测因水返贫预警问题线索,实施了年度中央水利发展资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工程处,完成投资万元,供水服务受益人口万人。
聚焦特色产业和就业
壮大产业方面,铜仁市着力优化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市级整合资金万元,重点扶持家家庭农场;着力培育壮大11个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持续助推群众增收致富。年,全市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万亩,实现产值达53.1亿元,带动15.23万人增收;投产茶园达.15万亩,茶叶产量11.67万吨,产值.73亿元;共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家,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1个、产业集群项目2个、产业强镇项目1个,现有获批绿色食品4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稳定就业方面,年,全市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43.51万人;全市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就业4.23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78万人、搬迁劳动力人;全市就业帮扶车间(基地)个,吸纳就业3.17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人、易地搬迁劳动力人。
狠抓脱贫人口增收
在完善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的基础上,多管齐下,促进脱贫人口增收。在发展产业增收方面,全年农业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加10.5%。在稳岗就业增收方面,全市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76亿元,比上年增加16.7%。在金融扶贫增收方面,全市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户万元,积极支持脱贫人口发展产业和创办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以工代赈”增收方面,通过财政衔接资金、高标准农田、水利、林业等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余个,共计发放农民工工资超2亿元。在创办家庭农场增收方面,全市家庭农场达8家(年新培育家庭农场家,增幅达50%),家庭农场总收入13.57亿元,带动5.29万人就近就业。截止12月7日,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9元,较上年增加.7元,增幅16.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大行动”
严格按照《铜仁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制定的“路线图”,落实“三个转变”要求,全力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治理“五大行动”。全面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建立撂荒耕地整治“发现、整治、约束”机制,积极探索“菜单式、全程托管式”等新模式,建立健全到村、到户粮食生产台账,将生产责任压实到每块丘田,全年完成粮食生产面积.73万亩,比去年增加14.6%万亩。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行政村覆盖率%,正常运行率为99%,30户以上自然村寨覆盖率达到81%,个行政村配备收集点3个,已基本满足村居生活垃圾收集需求。完成新(改)建农村户厕户。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深化“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持续开展高价彩礼、滥办酒席、厚葬薄养、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整治,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风尚,民风乡风进一步向好。全面强化乡村治理方面,完成全市第十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党组织书记全面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及“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基层治理铁三角机制,已建成乡级综治中心个、村级综治中心个。开展“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示范创建,规范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组织运行章程和制度,实现全市所有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全覆盖。选好配齐一村一社区法律顾问,目前已配备名专职律师、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覆盖率为%。
狠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建设
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形成网格化管理、常态化排查、动态化监测、精准化帮扶的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做到“应纳尽纳”并有效防止“体外循环”,今年未发生一起致贫返贫事件。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全面启动6个省级、35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明确25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分别对41个省级、市级示范试点村实行定点包干。目前,省、市两级示范试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等总体进度均达65%以上。在省级示范试点建设方面,规划建设项目个,总投资2.7亿元,已完成投资计划的78%;在市级示范试点建设方面,规划建设项目个,总投资7.5亿元,已完成投资计划的57%。
狠抓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
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分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先后印发《关于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实施意见》《铜仁市深入推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并编制完成2个国家、5个省级重点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方案。共向沿河县、松桃县投入东西部协作财政资金1.24亿元,超全市县均资金基数的10%,占全市资金总额的24.3%。投入松桃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52亿元、沿河县3.37亿元,占全市到县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的39.44%。争取0.65亿元外资项目资金支持松桃县产业发展。东莞市共向沿河县和松桃县选派党政干部4人、专技人才42名,选派专技人才占全市三分之一。
狠抓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按照“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原则,以大型特大型安置区等为重点,持续深化“五个体系”建设,全面创建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稳岗就业、特色产业发展等六个专项行动,建成并投用就业车间(基地)个,吸纳搬迁群众就业人。截止目前,全市搬迁劳动力户人,已实现就业户人,户均就业2.27人,就业率94.56%,无劳动力搬迁家庭已实行民政兜底,“零就业”搬迁家庭动态清零;投入中央财政衔接戴帽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亿元,实施项目个。
东西部协作铜仁模式成效明显
新一轮结对关系调整以来,莞铜两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作典范”总体思路,紧扣协作重点,聚焦关键领域,按照“市级点题、区县选题”的基本原则,坚持“规定动作强成效,自选工作有创新”的总体思路,不断探索创新,打造特色亮点,探索“组建一整支队伍、制定一揽子措施、谋划一大批项目、强化一站式服务”“四个一”助推产业协作迈向快车道。今年先后引进广东凯金、深圳檀悦文旅、广东乐嘉、广东顺纺(集团)等62家企业落户铜仁,实际到位投资额38.6亿元,实施产业项目62个,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争取财政援助资金5.1亿元,完成年度任务数的%;双方共建产业园区16个(其中农业产业园区10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33家,实际到位投资额8.34亿元,带动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今年广东·贵州东西部协作粤企入黔共建产业园区“双百”行动现场推进会在我市江口县召开。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积极支持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切实解决山区农业机械化应用难题的做法,得到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铜仁做法”逐步形成
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铜仁市探索“”工作法,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即: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一条底线”、抓好产业就业“两个基础”、严抓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东西部协作及示范试点建设“三项重点”、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个不摘”、狠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抓实补齐短板强弱项“六项专项行动”已成为各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主要举措,该工作法得到新华社、中国日报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等媒体刊载。同时,各地各部门也探索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路径办法。如,《沿河:“1+10”组合拳打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翻身仗”》《江口县创新以工代赈方式促进群众就业增收》《万山区创新“三个代理”志愿服务提升搬迁群众满意度》《铜仁市“三力”齐发 高质量培育家庭农场》《铜仁市印江县:探索“三治”模式治理滥办酒席》《思南县深化东西部协作持续发力助增收》《市医保局“六步走”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因病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等等,铜仁市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作为年唯一纳入省委“一市一示范”改革市(州)。
下一步,铜仁市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用好“”工作法,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乡村得到全面振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白春霞
编辑葛永智
二审杨聪
三审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