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银出水,兵马未动,探测先行。
如何用“黑科技”找到埋藏在岷江河谷的“张献忠沉银”?怎样才能在动工挖掘之前就先圈定沉银储集区?“江口沉银”遗址的水文环境复杂,该如何寻找突破口?
日前,记者走近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地学特色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以下简称“探测团队”),揭秘该团队如何打造“火眼金睛”,为江口沉银古河道的准确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据悉,在江口沉银遗址发掘之前,四川省还没有水下考古的案例。为保证水下探测的良好效果,该团队专门设计制作了“水陆两栖雷达”,实现大规模漂缆式电阻率三维探测与成像,这也是国内复杂水域环境水下探测的首次大规模使用,为水下考古提供了成功典范。
探测团队水面探测本文图均为成都商报图
技术优势:给江口沉银遗址“拍CT”绘制超10万平方米“3D藏宝图”
日前,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原名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又获丰硕成果。除了首次发现三眼铳(火器),蜀王金宝以及多枚刻有双流县、德阳县等地名的银锭外,还发现了大量船钉,为考古人员寻找沉船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线索。
尽管“江口沉银”已经尘封多年,但探测团队采用水上电阻率成像法、两栖地质雷达、高精度磁法等综合探测技术,对超过10万平方米的探测区域进行了扫描成像,确定了古河道的准确位置,并综合河床基岩起伏状况进行分析,为“沉银有利储集区”的划定提供了有力证据,从而使二期水下考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悉,探测团队早在年一期考古工作中就发挥电子信息技术优势,在江口沉银遗址区成功地开展了“CT”扫描试验,制作出了第一版“3D藏宝图”。而在本次二期考古中,该团队进一步采用综合探测方案,进一步提高了“3D藏宝图”的精确度。探测团队还开展了多源数据的综合解译与建模工作,使探测成果的可靠性有了极大提升。
周军博士(左三)与部分团队成员
时间紧迫:赶在汛期来临前完成探测预估沉银遗址范围约万平方米
年12月6日,探测团队技术负责人周军博士就带领团队驻扎江口镇,展开大范围的探测工作。但应该从哪儿开始挖?复杂的水下环境该如何寻找突破口?
“水下金属文物的运动和富集规律与河道基岩的结构特征有关,通常说来河流弯道中的‘凸岸’是有利于物质堆积的区段。”经过反复计算和考证,周军认为,可以利用电阻率成像法等探测手段获取河床基岩的三维结构模型,“模型中基岩构成的‘凸岸’区域就是我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