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条坦途逐梦行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王家坪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尖山村,与沙坝河乡王普村、沙坝村交界,再往后是江口县桃映镇。民国时期,搬去一欧姓苗族人家,于是王家坪成为普觉镇唯一的苗寨。

受困交通

偏僻,对于王家坪男人的终身大事是个难题,苗族小伙只能到其他苗寨去相亲。靠山吃山,这儿的粮食盛产,是娶媳妇的唯一优势。

很久以来,交通不便,孩子上学是一个大难题。当时,识字的欧春在村里的木龙山寨子做小学代课老师,学校有三间教室和三位教师,办了四个年级,学生不多。老师一边上课一边下地干农活,教室是民用木房。据在这里上到三年级的70后村支书欧正华介绍,农忙时,老师忙着干农活,很难到学校上课,后来学校就解散了,有的学生去很远的沙坝完小、普觉侯溪屯小学,有的辍学了。

“要走一个多小时,每天来回三四个钟头。”后来转到沙坝完小就读的欧正华回忆道。到侯溪屯小学要步行两个多小时,天没亮就得起床,点着火把上路,带上炒饭半路吃。

当时读二年级的陈知音是王家坪年龄最小的学生。每次放学,因为太饿,大家都跑得很快,所以这位“小不点”经常是哭到家,直到三年级。再次提起小学生活,陈知音有些哽咽:“我个子小,人很瘦,走不动,经常用伞撑在地上走,读完小学不知道撑坏多少把伞……”

初中在普觉上,住校,星期六下午放学回家,星期天下午返校。每次回学校,要背一袋米和几罐辣椒、酸菜等,步行三个多小时。

尽管条件艰苦,一批批优秀学子通过读书,后来有的进入机关单位,有的做了教师,有的到外地创业、工作……

改善交通

年,为摆脱偏僻落后,村民欧通明举家搬迁到王普村公路边居住,就在房子快修好的时候,欧通明从房顶摔了下来,从此瘫痪,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幸得乡亲们扶持,才可艰难度日。年,笔者用自媒体发起轰动全网的《七岁男孩照顾瘫痪父亲》,在全社会的关心、帮助下,欧通明一家才重获新生。

年春,王家坪到芭蕉湾通了路。王家坪苗寨的村民终于可以走出大山。

年,王家坪经烂泥山到安花完小的路通了,跟尖山方向的那条一样,都是硬化路,弯弯曲曲,盘山而下。乡场车直接开到村里头,王家坪人从此告别了步行三个小时到普觉赶场的艰苦岁月。

如今,44户人的王家坪,一半以上的家庭有车。逢年过节,寨子里停满了小轿车,在外地发展的青年和易地搬迁的乡亲,也常回家看看了。

路通业旺

“以前不通车,家里的农产品很难运出来,烂在山上,现在好了,可以拉去城里卖。”青年陈仕华兄弟俩经常开车回村拉腊肉、干竹笋、酸菜等土特产去城里自家开的饭店里卖。从小厨干到自己开饭店的这两兄弟,现在常回村里收购土特产,还把全家都接到了城里上班。像他们一样,一家人在城里创业安居的还有很多。

每年春节,大家聚在一起开会,商量谋划王家坪的发展。助学是首要,大学生越来越多,王家坪的第一个研究生汪国美经常鼓励村里的孩子要考研读博,要用知识改变命运。

村貌越来越好,村民的钱袋也越来越鼓。王家坪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是水泥路,寨子的每个空余角落都种上了紫薇、飞蛾花、映山红、红豆杉等,还修建了停车场、凉亭,一些村民把房屋精心整理成别具特色的农家小院,道路每天有专人打扫。

产业路沿线的油茶基地绿了山头,养蜂逐渐成为产业,林下经济在启动中,很多村民都在家门口就业。

路通后,村里的贤能之士都在为家乡发展努力,年大学毕业的汪泙,现在从事外资工作,他希望能争取更多外资来建设家乡。

“尖山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完好的生态和沙地土质,定能产出‘人无我有’的产品,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欧正华说。

虽“路漫漫其修远兮”,王家坪和尖山村的人们都已化茧成蝶,迎来了乡村振兴之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