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在中国耳熟能详,而且这出戏还因为包公参与了其中进而演绎成流传更广的铡美案。
那么陈世美真的如同戏曲里面说到的那样为了荣华富贵,入赘驸马进而抛妻弃子吗?当然不是。
陈世美,原名年古,又名熟美,均州(今丹江口市)人。陈世美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而他自幼聪敏好学,年纪轻轻便于顺治八年高中进士。中得进士后,出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为经略县务有功,为康熙所赏识,擢升为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在清史以及县志的记载当中,无不夸赞陈世美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体恤百姓,为治下的民众所津津乐道。那为何会背负“嫌贫爱富、杀妻灭子”的恶名呢?
这其实是有人刻意栽赃嫁祸而已。而且这幕后主导并非外人,还是陈世美的苦读同窗。
陈世美升官后,前来投奔他的同乡便多了起了。他乡遇故知,陈世美自然欢欣,总是好酒好菜的款待,如果仅是如此,倒也宾主把酒言欢,共叙往事,其乐融融。然而,这些投奔他的同乡大多数是为了在他这里谋得一官半职,只是陈世美为人刚正,不肯做违法乱纪之事。每当别人提出如此请求,他便好言相劝对方勤读圣贤,以待科考。
他对人坦荡,大多数人虽然求官不成,但大都能理解。然而,他的昔日同窗好友胡梦蝶和仇梦麟的到来,直接让事情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在被陈世美拒绝后,并未听取他的好言相劝,而是愤愤离去,连他好心赠予二人的盘缠,也被小肚鸡肠的对方当作是对他们的小觑。为此,二人怀恨在心。
离开陈府后,胡梦蝶和仇梦麟心烦意乱,一时无处可去,便进了酒楼,准备一醉方休。当时酒楼之中正上演《琵琶记》,乃是古代相当知名的戏剧。二人酒酣耳热之际,计上心头,干脆利用自己不弱的功底改编了《琵琶记》。将主人公换成了陈世美,说他为了攀龙附凤成为驸马爷,不仅不认自己的妻儿,反而将之杀死。最终事情败露,被宋代著名清官开封府尹包拯看了脑袋。
因为当时权贵和民众之间关系本就不睦,此剧一出,因为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很快火遍大江南北。最终,陈世美就成了千古小人,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然而实际上,作为陈世美第二任妻子的秦香莲,同样出自书香门第,二人相处融洽,育有一子一女,生活美满幸福。不曾想,这一对璧人,却因为碰上了两个小人,进而被污名化。
陈世美的故事正应了那句古训: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