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贵州省江口县围绕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采取“五个三”工作举措扎实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真正实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开展三场活动,创建奋进之家。一是开展政策理论宣讲活动。依托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和妇女之家等宣讲阵地,及时准确地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到搬迁群众中去。现已开展宣讲余场次,惠及搬迁群众万余人。二是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围绕妇女、劳动、青年、儿童等重大节日,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感恩教育宣传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支部联建和干部帮扶,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四个讲清楚”活动,引领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目前,全县各安置点开展感恩教育48场次,教育安置点党员群众余人次。三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余支青年党员志愿服务队面向孤寡老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群体开展暖心服务场次。积极开展春节送春联、元宵节送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送月饼、重阳节敬老孝老等20多项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安置点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累计为搬迁群众募捐衣物4次余件、轮椅14架、米油份。
搭建三个平台,创建幸福之家。一是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健全和完善对易地搬迁群众实施的培训资源优先满足、新增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优先推荐、搬迁安置门面优先让利、城市服务产业优先扶持、创业政策优先支持“六个优先”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个,开展“雨露计划·三女培育”培训6期人次,带动创业就业人,联合输送务工人员余人。二是搭建人才服务平台。统筹建立安置点“人才工匠库”,分门别类建档,统一管理、跟踪服务,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技术交流和素质提升等活动。充分利用民族工艺、民间传统技艺推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民创业就业、成为致富能手。现已储备人才工匠余人,服务产业项目15个。三是搭建致富产业平台。采取“扶贫车间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模式,引导和推荐青年企业家、妇女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在安置点开办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和锦绣坊,发展民族刺绣、服装、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先后引进眼镜厂、刀片厂、纸厂、花夹厂、鞋厂等6家企业落户安置点,带动余名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实施三项行动,创建温暖之家。一是实施点亮微心愿行动。多形式多渠道收集安置点留守儿童的微心愿,并分类建立微心愿圆梦清单,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自愿献爱心,帮助留守儿童实现微心愿,并实行按月督促、季度公告,每月沟通联系每季度公告微心愿圆梦清单。累计完成搬迁群众微心愿余个、开展爱心帮扶余次。二是实施健康义诊行动。按照季度和公益日开展健康义诊、青少年视力矫正、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常规体检进安置点等公益活动,开展常见病、慢性病的咨询、初步筛查、诊断和一般治疗,普及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切实提升安置点群众健康水平。累计开展医疗义诊健康服务场次。三是实施爱心陪伴行动。推行“1对1、1对N”爱心陪伴模式,整合帮扶责任人和志愿服务队做好暑期少年儿童和老人陪伴行动,适时开展少年儿童美术、书法、音乐、棋艺等培训及老年人娱乐活动、文体活动等,切实提升少年儿童综合素质,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累计举办集体生日会7场,开展各类活动培训50场次。
建立三套机制,创建和谐之家。一是建立维权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机制,畅通安置点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权益侵害诉求渠道,尤其是在外出务工人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上,专门聘请专职律师常年提供法律救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