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纪实江口沉银传说变现实,盗贼水中挖出 [复制链接]

1#

年清明节晚上,李某带着3名同伙,偷偷驾船潜入“江口沉银”遗址,见四周无人,他一跃而下,潜入水下寻宝,不多时,他就在泥沙中摸到一个金质老虎。

01.江口沉银遗址盗宝

早在年,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的“江口沉银”遗址,就被列入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仍有不法分子顶风作案,偷偷潜入此地盗掘文物。李某等人,就是其中一个盗掘文物的团伙。

按理说,摸到宝贝,应该马上走人,以免被抓,鸡飞蛋打。不曾想,李某丝毫没有浮出水面的意思,反而拉了拉安全绳,静等片刻,待安全绳传来了反馈,他果断埋下金老虎,并做好记号,随即浮出水面。

回到船上,李某告诉其他人,说一无所获。几名同伙点了点头,收拾东西准备打道回府,唯有负责拉安全绳的郑某,嘴角的笑容一闪而逝。

原来,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个团伙早就离心。

李某早年学过潜水,技术出众,是这个团伙挖宝的主力军;郑某则略懂文物,且有销售渠道,所有文物都是由他拿去售卖。两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早就达成了黑吃黑的协议,一旦李某摸到好东西,就拉动安全绳提示郑某,再将宝物藏起来,最后由郑某拿去卖了两人平分。

又过了几天,几人再次驾船来到原处,李某再次潜入水中,他先是潜到埋下金老虎的地方,确认金老虎还在,才转而继续寻宝。

让李某惊喜的是,在金老虎不远处,又给他摸到一块正方形的金块。李某强忍激动,故技重施,拉动了安全绳,接收到反馈后,他才把金块埋在了金老虎的旁边。

02.金老虎和金块可组成金印

第二天晚上,李某和郑某撇开了同伙,将金块和金老虎一起打捞上来。回到住处,两人惊讶地发现,金块是一枚金印的底座,正面刻有“永昌大元帅印”等字,背面印文为阳文九叠篆书。更神奇的是,金块上面还有四个孔洞,正好可以把金老虎的四足嵌入进去,形成一枚完整的金印!

两人意识到,这次真的挖到宝了。果不其然,这枚金印卖出了多万的高价,李某和郑某一夜暴富。

郑某见过世面,且成熟稳重,有了钱也不显山露水。李某则年轻气盛,有了钱就膨胀了,不仅在彭山买了别墅,还购入了一辆跑车,最终引起警方的注意。

原来,警方早就获得线索,有人在盗挖江口沉银遗址文物,并倒卖至外地牟取暴利。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侦查和摸排,警方终于梳理出了以盗掘“江口沉银遗址”文物为目标的10个盗掘团伙和70名涉案人员,让人咋舌的是,涉案人员竟然涉及全国10余个省市,果真是财帛动人心。

最终,历时两年,辗转10余个省市,行程10万余公里,警方终于将这些不法分子一网打尽,并追回文物千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38件,三级文物54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额高达3亿元!

而这些文物之中,最为珍贵的当属李某盗挖出来的“永昌大元帅印”。这枚金印经过多次倒手,最终卖出了1亿多元的天价!

03.江口沉银遗址是传说中的“张献忠沉银遗址”

后来,经过批准,考古专家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三次发掘,共出土了多件文物,这些文物品种丰富,涵盖了首饰、兵武、生活用具等品类;年代跨度很大,自明代中期延续至明代晚期;来源地域广泛,范围涵盖了明代的大半个中国;文物等级颇高,其中就有“永昌大元帅印”、“蜀王金宝”、“蜀世子宝”这些价值连城的金印。

那“江口沉银”遗址为何有这么多文物呢?

原来,江口沉银遗址就是传说中的“张献忠沉银遗址”。

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他于崇祯三年(年)揭竿而起,不过六年时间,便由几千人壮大到十万人以上,成为与闯王李自成齐名的农民军领袖。

起义期间,张献忠一路杀抢,特别是对于大户人家,可谓搜刮抢尽,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年,张献忠攻克武昌,杀死了楚王,尽夺其财宝。《平寇志·卷六》有言:“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

翌年,张献忠攻入四川,财富更是到达一个峰值,达成了“广积粮”的战略目标,因而才敢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

好景不长,不过两年时间,大西政权就内外交困,思前想后,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于是,他带着所有财宝,顺岷江南下,准备转移阵地。张献忠带了多少财宝呢?《蜀难纪实》有言:“累亿万,载盈百艘!”

不曾想,张献忠的船队行至彭山江口河段,却遭遇明朝将领杨展的伏击。最终,杨展借着风势,以少胜多,击败了张献忠,烧毁了无数船只,大量满载宝物的船只沉于江底。后来,考古专家在江底挖出大量船钉,也证实了张献忠是“被迫”沉银。

04.结语

江口沉银遗址的发现,为解决诸多有关张献忠的历史传说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农民起义军的征战历史、政权建设等方面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意义非凡,因而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大凡谈到明朝为何灭亡,不外乎是政治的腐败、明朝内部争权夺利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江口沉银遗址的发现,却从侧面说明,明末时期,财富都囤积在官宦、巨贾和皇亲国戚手中,最后肥了起义军。反观大明王朝,国库早已空虚,根本没有余钱。据记载,崇祯十七年(公元年),明朝的国库只剩八万两银子,穷得叮当响。在这种背景下,即便崇祯皇帝再勤勉、再节约,又能如何?所以,大明这条破船,终究还是不可避免地驶上了灭亡……

#张献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