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武隆区沧沟乡青杠村,“开心农场”立着牌子上面有编号、认领人和管护人的姓名。
武隆区沧沟乡青杠村,成了上百个城里人的“开心农场”。
28岁的冉悦有半亩地,被分割成5块“租”给城里人。按照套餐的不同,一块六七十平方米的地,价格有元和元两个档次。这样算下来,一亩地可多换来四五千元收益。
想出这个方法的是村里的第一书记何军。
△青杠村第一书记何军。
12月2日,重庆市政法委扶贫集团法制扶贫工作现场会在武隆召开,会前调研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青杠村。
搞“开心农场”的目的,不是为“租”地,是要将城里人引进村里。8个月时间里,村里通过这种方式,“租”出的土地超过50亩。
1/3的土地曾经成了撂荒地
青杠村地处偏远,村里荒地连片、产业凋零。两年多前,武隆区政协办公室的何军被派到这里任第一书记,面对眼前的荒凉一时束手无策。
沧沟乡是武隆区级贫困乡镇,下辖的青杠村一度因地势偏远、基础设施滞后,以及村级党组织涣散,“顶”着后进村和市级贫困村两顶帽子。
“距离城区要开两个小时的车,村上没一个产业。”何军说,村里最高的山叫野寒山,以此形容当时村里的现状再合适不过。
叹气的不仅是何军,还有青杠村的村民。因为距城区较远,且用地条件差,交通不便,当地发展严重滞后。窝在村里看不到发展希望,为解决生计问题,村里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
年以前,青杠村户农户中,三分之二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大片土地无人耕种撂了荒。
既无资源优势,又无交通之利,青杠村何以脱贫?
江后(江口至后坪)旅游公路的修建让何军看到了机会。
村里的产业园成型
△青杠村不少农户办起了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增收。
过去,沧沟与江口黄草仅一江之隔,因为不通桥,乌江成了沧沟乡发展的拦路虎。
江后路贯通后,让沧沟乡处在武隆东北片区三乡两镇的门户上。跨过龙溪乌江大桥就是青杠村,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为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何军动员能人回村担任领头羊,召开党员大会,制定各项会议制度,凝聚人心。同时协调资金,修公路、建水池、改善人居环境。
以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则成了青杠村逆袭的重要捷径。
△青杠村的土特产集市。
历史上,龙溪渡口是乌江流域重要的货运中转码头,走茶贩盐的商贩络绎不绝,影响力比较远。当地政府瞅准商机,依托野寒山良好的森林资源和交通优势,打造起了“古渡驿站”。
有了古渡驿站,如何将人留下来?
围绕乡村旅游,当地开始布局产业。何军带领青杠村集体成立了重庆野寒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以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联营的模式,通过栽种果树等发展集体经济。
通过土地流转,青杠村发展了樱桃亩、西瓜亩、中药材亩,还打造了亩的果园。
产业从无到有,村民积极性陡然提升,渐渐地也有村民回村发展的打算。
产业园成型,但栽种的果树要三年之后才能见效。为解决眼下的短期效益,何军又在采摘园的林下土地做起了文章。
一亩“开心农场”换来四五千元
△“开心农场”
龙溪乌江大桥贯通后,城区到青杠村的车程缩短到40分钟,作为连接世界自然遗产地后坪天坑的必经之路。
这让何军看到了周末亲子体验游的市场。
何不打造一个让城里人来体验的线下农场?今年4月,何军开始大胆试点。
利用“古渡驿站”周边的10亩成片林下土地,何军带领村民打造了23个蔬菜大棚和19个平均面积60-70平方米的地块,每块土地有专属编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