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坡屋顶、小青瓦、白粉墙、石墙裙、木门窗的巴渝建筑风格农房,搭配特意设计过的渔村图画,位于渝北区统景镇的江口渔村洋溢着浓郁的乡愁……
乡村振兴,既要塑神,更要铸魂。振兴乡村文化,就是铸魂之举、固本之举。近年来,渝北以生态环境为铺垫,以特色产业为媒介,以村落文化为载体,高规格培育一批环境优美、配套完善、气质独特、人气旺盛的特色村落,统景镇江口渔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鱼虾满仓船满码头有小朝天门之称
江口渔村地处御临河东西河的交界处,是一处重要的码头,素有小朝天门之称。风景秀美,民风淳朴,走在村头,村民们通常都是两句话:“走哪里去了来哦?”“吃了饭没得。”朴素而和谐。
之所以称为渔村,是因为每到春季鱼儿繁殖时,各种鱼儿逆流而上在江口村产卵。这里的鱼品种多、数量大,江口村的村民将巴豆或麻柳叶锤成粑粑捏细撒入河里,肥美的鱼、虾、螃蟹就会晕乎乎地翻在河面上,任人捡拾。在岸边的洞里,村民们常能摸到团鱼、石扁头、大眼鲷、沙鱼鳅等鱼类。枯水季节,人们在漕口处放上背篼、箢篼等竹器,也能收获满满的鱼虾。
白天,村民们到地里劳作,晚上,就化身渔民到河里捕鱼,因此便有了一门新的职业——捕鱼人。而江口渔村又是御临河这一运输通道的枢纽中心,当地老人回忆,繁忙时节,站在江口村主码头处,放眼望去,进出的木船铺满河面,沿河岸边忙着转运货物的、买卖物品的、叫卖小吃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当地逐渐修了公路、跨河大桥,御临河里的木船就逐渐消失了,昔日熙熙攘攘的繁忙码头安静下来。加之村子里的人逐渐外出务工,捕鱼这一传统技能渐渐地被荒废,原本横竖成线的庄稼地里长满了杂草,渔民在河边踩出的小道也不见了踪迹。
重塑渔村风貌传承传统文化
近些年,江口渔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依托这里独特的“渔村”文化,开始了人居环境整治。重点突出村落的渔文化,外观风格以川东民居为主,房屋主体风貌采用小青瓦,白瓦头,墙面真石白漆,石墙裙,门窗木线条,仿青石路面、晒坝,塆中布局休闲广场,整体风格素静、高雅,院落干净舒适,休闲宜居,传统渔村的魅力逐渐彰显。
随之改变的,不仅是江口渔村的村容村貌,更有乡村文化的兴起。在江口村新建的渔村广场旁有两间小屋,从外观上看与其他农房无异,但走进去就会发现别有洞天。这里正是江口村去年重点打造的文化项目——“乡情屋”农耕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里,各色农耕工具、捕鱼工具一应俱全,凸显出这里浓厚的乡村特色。旁边的展板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了江口村的发展史、捕鱼文化的变迁,让人们对“江口渔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江口渔村还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布局建设亩工厂化循环水养鱼基地、古法酱油酿制坊等重点项目,同时完善建设“乡情屋”农耕文化博物馆,配备农家书屋,开展最美庭院和星级文明户评选,走上了依托产业发展带动文化建设,依托文化建设助力产业发展的农旅融合发展道路,成效明显。让江口村的产业载体更加丰富、文化氛围更趋浓厚。
丰富精神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了,村民的荷包鼓了,对精神文化生活就有了更多的需求。在这一点上,江口渔村不遗余力。
去年9月29日早上,江口渔村村民卢王伦收拾完毕后就出了门,赶到村口的钟堡“民情茶室”旁,准备参加镇上在这里举行的“我们的节日·中秋——统景镇庆中秋迎国庆乡村卡拉OK大赛”。“现在,我们村里的文化活动可丰富了,听说今天不仅要搞卡拉OK大赛,还要现场打糍粑,毕竟要过节了,应个景噻。”卢王伦笑呵呵地说。
近年来,为给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江口渔村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包粽子、卡拉OK展演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此外,还定期播放“坝坝电影”,组织周边村民成立文艺队跳“坝坝舞”、唱“坝坝歌”,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村民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来源:渝北区文化和旅游委
编辑:戴林
校审:张馨允
总值班:丁香乐
作者/来源:都市热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