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湘西会战,廖耀湘见74军和18军狠揍日军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克星 http://www.pifubing999.net/bdfkx/

抗战中涌现出的“五大主力”确实能打仗,可也有遗憾。

一是第74军没能参加第3次长沙会战,二是新6军没能打成湘西会战。而且,这两次没能参加的会战都是与日军近在咫尺,且日军处于仓皇败逃的情况下的追击战。

74军未能参加第3长沙会战是因为还没等74军赶到战场,日军就已经败退,如果等待74军赶到战场再发起进攻,恐怕会贻误战机。

当时,王耀武和整个74军都憋着一口气准备报第2次长沙会战春华山之败的一箭之仇,这可是74军在抗战时期仅有的一次重大失利。

可没办法,局部是要服从整体的。

新6军之所以未能参加湘西会战是因为新6军刚加入战场,王耀武就在何应钦的命令下让部队打开一道口子,让日军逃跑了。

当时,新6军已经准备好了要发起进攻的全部准备,就等着一声令下了。

可没办法,那场战争是要服从蒋氏的利益的,是为了满足蒋氏在重庆即将召开的会议上为自己脸上贴金的。

就为了这个所谓的脸上贴金,在蒋氏的授意下,在何应钦的策划下,王耀武违心地同意了,在战场的正面打开了一道口子,让本已经陷入绝境的日军几万人逃走。

不然,湘西会战或许会成为自抗战爆发以来以一个局部战场歼敌5万人以上的战例了。

可这个机会,这份荣誉,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

要说起湘西会战,就不得不提芷江;说起芷江,就不得不提芷江机场;说起芷江机场,就不得不提芷江机场在抗战中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

年2月25日,中美联合空军的轰炸机大队从芷江机场起飞,向东北方向飞去,目标直指日本本土。

不久之后,好消息传来,日本皇宫被炸。

刚就任日军中国派遣司令官3个多月的冈村宁次被日皇立即召回,遭到了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

日皇不太理解,日本在中国有那么多的部队,不久之前还在他面前吹嘘说在豫湘桂作战中取得大胜,那为何本土还挨炸了呢?因此,他严令冈村宁次立即查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冈村宁次灰头土脸地从皇宫退出,回想起当年他担任第十一军司令官时,不仅日皇对他笑脸相待,连皇后也给了他一个亲手织就的围巾。

可世事变迁,没过几年,那位曾经对他笑脸相待的人竟然臭骂了他一顿。

冈村宁次回到南京后,也是立即召开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究竟是谁轰炸了日本皇宫。

得出的结论倒没有出乎冈村的意料:中美空军联合大队。

可究竟是从哪个机场起飞的呢?

日军情报部门分析,轰炸日本本土的飞机,大概率是从豫西或者鄂北起飞的,只有那里,才有空军基地。

可冈村宁次要的不是估计,而是肯定。

不久,日军情报部门给出了答案,中国空军基地建在了南阳、襄阳和老河口地区。

冈村宁次得报后非常恼火,为什么在年的豫湘桂作战中没有把这几个机场摧毁呢?

为此,日军出动了5个师团,在年的3月对老河口发起了进攻。

同样刚上任不久的第5战区司令长官刘峙战败,南阳、襄阳和老河口的机场被摧毁。

可还没等冈村宁次高兴,他就接到了日军大本营更为严厉的批评,指责他虚报战功,谎报军情。

这下子,冈村宁次懵了。

原来,就在他指挥部队对老河口等地发起进攻的时候,日本本土和海上的交通线还是不断遭到联合空军的袭击,而且袭击的势头越来越猛。

冈村宁次这时才意识到,他之前的情报有误,从中国内陆起飞的战机并非是从以上三个地区的机场起飞的,而是湖南西部的那些大山中,仍然隐藏着秘密的空军基地。

这一次,冈村宁次发挥了他情报武官出身的特长,他在地图上反复琢磨,认为在湘西很有可能隐藏有中国空军的秘密基地。

为此,他派出精锐的特工前去调查。果然,不久之后,他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在湘西的雪峰山与武陵山之间,有一座叫芷江的小县城。在这座小县城的附近,有一个机场,云集着大约千余架中国空军的各类战机。

冈村宁次将情报上报的同时,命令刚执行完老河口作战的日军立即南下,到长沙、衡阳、益阳一带集结,准备展开对芷江的进攻。

湘西会战一触即发。

图片来自网络

此次冈村宁次准备对芷江发起的进攻是藏有“私货”的。

很早之前,冈村宁次就对发起“川陕攻略”抱有浓厚的兴趣,可他提出的计划被日本大本营否决。

此次湘西会战,也就是日军所称的“芷江作战”,让冈村宁次感到机会来了。

他的企图是,趁着占领芷江,摧毁中国空军的秘密基地的机会,顺势从芷江进攻重庆或者贵州。如此一来,就可以占领中国部队的大后方,逼着蒋氏求和。

一旦蒋氏求和,那么,陷入中国战场的百万日军就可以退回本土,与盟军决战。

这一次,冈村宁次的计划得到了批准。

年3月29日,冈村宁次在南京召开会议,部署芷江作战计划。

具体部署是,以第6方面军第20军为主力,率、47、34、64、68师团,独步86旅团、三个混成旅团,配备架飞机和后勤部队,共计10余万人,由益阳、邵阳、东安三个方向,兵分三路向芷江发起进攻。

可此次出战主力,第20军司令官坂西一良站出来说,通往芷江的道路不利于机械化部队通行,要先抢修道路。

冈村宁次对这个意见表示同意。因为他很清楚,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若不能保证坦克、装甲车和炮兵的顺利通行,根本就不能保证胜利。

作为一个情报武官出身的人,冈村宁次深知湘西地带河网纵横,道路狭窄,在这种地形作战,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

关于这一点,他深有体会。

在年的武汉会战中,日军就是凭着他在孙传芳身边当顾问时候偷来的一幅五万分之一地图掌握了江南战场的地形。

虽然那份地图缮制的不是太准确,让日军吃了不少苦头,可大致地形地貌还是有的。

这一次,冈村宁次为了保证万全,下了大血本,给部队配备了日本间谍好不容易绘制的湘西地图,保证每个曹长都手持一份。

而那个时候,这种五万分之一的湘西地图在中国部队中只有营长以上的军官才能持有。

虽然日军准备的充分,各方面考虑的也比较周全,可他们部队的调动、工兵部队修筑桥梁和道路和是瞒不过中国部队的。

日军在湖南地区频繁地调动部队,引起了王耀武和汤恩伯的警觉。

蒋氏得到后,立即召开军事会议。

在会议上,王耀武提出,日军调动部队的意图是要攻打芷江,既然如此,为何不先发制人,采用空运的方式把主力部队配置在芷江前沿阵地呢?

此时的芷江虽小,可在抗战中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

一是,在衡阳、老河口等地的机场被摧毁后,芷江机场成为了当时中国空军仅剩下的一座秘密基地了。一旦有失,不仅不能继续轰炸日本本土,连支援前线作战,实施反击都做不到。

二是,芷江存放着大量的物资,停放着千余架战机,已经成为了围绕着湖南作战的第6、第5和第9战区的物资、兵源集散地。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若是芷江有失,日军则可以顺势向重庆发起进攻。

鉴于此,蒋氏下达了死命令,若是此战再有失,参战的各级军官均要受到严惩。

当时,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下辖的四个方面军中,1、2两个方面军由于防区的原因,轮不到他们参加芷江会战,而王耀武的第4方面军和汤恩伯的第3方面军正逢其会。

蒋氏清楚,此战王耀武部是主力,负责在正面作战,侧翼就交给汤恩伯,以汤恩伯部主力负责堵住广西和湖南交界处,并守住贵州。

对王耀武,蒋氏还是偏爱的。

王耀武方面军此时正在换装美式装备,部队熟悉新装备尚需时日。而且,由于部队补充了大量新兵,要整训完毕同样尚需时日。

为此,蒋氏又抽调王敬久第十集团军和李玉堂第27集团军先行出击,不给日军充分准备的时间。

为策万全,蒋氏又从昆明抽调廖耀湘的新6军空运至芷江,充作此次会战的总预备队,负责守卫芷江机场。

如此一来,此次湘西会战的总兵力就达到了20万,是日军的两倍。

但蒋氏认为这还不够。他又调正在湘北常德守备的第十八军南下,加入湘西会战。

这就意味着,此次湘西会战,“五大主力”有三个已经出现在战场上了。

图片来自网络

年4月9日,湘西会战正式打响。

王耀武的部署是,第四方面军三个军按照雪峰山的山势走向在一线铺开,74军负责武冈至安江地区的作战;军负责隆回地区作战;73军负责新化地区作战。汤恩伯部配属的第94军负责守卫洪江,保护74军的侧翼。第十八军和新六军驻扎在芷江附近,为二线的机动兵力。

王耀武的意图是,把日军主力引进大山里,在正面进行顽强阻击,给予友邻部队充分的迂回包抄时间,堵住日军的后路后再发起反击。

而要实现这个意图,就要守住龙冈、新化和安化这三个要点。只要这三个点不丢,担任战役预备队的机动部队第十八军和新6军就可以相机出击,从而围歼敌人。

对于日军主攻方向的邵阳公路方向,王耀武倒不是很担心,因为沿着公路行进的必定是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在已经配备了大量火箭炮的第四方面军面前,他们占不了便宜。

战斗打响后,日军兵分三路以分进合击,两翼配合,中间突破的战术发起了进攻。王耀武则采取梯次阻击,诱敌深入、包围聚歼的战术应之。

在这场大纵深的攻防战中,双方往往为了一个要点的得失而反复冲杀,有些地点甚至多次失而复得,得而复失。虽然有个别地点失守,但整体战局稳定,双方的战线基本稳定在武冈、洞口、江口、隆回、安化等雪峰山东麓一线。

而这一线,正好是王耀武事先布置的要实行反击的到达线。

此时,第四方面军参谋长邱维达提出,当面之敌已经受困于雪峰山的崇山峻岭之间,而要保证控制的武冈、安化和新化几个战略支撑点仍在我手。如果此时把反击部队用于正面,只能起到把日军打跑的作用,实现不了全歼敌军的目的。

为此,应该采用侧翼迂回包抄的战法,以一个加强军的兵力从辰溪、溆浦一线穿插到日军侧背发起进攻,配合一线部队截断湘黔公路,围歼包围之敌。如此,则可以稳操胜券。

可邱维达的方案遭到了廖耀湘的反对。

廖耀湘认为,将美械装备投入到仅能供樵夫行走的小路上去,等于消耗了自己的优势。他的意见是从中间突破,将敌压缩到资水以西再予以歼灭。

邱维达反驳道,你说的美式装备离了公路将无法作战的思路很正确。可日军想要利用公路,你也想利用公路,如果两支机械化部队碰撞到一起,所能起到了仅是力量的消耗,并不能全歼敌军。

在关键时刻,何应钦支持了邱维达的意见。

邱维达问何应钦,决定使用哪个军了吗?还是把两个军同时使用?

何应钦表示,先用胡琏的第十八军,以后再看情况吧。

客观地说,邱维达的打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廖耀湘的打法虽然不能算错,可在湘西这个地方,机械化部队确实派不上太大用场。

其实,廖耀湘是过于想要展示一下新6军的攻击力了。

可廖耀湘虽然指挥的是一支机械化部队,但不意味着他不会打山地战。要知道,在远征军初次出国作战的时候,他可是在逆境中发明了“滚筒式战法”的。要论打山地战,当时在场的将领恐怕没人比他强。

可他却因一念之差,使得新六军未能参加湘西会战的反击战。不然,战果或许会大得多。

见74军和18军在前面打得火热,廖耀湘急了,他多次联系王耀武、何应钦表示,该轮到新6军上了吧?

可均未获批准。

新六军未获参战,这并不意味着廖耀湘就会待着不动,这不太符合廖耀湘的性格。

在湘西会战打响时,日军为了出奇制胜,特意组织了一支万余人的重广支队,对芷江会战带来了很大影响。

廖耀湘见新六军主力出战无望,就组织了一支几百人的突击队,在4月27日夜间越过江口正在胶着的战线,向敌后挺近。

此次作战历时40天,歼敌千余,缴获物资一部,俘敌人。

单以战果而论,此次突击队的战果并不大。可这支命名为“”部队的突击队却起到了袭扰敌后,断敌补给线,配合正面部队作战的作用。

而且,在进入敌后之后,日军的一举一动都被突击队掌握,并随时报告给正面部队,这个作用是巨大的。

年5月下旬,廖耀湘和新6军终于等来了出击的机会。

廖耀湘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日军已经呈战败之势,在中国部队的追击下已经败退到芙蓉山附近,正在洞口至邵阳的公路两侧集中。

这股日军的主力是师团和47师团,只要把这股敌人打垮,湘西会战就将取得全胜。

第四方面军参谋长邱维达的部署是,以廖耀湘的新6军从中路突破,74军的3个师已经在日军的退路两侧集中,外线还有胡琏的第十八军负责兜底。再加上空军50架战机的配合,全歼这股日军已经是板上钉钉。

可就在这时,邱维达突然接到了王耀武的电话,说何应钦急着回重庆做军事报告,让邱维达尽快结束湘西会战。

这本来是件好事。

邱维达表示,作战计划已经制定好,准备在5天之内全歼这股日军。

可王耀武却说,何应钦要在后天就回重庆,在他动身前设法解决湘西会战的问题。

邱维达惊呆了。

本来做出在5天内全歼日军就已经是邱维达硬着头皮做出的保证了。现在连5天都不行,岂不是要邱维达的命吗?

见邱维达不出声,王耀武开始指点他,在胡琏18军正面的洞口位置打开一道口子就行了。

邱维达当时也豁出去了,说王耀武司令你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干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王耀武也恼了,说道,你也不想想,这么大的事情是我王耀武做出的决策吗?有话你明天到重庆去找“老头子”说去。

是的,就算是给王耀武10个胆子,他也不敢下这个命令啊!

不久,何应钦也给邱维达打了电话,说了一些要服从指挥,精诚团结之类的话。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有争议可以,留到以后再讨论。你要是不懂,我可以教你。可现在,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

邱维达还要挣扎,可王耀武已经给胡琏打了电话。

此事,除何应钦、王耀武、邱维达、胡琏等几个当事人之外,前线的将领都一无所知。

5月21日,廖耀湘新6军的3万人马终于从雪峰山中路开始突破了。

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坦克、装甲车还有几百辆运兵卡车呼啸而来,日军溃不成军,随处可见他们丢弃的火炮、战车、物资和尸体。

廖耀湘想的挺好,待到他把日军撵到74军和18军的阵地前,他以重火力进行全覆盖式的打击,定可将这股日军全歼。

可廖耀湘和他率领的新6军却打了个寂寞,日军竟然从18军的阵地前面逃走了。

廖耀湘也蒙了,这是怎么回事?

何应钦和王耀武的意思是,只要把日军主力从芙蓉山的东山口赶出去就行了。

可前线的将领哪里知道指挥官们的真实意图?纷纷扭住日军不放。抗战都打了8年了,好不容易才捞到这样一个全歼敌军的机会,岂能放过?

因此,王耀武虽然打开了一道口子,可日军被包围,被全歼的部队比比皆是。

何应钦急了,这样下去,战斗结束的就慢,他上报全胜的时间就要拖后,这可是严重违背蒋氏意图的事情。

后来实在没办法,王耀武只能下令部队停止战斗,撤出战场。

尾追日军而来的周志道和邱行湘发现,胡琏的第十八军竟然把阵地打开了一道长达十余公里的口子。日军从这道口子蜂拥而出,两侧山地上的18军士兵们就眼睁睁地看着日军逃跑。

随之而来的就是指挥部的电话被打爆了,接电话的参谋们被前线的将领们骂得狗血喷头。

18军11师师长杨伯涛是湘西芷江人,他本希望在家乡人面前立下大功,可却被眼前的现实击倒了。

杨伯涛对此事始终耿耿于怀,这也是他后来在功德林时,仍然对王耀武恶语相加,甚至大打出手的原因。

其实,王耀武也是代人受过,这一切的幕后指使者就是蒋氏。

本来,此役若获全胜,何应钦或许会一洗他在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时留下的恶名,这是他仅剩下的一次机会了。

可他却错过了这仅剩下的一次机会,不仅未能洗刷恶名,反而恶名更甚。

当然,此事老蒋是不会出面承担责任的,骂名还是留给了何应钦。

这段历史直到王耀武在功德林时才把真实情况披露出来。

此役,中国部队大获全胜,共毙伤俘敌人。若非在洞口一线放开了一道口子,任敌逃跑,此役歼敌数量不会低于5万人。

图片来自网络

#2月图文动态激励计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