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大山巍峨,大海激荡。江口坐落梵净山下,正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东莞市大朗组团(大朗镇、樟木头镇、东坑镇)濒海,位于珠江口岸,经济发达。山海呼应,倾情守望。年以来,东莞大朗组团与江口县手心相牵、守望相助,东莞的人才、资金、理念、技术等要素涌向梵净山下,打造东西部协作新典范。乡村振兴气象新。3年来,1.3亿元东莞财政帮扶资金落地梵净山下,实施46个项目,谋划“我在梵净山下有亲人”东西部协作工作总品牌,推动江口黔货出山7.56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绿色发展成色足。3年来,打造“一园三业五基地”,实施我在梵净山下有亩茶、有间房、有亩田、有壶酒、有方水、有枚蛋、有株草、有个梦等“1+8”个子项目,让江口绿色发展成色更足。民生事业有温度。3年来,深入开展劳务、教育、卫生等全方位协作,提升江口教育、医疗软硬件实力和水平,创建铜仁首家莞铜东西部协作智慧养老院、打造就业车间等民生项目,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谋全域打造“我在梵净山下有亲人”品牌暖阳照耀下,江口智慧养老院宁静而祥和。这家投入万元东莞帮扶资金建设的养老院,不仅有康复理疗室,心理咨询室、安全呼叫系统等配套,还引进了专业运营企业,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服务技能,让孤寡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获。老人们说:“东莞干部把我们当亲人,老了还能住在这么好的地方……”莞铜共建智慧养老院。孔亮平供图谋划“我在梵净山下有亲人”。东莞大朗组团与江口结对以来,结合江口“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发展定位,以突出区域协作、产业发展、消费协作、劳务就业、人才培育、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率先谋划“我在梵净山下有亲人”东西部协作总品牌,打造东西部协作“升级版”。谋划协作品牌蓝图,建起四梁八柱和施工路线图,关键在落实。两地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共同谋划、高位推动,让“我在梵净山下有亲人”品牌底色更足、名片更亮丽,让东西部协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协作3年来,两地强化责任落实、强化互访对接,深化教育卫生协作,创新开展“1+1+X”“组团式”教育帮扶与“组团式”医疗帮扶,完善了江口教育、医疗硬件设施,提升医疗教育软实力,群众的幸福感与安全感明显增强。探索“1+1+X”“组团式”帮扶,助推江口教育提质增效。两地通过“组团式”帮扶,构建一对一帮扶、打造一个示范典型、辐射多个教学点“1+1+X”模式,着力打造高标准粤黔示范学校,通过江口4所学校与大朗组团4所先进学校实行“校校”结对,实现精准帮扶、凝聚合力打造示范典型、辐射带动,有力推动江口教育提质增效。协作3年来,大朗组团先后投入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为江口新建学生宿舍楼平方米、新建教室平方米、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添置36间教室等硬件设备设施,进一步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及教育教学质量;援派12名骨干教师到江口挂职任教“鱼渔共授”,常态化开展驻点教学、课题研讨、辅导讲座、示范课例、名校长送教、“师带徒”等形式多样的东西部教育协作活动,开展线上送教余次,惠及师生余人次。请进来“传经送宝”,送出去“取真经”。江口突出“多渠道”培育对接中山大学,举办江口县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暑期提能培训班。选派骨干赴东莞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先后选派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校(园)长、学校中层干部和学科骨干教师到莞交流学习余人次,推动江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组团式”帮扶筑牢“梵净山下亲人”的健康基石。东莞大朗组团通过“组团式”帮扶,医院创建了“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完善脑卒中中心与急救绿色通道标准化建设。改善了脑卒中中心急救系统,缩短脑卒中病人抢救时间,大大降低了病人致死率和致残率的风险。发动社会帮扶力量为江口6个村建设了乡村卫生室、为凯德街道梵瑞社区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医疗服务中心,有效打通医疗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有效提高。“组团式”帮扶让“梵净山下亲人”在家门口享受优质诊疗。3年来,通过常态化开展送医巡诊、健康讲座等活动,扎实开展“5+2”重点科室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医院和妇保院完成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东莞帮扶专家输入了腹腔镜手术、甲状腺手术等30余项新的治疗技术,接诊患者余人次,开展各类手术余台,江口群众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山村美乡村振兴气象新临高鸟瞰,坐落于青山绿水间的江口县坝盘镇挂扣村,精致楼房依次排开。行走其间,东莞资金修建的龙舟文化广场、莞铜协作农旅驿站、唐家农耕研学院子等软硬件,让乡村生态美、产业兴,成为具有东西部元素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田园乡村、贵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成挂扣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孔亮平供图行棋当善弈,让梵净山的村庄应美尽美。情注乡村振兴,东莞驻江口挂职干部创新推出“村村、村企”结对,在方法、路径和举措上提出以“六共模式”持续推动两地结对帮扶工作走深走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实景在梵净山下徐徐铺展。共商发展思路。大朗组团10个经济强村(社区)和11家企业分别与江口县21个脱贫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聚焦围绕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主题,共同研究解决双方在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并加以帮助解决,结对以来,两地先后共同研究实施集体经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帮扶项目65个。共建集体经济。突出产业造血,开展“村企合作”“村村联建”行动,合作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及农村集体经济强村”。突出渠道拓宽。持续推进农产品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并将生态茶、鲟鱼丸、茶寨贡米、贵州鸡蛋等作为营销“新名片”,增强了江口农特产品在广东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共强乡村治理。两地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主线,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支部结对共建,夯实组织基础、引领乡风文明、激发乡村活力、提升治理水平、推动产业兴旺,在结对共建中实现双赢。共育干部人才。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头雁引领”行动,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协助江口县4名村支书到东部挂职锻炼,通过学习提高了村干部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激发了村干部队伍工作活力;选取江口2名村干部作为致富带头人,前往东部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了村干部的科技素养。共办文化活动。东莞市组织在校学生到江口县结对帮扶村开展“梵净山下见贵州”乡村振兴公益品质游学夏令营活动,通过深入乡村学习历史文化,促进了两地感情交流、文化交流双融合。东莞市寰球俱乐部组织东莞寰球足球队到江口开展足球友谊赛,东莞市大朗镇组织村民篮球队到江口开展球技交流活动,有效激发了乡村球赛爱好者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共助困难群众。双方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扶志、扶困、扶技等活动,每年对困难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和帮扶,同时在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一定扶助。结对以来,累计捐款捐物达多万元,开展金秋助学等活动,帮助结对村16名大学生圆梦大学。“六共模式”让梵净山下的脱贫村有了东莞的“富亲戚”,打造了“先富”帮“后富”经验典型,让“先富”帮“后富”的红利落在根上、点上,让梵净山下的村子美美与共、应美尽美。兴产业绿色发展成色足冬日,江口县凯德街道凯市村,德心水(江口)食品饮料公司办公楼拔地而起、厂房见雏形。德心水(江口)食品饮料公司是东西部协作引进的东莞大朗企业,项目总投资4亿元,投产后预计可年产高端小分子饮用水60万吨、产值6亿元,有效填补了江口县在高端饮用水上的空白。写好水文章,打响冷水鱼品牌。东莞挂职干部将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到江口冷水鱼产业带,补齐发展短板,请来专业团队制定地方标准,注册“贵水鲟”商标;年8月,江口县被中国食文化研究会认定为“中国冷水鱼之乡”。江口的“水文章”越写越精彩。冷水鱼养殖基地。孔亮平供图念好“山字经”,以“万亩茶海+微旅游”为契机,协作3年来,共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万元,对怒溪镇骆象村的亩茶叶提质增效、建造村集体经济茶叶加工厂,采购设备38台,解决群众就业人。让江口的“山字经”越念越响亮。生态是江口最大优势,绿色是江口最鲜明底色。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朗组团与江口结合江口生态茶、中草药、冷水鱼+蛋鸡等“3+1”主导产业,以创建粤黔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目标,谋划了“一园三业五基地”发展模式。规划先行,发挥示范,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建设怒溪镇骆象村生态茶种植示范区、民和镇何坝村中药材种植示范区、闵孝镇冷水鱼养殖示范区、德旺及官和乡蛋鸡养殖示范区五个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发展路子。东莞援建亦可园精品民宿,助力江口打造高端民宿产业集群。孔亮平供图“一园三业五基地”让我在梵净山下有亩茶、有间房、有亩田、有壶酒、有方水、有枚蛋、有株草成为现实。比如,结合江口资源禀赋,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万元,新建“亦可园”“莞缘居”精品民宿,打造了“我在梵净山下有间房”。旺季时节一房难求,成为江口精品民宿示范点,助力江口旅游产业化。“我在梵净山下有间房”项目采取“保底+绩效”分红的利益联结方式覆盖太平镇云舍村及岑忙村建档立卡户户人,每年按投资额的6%进行保底分红,分红资金80%用于解决脱贫户公益性岗位和监测户病难救助金,剩余2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运营以来,解决当地群众就业15人,接待游客入住0余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粤黔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成为产业发展新赛道,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共带动就业4余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绿色发展的成色更足。年,江口成功承办了广东·贵州东西部协作粤企入黔共建产业园区“双百”行动现场推进会暨粤黔东西部协作干部培训班;依托“广东企业+贵州资源”等“4+”模式,东莞助力江口招商引资,共协助引导广东15家企业先后落户江口,实际到位投资额6.67亿元。惠民生建好消费就业桥冬日,江口县官和乡新田村,康盛达食品公司智慧鸡舍依次排开,鸡下蛋通过智能传输带送到分拣区后,企业员工将鸡蛋装箱、装车发往东莞市场。江口县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说:“东莞力量打响了江口农产品品牌,推动江口农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江口蛋鸡养殖。孔亮平供图控品质,创品牌,拓宽销售。协作3年来,多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向江口蛋鸡产业,大朗组团江口鸡蛋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农副产品交易平台、东莞菜篮子工程等供货商体系,培育“黔凤鸣”“蛋贵人”“梵净山鸡蛋”“咯蝈蛋”等4个品牌,帮助江口鸡蛋拿到香港市场的“入场券”。以东莞订单为导向,引导江口企业开发出鲟鱼丸、鲟鱼骨髓面等十余种冷水鱼产品。目前鲟鱼丸、鲟鱼骨髓面在广东销售额达1余万元;年前三季度,梵净山蛋业有限公司、康盛达有限公司销往广东的鸡蛋达1.68亿元,同比增长62%。建线上、线下平台,拓展消费协作渠道。开展“梵净山·东莞情”农产品推介活动,在东莞开设农特产品销售中心,建设消费协作专柜、专区、专馆,推进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市场。3年来,帮助销售、采购江口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累计额达7.35亿元。突出民生实事,用心用情纾解民忧。大朗组团把办好民生实事作为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劳务协作,加大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力度。3年来,两地人社部门签订劳务协作合作协议,建立3个劳务协作站,开展“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广东技工”等就业技能培训27期,培训农村劳动力7人,帮助江口籍农村劳动力赴广东就业人。把产业协作与就业帮扶深度融合,打造帮扶车间,吸纳更多脱贫家庭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稳定就业。累计援建帮扶车间7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帮助名易地搬迁安置区劳动力实现就业。让搬迁群众“四安”。梵瑞社区是江口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区。为让群众“居安、身安、心安、业安”,大朗组团与江口在搬迁安置区创办了“爱心兑换超市”、共创共建“阳光雨(东莞)·彩虹桥(江口)”党建品牌、开展“红色物业”工程。有效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推动东莞慈善资源与江口需求有效衔接,动员群团组织、爱心企业、行业商会等社会各界捐赠资金及物资累计达余万元。年在贵州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中,江口县东西部协作工作取得了在全省66个县中排名第4、在铜仁市10个区县中排名第1的好成绩。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郭进通讯员甘文武孔亮平编辑葛永智二审杨聪三审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