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防上夯实根基在治上做足文章中 [复制链接]

1#

中国气象报评论员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直指防灾减灾两大课题——“防”与“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其落脚正是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在众多风险之中,自然灾害不可忽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自然灾害多样性、突发性、极端性日益突出,放大效应、连锁效应日益突显,打赢应对灾害的有准备之战和战略主动战,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超70%,气象因子往往也是众多突发事件的“导火索”。气象防灾减灾作为自然灾害防御链条第一环,是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尤其站在“十四五”开局、新征程开启的历史节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在气象灾害“防”上夯实根基、“治”上做足文章。

防范化解气象灾害风险,是党和人民布置的命题作文,是新时代新形势赋予的使命担当。要实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需要把握三个发力点——

关口前移是关键。防灾减灾救灾,不见得就一定是与灾害面对面“肉搏”,更多时候考验的是“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能力,换言之即认识问题、预判风险的水平。要张开普查之网,摸清气象灾害底数,全面评估我国气象灾害风险、承灾体脆弱性和综合减灾能力,形成全国气象灾害防治区划和建议措施。在此基础上,磨利科技之刃,搭建大数据应用平台,发展无缝隙、智能化的多灾种预报预测业务,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分析和评估,从被动“遇见”灾害转向主动“预见”影响;锻造智慧之力,加强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推进智慧气象融入城市治理“大脑”,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

力量下沉是重点。关口前移是长远且系统的工程,面对近在眼前的汛期、随时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急需让社会肌体“武装”至神经末梢。去年,面对自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出现了诸多“奇迹”:在贵州,及时叫应保证江口县特大暴雨零死亡;在广西,精细化预警为五万余名苗族同胞转移抢得先机;在浙江,“网格+气象”机制从泥石流上抢回大峦口村全部村民……“奇迹”背后,离不开层层压实的防灾减灾责任和逐级传导直至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应急力量。这不仅是群防之力,更是机制之功——一整套以预报预警信息为先导、根植于基层综合治理网格中的决策应急联动机制,构成了一个具有防灾减灾韧性的社会肌体,在“大减灾”格局下打破地域、部门、学科之间信息传递、资源整合的壁垒,才能让应急管理体系时刻保持运行状态。

理念深植是根本。高精尖的技术、现代化的装备、高专业度的应急救援力量,并不必然推动灾害风险防范化解水平的提高,只有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根植人心,把防灾减灾的楔子嵌入生活的每个角落,才能尽最大可能降低自然灾害的伤害。这一方面需要将防灾内化于心,一手抓宣传科普,通过生动的图文、鲜活的影视作品、饶有趣味的互动体验等,在全社会营造重视预防、共同抗灾、全力减灾的良好氛围;一手抓普及教育,推动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灾害风险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呼唤将减灾外化于行,将繁琐的避险流程固化于一次次群众性演练,让枯燥的自救知识转化成一个个体验场景和游戏,同时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示范县,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等创建活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防范化解灾害风险任重道远,但只要紧扣“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思想,做到脑中有弦、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肩上有责,就必然能为实现更高质量、更为安全的发展贡献气象力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